淳于越脸上满是激动兴奋,在大秦当博士这么久,终于给他和儒家等到机会了。
“此乃我儒家之机!”
“大秦因何而灭?这还须问,定是以那法家治国,终祸国殃民!想大秦不灭,当如何治理?自是用我儒家,复周礼,重塑礼乐。”
淳于越一副理所当然,用我儒家才能治好天下的表情,其他几位儒士也纷纷出言附和,唯有苏胥一脸担忧。
瞧著兴奋的另外几人,苏胥心中暗道:‘这两个问题定是六英宫那人向大王提出,那人对我儒家颇不待见,怎么可能会让儒家取代法家?要是给大王说要用我儒家才能……’
第40章 始皇批竹简
想到此处,寒气从苏胥心里蹭蹭蹭往外冒,这不等于直接往大王和那人的刀口上撞吗?
到时别说替不替代法家,能落得个不被禁绝就算好了。
偏生他还没法讲给这几人,他已经被嬴政下过封口令。
今晚敢张嘴,明天就得举族腰斩弃市。
见苏胥坐著不发言,反而一脸忧虑,兴高采烈的淳于越几人也意识到不对,问道:“苏兄为何一言不发,反倒忧心忡忡?”
苏胥向几人拱了拱手:“周兄,淳于兄,你们真清楚大王对我儒家的看法吗?你们觉得大王真会让我儒家取代法家吗?可曾想过上书大王以儒代法不成的后果?”
被苏胥称为“周兄”的儒士捻须笑道:“原来苏兄在忧心此事,苏兄也太小心了。以我观之,大王对我儒家甚有善意,否则不会将我等都任命为博士,还让淳于兄入宫教授公子扶苏。”
淳于越一脸“都是基操,不值一提”的表情,但谦虚下隐藏的那份自得都看得出。
毕竟他所教授的公子是大王最喜爱的公子,是最可能继承大秦王位的公子扶苏!
日后公子扶苏登上王位,那他就是君王之师,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的君王之师,这等荣耀连孔孟二圣也未得过。
周姓儒士又看向苏胥,笑道:“据闻苏兄也受诏入宫教授贵人,此不正是大王于我儒家信赖有加?”
你知道个屁!
苏胥很想对几人明言,大王让我教的那位根本不待见儒家,偏偏大王还十分看重那位,想儒家成为大秦治国之法,难!
听周姓儒士话后,另一儒士也来了兴趣,问道:“苏兄,你教的那位究竟何许人,可否说与我等听听?”
苏胥摇了摇头,认真道:“苏某不会说,诸位也莫要再问!”
见苏胥表情严肃,语气认真,都很识趣地没再追问,但越是禁忌越令人好奇,禁得住语言行为,却禁不住思想。
几人虽不再向苏胥追问,却在心中不断猜测李念的身份,甚至和苏胥今晚的表现联系到在一起:
苏胥肯定是从他教授的那位王宫贵人那得到了什么消息,所以才显得如此忧心忡忡。
即是说这次可能真不是儒家的机会,反而会是一个坑,不明就里便跳下去,将是祸非福。
除苏胥外的几名儒士对视一眼,都看出了这层意味,房间内一时沉默下来。
许久后,淳于越打破沉默,他皱眉问苏胥:“未尝听扶苏公子说过此事,这是苏兄自己的猜想?”
苏胥明白这几人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就是他也不想放弃。
儒家自问世以来已有几百年,从未被君王用为治国之学,现在看到了被任用的可能,他们这等笃信儒家思想的人怎会甘心放掉?
所以,淳于越问他时用的是“苏兄自己的猜想”,就是问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你教的那位的示意?
苏胥道:“是我自己的猜想,但我以为确实不宜行此事。”
得到苏胥的回答,淳于越道:“苏兄当能明白,此等良机不容我等错过。明日,我等会联名上书大王,陈大秦之弊,兴儒家之学。苏兄若不愿,自去便是!”
见几人心意已决,苏胥无奈道:“兴我儒家也是苏某之志,苏某岂会落于人后?”
尽管在苏胥看来,这件事不太可能成功,甚至反会使大王生厌,但苏胥还是决定加入。
因为他也信奉唯有儒家能治理好天下。
此时儒家非后世之儒,虽然他们的理念在后世看来落后不切实际,但这些人的的确确是真信奉儒家思想,不乏为他们心中之道赴死的勇气,哪像后世某些儒家弟子,水太凉,头皮痒……
听闻苏胥也加入,淳于越笑道:“得苏兄加入,事必成矣!”
几人商议起来,虽决定要借此机会将儒家推上台,以儒代法,但怎么言之有理,能令大王信服,还得考究,总不能直说法家不行,用我儒家才可以。
一番商议后,由学识文采最出众的淳于越写下一篇奏书,谈秦律治民太严,不为仁政,长此下去,民心必失,国将危亡,必须废除秦律严法;再谈应早定储君,可使天下安心;最后才是谈复周礼,以儒家治国的种种好处,佐证儒家学说的正确性……
一夜过去,章台宫中,嬴政高坐王位,俯视殿内众臣:“昨日,寡人于众卿留下两问,众卿可有答案?与寡人呈上来!”
数十名端著托盘的内侍走出,来到诸位大臣面前。
赵高、李斯、淳于越等人取出早已备好的竹简,放入盘中。
嬴政并未马上看这些竹简,这么多,一时半会哪看得完?
看完竹简才继续朝会,那得耽搁到什么时候?
散朝后,嬴政才让人拿来竹简,先看的是他儿子们的竹简。
内侍按诸公子年龄排序竹简,这第一份竹简自然是最年长的扶苏所书。
当看到扶苏在竹简里喋喋不休嚷著大秦现在严刑酷法不对,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治好大秦,一股子火气从嬴政心里冒了出来。
若非扶苏此刻不在章台宫,他很想揪住扶苏的脖子,狠狠质问这个儿子:仁政就那么好,就那么有用?你爹我是让你思考大秦存在的问题,你就知道这点东西?还拿来对我指手画脚,愚腐!
平息了下火气,嬴政又拿起另一份竹简。
其他儿子呈上来的竹简还不如扶苏,但好在知道这些儿子水平不行,也就没那么生气,直到看到胡亥的竹简。
见胡亥竹简中全篇都是对他的歌功颂德,嬴政的火气又冒了上来,沉著脸下令:“公子胡亥不思正途,专思邪道,罚抄十遍《诗》!”
嬴政其实也想罚扶苏,但惩罚的目的是让这个儿子悔改。
可怎么惩罚才能让扶苏明白他的错处?
扶苏的主要问题:一是太过愚腐仁孝,二是始终没意识一个问题,他是大秦的公子,未来有可能继承大秦王位之人,怎能如此信任仁政就可治国?
不是说仁政不可用,而是作为君王,绝不能偏信!
这样的扶苏,他就算再喜欢这位长子,又怎敢将大秦托付于他?
第41章 始皇批竹简(续)
嬴政叹了口气,还是再观察李念一段时间,看李念有没有好办法将扶苏纠正过来,反正他是没啥办法了,能想到的都已试过。
看完诸位儿子的竹简,嬴政又令人取来众臣的竹简。
这些竹简比扶苏、胡亥的竹简高明到不知哪去了,不仅有理有据,行文措辞也流畅华美,看得嬴政赏心悦目。
每位大臣的竹简,嬴政都认真观阅,还将竹简上的意见亲自整理记录下来,备注姓名,给出评价。
‘这赵高倒是机灵,可惜……’
观阅到赵高的竹简,嬴政摇了摇头。
赵高很会揣摩他的心思,如果没得知后来历史的他,绝对会因赵高这份竹简感到高兴,甚至生出一种“赵高乃忠臣”的心思。
但现在,赵高竹简的内容越好,嬴政心情越复杂。
因为赵高越有问题,岂不是越说他这个让赵高爬到今天位子的人也有问题?
要是他没错,又怎会让赵高这种奸人得势?
识人不清、用人不当这些肯定是跑不了!
放下赵高的竹简,又拿起一卷,嬴政皱了皱眉。
这卷竹简上写的赫然是让他进行分封,扫了眼署名王绾,大秦的现任丞相。
嬴政耐著性子看下去,发现王绾不是让他实行周时的分封制度,将整个天下分成大小诸侯,而是燕、齐、荆地远,不好管理,须得分封镇守。
王绾在竹简中指出打下了天下,不等于就已经掌控了天下,以大秦现在的情况无法完全掌控整个天下的,因此须有取舍、分清轻重缓急。
王绾之法便是让嬴政先抓住能控制的核心地区,暂时先不管那些偏远地区,反正想管也管不好,不如分封几位公子过去镇守,填补政治空缺,等消化了核心区后,再回过头去处理偏远地区。
这是大秦在现今无法掌控全天下的情况下,可实行的一个过渡政策,和淳于越等人想要的分封截然不同。
‘后世历史,王绾之法,寡人必未采纳!’
嬴政很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算王绾之法确实有道理,他也不会采纳。
再看到李斯的竹简,嬴政评价:‘李斯此人,可用其才,却不可信其人,他忠的是君王之权,非寡人,也非大秦!’
如果李斯忠于的是他和大秦,那在李念所说的历史上,李斯应该强烈支持扶苏登基才对,有他支持,历史大概率会发生转折。
然而事实是李斯没有,不管他是为什么才和赵高、胡亥同流合污,但李斯不忠于他是肯定的,应该说不忠于已死、没有君王之权的他。
嬴政能理解李斯的做法,死去的君王哪有活著的君王有用?
但理解归理解,心中还是有芥蒂,他会继续用李斯之才,却不会深信李斯。
将李斯指出的问题、提出的解决之法记录下来,嬴政继续阅览其余竹简。
竹简指出的问题让嬴政有些诧异,还有些疑惑。
如有大臣在竹简中甚至指出六国灭亡后,大秦的军功爵制将受影响。
既然朝堂众臣能看到大秦的问题,那在李念所说的历史上,大秦为何还是亡了?
我大秦人才济济,只要任用好这些人才,听纳他们正确的谏言,必不会使大秦二世而亡。
都是赵高和胡亥两个混帐,驱逐残害忠良,留下只会阿谀奉承之辈,整日沉浸在歌功颂德中,就算偶有人发出正确的谏言,也不被他们采纳。
崽卖爷田心不疼,嬴政越想越气,再度下令:“公子胡亥行不端,心不正,再罚抄十遍《诗》,限时三月抄完,与寡人察验!”
“不过”罚抄三十多万字的《诗》二十遍罢了,比起胡亥将大秦祸祸得二世而亡,嬴政觉得他已经相当仁慈。
嬴政阅览到淳于越、苏胥几人联名呈上的竹简,还是儒家那套东西,让他复周礼、分封诸王、施行仁政。
他有些恼怒,这些人就看不到分封制的危害吗?周礼如果真那么好,周为何而灭?
但静下心来看,发现淳于越等人的上书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像讲立储那条,早日立下储君不仅有利于巩固国本,还能减少诸公子之间的争斗,让国家减少无谓的消耗。
言说当今秦律严苛那条也有些道理,秦律能治秦,却未必能治天下,只是举的例子和透露出的意图让嬴政颇为不满。
将所有竹简阅览完,汇总众臣指出的问题和解决之法,同李念所讲比较,嬴政脸上浮现笑容,我大秦众臣也不李念那后世之人差嘛!
凝视著这一堆竹简,嬴政思考片刻,下令:“将所有竹简誊抄一份,送往六英宫!”
六英宫内,李念正在一颗木球上画图。
木球是他为制作地球仪让木府工匠所制,怕绘制不准确,特意准备了很多颗。
目前这颗已是第八颗,在前七颗的实践下,李念对在木球上绘图越发熟练。
正在这时,一侍卫进来禀报:“公子,大王差人送来一批竹简!”
“送竹简?”
李念停下绘制,有些好奇始皇给他送竹简做什么。
难道送的是大秦史书和官方记录,想让他更了解大秦?
“送进来吧!”
很快,两堆竹简被送进殿内,放于李念面前,一堆数量不多,只有几十来卷,另一堆少说有好几百卷。
李念从少的那堆拿起一卷,才将之展开,便一眼看到了竹简上的作者名公子胡亥。
‘居然是胡亥写的东西,我倒要看看这禽兽能写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