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道:“自然是大王是大秦之主,大王所见之远,所虑之深,臣等弗及!”
“起来吧,寡人并无怪责你等之意!”
蒙毅刚起身,便听嬴政又道:“黄安,明日差人弄些鸡、鼠,依李念所讲之法给它们服用那些方士所炼丹药,此事须保密,若让他人知晓,你知晓后果。”
黄安是随侍嬴政的一名内侍,听到嬴政交代,忙道:“大王放心,臣定做好此事!”
感谢“书友20221107111349915”大大100点赏,谢谢支持!
第38章 变法之人,章邯!
第二天,大秦朝堂。
处理完大臣汇奏,嬴政看向殿内众臣:“昨夜,寡人难以入寝,突思及一件事,今日道与众卿。”
不该是睡著梦到吗,怎么成了没睡著,想到了一件事?
不过大王您是老大,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众臣打起精神,准备听嬴政想到了什么事。
只听嬴政道:“寡人思及历史,发现自古以来,国无有不灭者,夏、商、周无不如此,自春秋来,灭亡之国更难以计数。寡人便想在某一日,大秦是否也会国灭?”
这番话一出,众臣皆惊,无不变色,有人当即便要开口说话:大王,你怎么能生出这种想法呢?我大秦肯定千秋不灭,万世永存!
却被嬴政厉声喝止:“听寡人说完!”
威严的目光扫视蠢蠢欲动的众臣。
震慑住众臣后,嬴政又道:“所以寡人想向众卿请教,大秦倘若国灭,将因何而灭?要想我大秦不灭,又当如何治理?”
“这两个问题便留给众卿思考,明日将各自所思呈于寡人!”
说罢,也不看众臣反应,便宣布散朝。
离开朝会的章台宫,一众大臣你瞅我,我瞅你,都不明白大王今天怎么了,忽然就提出这两个问题。
这两问题看似不难,只要指出大秦存在的问题,讲明如何解决改善就好,可对这群站在秦帝国顶端的人精来说,坐在王位上的大王只需动动嘴,他们这些当臣子的要考虑的就多了。
他们要揣摩嬴政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嬴政又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他们怎样回答才能最符合嬴政心意。
而且,这是不是一个机会,可以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顺便打击一下其他人?
这种情况下,众臣想法自然各不相同,很有默契地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后,各自离去,皆未透露自己所想。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嬴政昨晚想到的,既是想了解众臣对大秦的看法,看能否从众臣那获得参考,同时也是想考察群臣一番。
章台宫内,待众臣离开后,嬴政对一名内侍道:“将这两个问题告诉诸位公子,明日呈于寡人!”
胡亥是始皇最小的儿子,都将年满十岁,其他儿子更为年长,皆已知事。
这两问题不仅可以考察众臣,也可以考察他那群儿子。
这名内侍刚领命离去不久,一名青年被引进殿内,正是嬴政昨晚想到用来执行他那计划之人。
这是名十分英武的青年,被内侍引进殿后,向王位上的嬴政行礼道:“臣章邯拜见大王!”
此时的章邯还不是秦末时的名将,还在少府做事,官职不大,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这少府小官竟会被大王召见。
其实,他在少府官职虽然不大,但做事认真勤勉,每次政绩考核都是上等,同僚和上司对他评价也颇好。
嬴政正好看过他的资料,觉得这是个人才,以后或许能成为大秦栋梁,便记了下来。
昨晚思考谁能执行他那计划之时,章邯这个名字跳了出来。
此人能每次政绩考核都是上等,还能和同僚上司处好关系,说明其有能力,而官职不高,名声不大,就是从少府消失,也不会引起太多人注意,相当符合他的要求!
于是,今日一早,嬴政便派人传章邯入宫觐见。
打量了章邯几眼,嬴政道:“起来吧,先看过再说!”
章邯起身,立时有两名内侍抬著一托盘过来,托盘上装了一撂竹简,大王之意显然是让他看这些竹简。
竹简上记载了什么?大王为何要他看?
怀著好奇,章邯取过第一卷竹简,翻开没看几眼,便神色一变,随后又若有所思,继续认真地看下去。
看完第一卷竹简,章邯迫不及待又取过第二卷,第三卷……
直到所有竹简看完,章邯还在为竹简上记载的计划惊讶,他已经明白嬴政为什么召他进宫。
竹简上的内容若传扬出去,整个大秦都将地震。
因为那代表如今坐在王座上的这位大秦之主、天下之主,对治理了大秦上百年的法家产生了怀疑。
这绝对是震动大秦朝野的大事件!
大王今日召他入宫,很明显是要他去执行竹简上的计划。
想了想,章邯觉得他的条件还真符合,能力出众,又名声不显,是个完美的计划执行人。
但这个计划对他的风险不小,成功还好,他会简在王心,从此官路亨通,可要是不成功,他十有八九会死,不管是被大王所杀,还是被法家之人所杀。
可人生在世,面对这种大好机遇,怎能不搏一搏?
这可能是他一步跃龙门,入大王之眼的最好机会。
难道要继续窝在少府做事,慢慢熬功绩升上去?
章邯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
见章邯已经看完,嬴政问道:“有何看法?”
章邯道:“想出此法之人所想已颇为完善,问题只在于试行此法须得保密,还得有能试行此法之人,此人得有能力,且不显于众!”
说到这,章邯也直接直球了:“大王今日召臣入宫,是想臣成为试行此法之人?”
嬴政垂下目光,落在章邯身上:“那你是否愿为寡人试行此法?你若不愿,寡人不会强逼于你,只是须得忘记今日之事,不可道与他人。你若愿意,更应明白答应的后果!”
章邯道:“臣知晓,臣愿为大王试行此法,只是臣有些请求,望大王允准!”
嬴政道:“与他竹简、笔墨!”
有内侍立即送上竹简和笔。
章邯在竹简上写下他的请求,再由内侍转呈嬴政。
看过章邯所写请求,嬴政又看向章邯,道:“你倒是大胆,不过,寡人准了!”
章邯在竹简上的多条请求,总结就一个内容:此事由他全权负责,试验县的军政税赋、官吏任免,都由他一把抓,除嬴政这位大王外,其他人都不得插手干预。
听见嬴政爽快地答应,章邯大喜,向嬴政行礼:“昔年,商君不负孝公所托,臣也定不负大王所托!”
可不是嘛,那撂竹简所记载的计划分明又是一次大秦的变法,昔年商君是变法之人,今日他章邯也是变法之人。
对“第37章”补了几段话。
第39章 对两个问题的不同反应
嬴政接见章邯,将章邯确定为改革试点计划执行人时,大秦诸位公子都收到了嬴政的两个问题,都看出这是老爹对他们的考验,但反应各不相同。
扶苏看到这两个问题后,神色兴奋,大喜:‘此必是父王认识到大秦有缺,以严苛律法治国不可取,须得施以仁政。’
当即令人取来笔和竹简,洋洋洒洒写了起来。
大秦倘若国灭,将因何而灭?
当然是因不施仁政,只以严刑峻法所致。
要想大秦不灭,又当如何治理?
自然是要施以仁政,改掉那些残酷的律法。
这一刻,扶苏觉得自己的父王终于脑子开窍了,认识到大秦存在的问题,他怀著激动喜悦的心情写了十几个竹简。
他要趁父王脑子这会儿开窍,好好向父王陈述仁政的好处,以往父王听不进去,这次定要将父王说服!
另一边,他的“好兄弟”胡亥拿到问题后,琢磨了一会儿,也动笔写起来,只是他写的内容和扶苏完全不同。
在他这个年龄,懂的自然不如兄长扶苏多,但他另辟蹊径,不讲这两个问题本身,而是狠狠地夸赞他的父王。
胡亥这份回答牢牢围绕“有我爹在,大秦不会灭”为主题展开,所写内容大致为:大秦有父王在,肯定不会灭,在父王治理下,大秦已经非常完美,没有丝毫问题。
将嬴政夸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古往今来唯一完人,什么三皇五帝,百家诸子,跟我爹比,都不配。
他是年纪尚小,不懂太多治国之道,但他知道如何哄父王高兴,像他这等稚子之言,父王看过后,只会觉得质朴无邪,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会高兴。
毕竟小孩最为诚实,所言都发自他们内心,不像成年人有时会口不对心,况且这稚子还是自己亲子,更为加分。
一日结束,办了一天公的大秦众臣各自回到家中,也开始思考始皇留给他们的两个问题。
赵高府邸,赵高坐在一张案前,右手食指轻敲案面,他在琢磨嬴政问这两个问题的深层用意。
在赵高看来,问题值得关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问题背后的东西,只有抓住这些,才能揣摩到嬴政的意图,获得嬴政青睐。
这些年,他一直这么在做,也正是这种方式才让他爬到了如今的位置。
可昨日还有今日,嬴政的异常反应让他感到不安。
他可是大王最宠信的臣子,常被嬴政召去随侍,所以以往嬴政有什么事,他都能比其他人提前知晓。
但这两日,大王看都没看过他一眼,更别说召他随侍,好像将他忘了。
‘难道是蒙毅在大王身边进谗言,构陷于我?’
赵高马上又将这个想法否去:‘应当不是蒙毅,他虽与我有仇,但为人正直,若想构陷我,早就做了,也不用等至今日。如此看来,应是宫中那位神秘人!’
‘可惜此人消息被大王严密封锁,以我之能,也未能打探到多少,只听说此人为一男子。’
‘以男子之身居于王宫,此人深得大王信任。其构陷于我,莫非与我有仇?’
赵高盘算了下自己的敌人,还真不少,一时根本判断不出王宫内的那位是哪个。
‘大王今日问这两问题,应当也是受此人影响,依我看啊,此人定是给大王说了大秦有问题,且问题还不少不小,足以让大秦亡国。’
‘这两问既是大王在考验我等,也是真想从我等这得到答案,所以不可吹捧大王,认为大秦没有问题,反倒必须指出大秦的隐患,言之有方。’
虽是个奸人,但赵高揣摩人心之能毋庸置疑,转念间便大致猜到整件事的脉络,知道了该如何回答这两问题。
与此同时,李斯府中,和赵高一样,李斯也想到了前因后果。
不过,他没赵高揣摩那么多,他又不靠阿谀奉承讨大王欢心上位,他靠的是实打实的才学和能力。
不管是谁让大王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其中必有缘由,而在李斯看来,如今的大秦虽已一统天下,但还远不到法家认为的完美之境,仍有诸多瑕疵,看来正是这些瑕疵可能导致大秦灭亡。
李斯提笔快速在竹简上书写起来,只见他写出的是:灭亡六国时,没好生处理六国贵族、律法还不够严,对百姓还是太宽容了、在地盘上虽统一了六国,但制度上还未一统、百家太多,思想太杂……
找到了问题,接下来就该思考解决办法。
李斯笔锋一转,开始书写他的解决之道:
既然六国贵族是大秦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就送这些人去死好了,死人总没办法再怀念故国,引发祸乱;
既然律法不够严,可能导致百姓作乱,那就制定更多律法条令,加重刑罚和徭役,一定要让百姓彻底感到畏惧和繁累;
既然制度上还未一统,那就废除其他六国文字,独留我大秦文字,废除六国钱币,只能使用我大秦之钱,废除六国律法,只能遵守我大秦律令,将六国原有制度摧毁,统一为我大秦;
既然百家太多,思想太杂,那就罢黜其他百家,独尊法术,焚去其余百家经典,一旦发现有人学习传播,重惩不怠,要在大秦内禁绝其余百家,百姓不可再学到这些东西;
赵高、李斯奋笔疾书时,博士淳于越府中,淳于越正满脸兴奋,冲几名同为博士的儒士道:“今日大王留下两问:大秦倘若国灭,将因何而灭?要想我大秦不灭,又当如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