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接话:“是为了震慑那些可能违法之人?”
李念点头道:“正是如此,但法家刑罚太过严酷,有时反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某个人在犯了某样并不至于处以重刑的罪后,却按秦律又要被处以重刑时,大王以为他会怎么做?”
只稍稍一想,嬴政便明白了李念之意,道:“要么接受刑罚,要么拒罚,犯下更重的罪,但在大秦,寡人以为他只会接受刑罚!”
李念道:“大王之意,臣明白,秦律有连坐之法,犯人若不愿祸及亲朋,会主动受刑。但如果这人犯的罪,即使主动受刑,也避免不了连坐亲朋呢?”
“大多数情况下,如大王所言,他们会主动受刑,可万一某时某刻有人不愿受刑,如原先六国治下的民众!”
嬴政陷入沉思,李念说的情况,极可能发生。
老秦人在法家上百年治理下,或许已经习惯,六国之民却未必习惯得了。
他不知道《史记》中记载的陈胜吴广就是这么揭竿而起,畏惧秦律重刑,反正横竖是个死,不如反了。
当然,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记载中,秦律没这么严苛,与《史记》记载有出入,但也说不定是胡亥上位后,将秦律变得更加高压,或是秦律的执行者出了问题。
李念认为胡亥上位后,秦律变得更高压这种可能性最大,这小子就不像是个人,何况还有赵高这只马鹿,两头拟人化野兽联手,整出什么活都不足为奇!
但秦律严苛残酷也不假,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内容只是让其多了些温度,不能说秦律就没问题,否则汉时为何要改?
汉承秦制,借鉴了大秦许多东西,却又吸收了大秦诸多教训,于是国祚四百余年,大汉是摸著大秦的屁股过河!
第31章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法家施以重刑,一方面是为震慑那些可能违法之人,一方面也是为恐吓民众,妄图以残酷的惩处方式吓住民众,让民众更为顺从,好便于治理。”
“等同于打造了一个到处是刺的囚笼,只允许民众在囚笼中按照他们的规矩生活。”
“在一定时间内,民众畏惧刺的疼痛而能忍受在笼中生活,可等囚笼的刺越来越尖锐,民众能在笼中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时常就要被刺给刮痛,他们还会愿意忍受?”
“到那时,便是再重的刑罚也震慑不住,只会让囚笼中的人不畏惧刺带来的疼痛,也要打破囚笼。”
李念又说起大汉的事,“汉高祖初入关中时,只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和盗窃者要抵罪!除此之外,大秦的繁律苛法全部废除不用!”
“这三条一出,关中的百姓十分高兴,纷纷拥护汉高祖。”
“《史记.高祖本纪》记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这番话一出,嬴政脸有些难看,没想到大秦的律法连老秦人都这么不待见了,那汉高祖只约法三章就夺走了老秦人的民心。
尤其那句“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像一把刀子捅在嬴政心口。
虽说那汉高祖入关中时,他早已离世,不是他在治理大秦,秦律可能也已被修改,不是现在的模样,但大秦终归是他的国,让大秦灭亡的君王是他的后代。
“太史公著《史记》并不十分客观,大王听听就好,不必太当真。”
也知道那句“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太扎心,李念安慰了嬴政一句,才继续道:“刑罚太重不可取,但刑罚太轻也不可,太轻会震慑不住那些可能违法之人,尤其商贾之辈。”
“商贾逐利,当他们认为得到的利高于要承担的险时,相较常人更会违法。”
“太轻也保护不了那些遵纪守法之人,如抢掠他人不被严惩,只受些小罚,那对老老实实积攒财物的人是否公平?长此以往,谁还会靠勤奋努力赚取财物,不如都去抢掠。”
“因而,律法得维持一个合适的度,既不可太过严苛,也不可太轻,要让违法之人感到疼痛,警醒未违法之人,又要让违法者不至狗急跳墙,犯下更大祸事。当然,某些罪行不可轻恕,如谋反、杀人者。”
“臣所言引导民众‘遵纪守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民众感到律法的好处!孝公时,秦律能得老秦人认可,便是看得见秦律对他们的好处,到如今,秦律带来的好感逐渐被磨去,自然只剩畏惧厌恶。”
“律法的好处,如对农人,让他们能有安稳耕种的环境,不必担心今天被人抢田,明日被人占房,如对商贾,在经商时不会被官吏刁难,也不会在行商时遭遇盗匪,再如对从商贾那买东西的人,买到假劣货物时,律法能为他们讨回公道,让商贾付出代价。”
“感受到律法的这些好处后,民众便会主动遵守维护律法,毕竟除极少人外,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和平安定地生活。”
“‘遵纪守法’也利于‘爱国忠君’,大王可将‘爱国忠君’编入律法之中,不爱国不忠君便是违法。”
嬴政已经从“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中恢复过来,闻言眼前一亮,其他的不说,这条完全可以做,谁不忠于大秦,谁不忠于寡人,便是违法。
听李念讲了这么多,嬴政觉得确实有些道理,但这只是空口白话,大谈道理,具体要怎么做呢?
嬴政热切地问道:“依卿之见,当如何引导民众?”
李念敏锐注意到嬴政对他的称呼,从称呼上看,始皇对他的观感还不错,但李念没多高兴,反而在心里冷静地告诫自己:
李念啊李念,千万不可因始皇一时对你不错就得意忘形,始皇也是君王,也是一头会吃人的猛虎,别看他现在对你好,说不定下一刻就会翻脸无情,不要将帝王当作普通人。
最是无情帝王家,伴君如伴虎!
面对一个掌握自己生死的存在,李念觉得当有敬畏,不能把君王当傻子,不能以为自己来自后世,就优越过君王。
别看始皇现在好像很信任他,实则如始皇这等帝王,怎么可能轻易信人?
以李念自己估计,始皇现在最多也就信了他三成,等他将纸造出、土豆种好,让始皇实际体验到,信任才会上涨。
李念深吸口气,抚平心中思绪,道:“回大王,想引导民众,臣以为要做到两点:一为官方要主动引导,官方者,大王、大秦众臣、各地官吏;二为启民智,使民众有辨别之能。”
听到“启民智”,嬴政眼睛不动声色地一眯。
因为在法家学说中,民是不能太聪明的,民只需按君王的指挥行动即可,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想法。
民愚,方好驭!
李念道:“臣所言官方要主动引导,既是让民众向大王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引导民众‘爱国忠君,遵纪守法’,同时也是防止有人阴谋为害,将民众引入歧路。”
“如有人对大王和大秦不满,想煽动民众作乱,他们会不停向民众散播各种于大秦不利的流言。初时,民众或许不信,但时日一久,又无人出来纠正流言,大王认为会发生什么?”
嬴政想到《战国策》上的典故,回道:“三人成虎也!”
李念道:“正是如此,如今六国虽灭,但诸多六国贵族尚存,在六国百姓间仍有威望,若他们造大王和大秦的流言……”
听到此处,嬴政眼底一抹寒光闪过。
第32章 启民智,开教育
李念继续道:“此正是‘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大秦不主动去正确引导民众,便会给有心人可趁之机,由此造成的危害不比直接造反叛乱小。”
“古往今来,诸位君王都畏惧谶纬之言,一大原因也在于此,朝廷未对民众进行正确引导,只粗暴禁止谣言传播,然人性有时便是越禁止越觉得其中有问题,越会使谣言发酵。”
想到现代网络的一些情况,李念又道:“到得一定境地,即使朝廷再想主动辟谣,也为时晚矣,谣言已入人心。”
“如今天下方才一统,原来的六国之民对大秦和大王或有偏见,偏见导致猜疑忌惮,因而更须得引导,让其等了解大秦,方能让六国之民化为大秦之民,而非大王灭了六国,他们就是大秦之民。”
“以后世的话说便是要让他们产生‘身份认同’,认同自己是大秦的一民,不再将自己当作是六国人。如此一来,纵有六国贵族阴谋煽动,也无法成事。”
嬴政道:“可当如何引导让他们认为是大秦子民?”
李念道:“许之以利,讲之以理,让去各地的官吏讲在大秦治下的种种好处,宣扬虽曾经各有国家,但皆为华夏子民!要想真正做到,还要将官吏宣讲的好处落到实处。”
见嬴政点头,李念又道:“再说启民智,民众愚昧,的确好治理,但同时也更好被糊弄。如那谶纬之言,民众之所以会信,便在于他们不智,辨别不出谶言真假,只要受有心人一挑动,便可能酿成灾祸。”
“大王可想知晓大秦第一场‘造反作乱’是如何而来?”
这个“大秦第一场造反作乱”指的应是大秦灭亡时的造反作乱。
“第一场”,岂不是说还有第二场、第三场?
听这话的意思,这场造反还和民智不启有关?
嬴政心里想著,被引起了兴趣,道:“说与寡人听听!”
李念将《史记》中记载的陈胜吴广起义与嬴政道来。
当听到李念说陈胜吴广因下雨失期,害怕被斩,所以决定造反时,嬴政挑了挑眉,他的秦律哪有这般不通情理?
不过,这也让他更了解了李念说的律法不可太过严苛,太严苛残酷是真会把人逼造反啊。
当听到“天下苦秦久矣”,胡亥不得人心,这群造反的家伙居然想打著公子扶苏的旗号造反时,心里又有些欣慰,扶苏即使已死,也还有人记著他的好,只是这儿子蠢了点。
至于项燕,嬴政眼底再闪过一抹寒光,项氏一族,楚国贵胄,他如何不知,看来大秦二世而亡和六国贵族脱不开关系。
寡人还是对他们太仁慈了啊!
当听到李念说陈胜吴广在鱼肚里藏书,又在夜晚点燃篝火,在祠堂装狐狸叫,为造反做准备时,嬴政懂了李念讲这故事的目的。
民智不启,会将鱼肚里有书、狐狸口吐人言当作神异,从而助长陈胜在戍卒中的威望,为后面随陈胜造反埋下铺垫。
李念道:“这便是民智不启的影响,便于治理,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弱点。反之,若民智已启,知道鱼肚藏书、狐狸吐人言是人为之,还会那么心甘情愿同陈胜造反?”
嬴政思考了下,问道:“启智后,其等确实不会再被鱼肚藏书、狐狸吐人言蒙蔽,可若秦律中确有失期将斩一事,岂不更会随那陈胜谋逆?”
这意思是,启民智后,那些戍卒变得聪明,都知晓秦律,而秦律中真有不问青红皂白,“失期,法皆斩”这条,不是会更坚定地造反?
也即启民智后,反而坚定了戍卒们和陈胜造反的决心。
对这个问题,李念只回了句:“大王,那已经不是民智启或不启的问题,而是秦律存在问题,应该改的是秦律!”
好像还真有道理……
李念又道:“大王所虑者,无非是启民智后,民不好治理,这正是臣所言民众需官方主动引导的缘故,只有在正确引导下,民才不会走上歧路。”
这时,嬴政问出一个问题:“你来自的后世便是民智已启?”
李念道:“是,但臣来自的时代和大秦无法相比,二者间不可同论。”
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一个高高在上、可随意掌控他人生死的帝王,大家在法律条文里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更高贵,没有谁更低贱。
嬴政显然也想到了后世没有君王这点,沉默了会儿,又道:“寡人若要启民智,需做什么?又当如何正确引导?”
李念道:“回大王,得靠‘教育’!教育者,教书育人,通过传道授学将民众引向正确道路,绝大多数人生来并无善恶是非,因此可以教育引导。”
“如在经卷中多记入爱国忠君之说,习此经卷者,日后自会爱国忠君,在经卷中多讲遵纪守法之言,以之教人,习读者自会明了遵纪守法的重要。”
李念以苏胥和淳于越举了个例子。
“苏师和淳于博士这等学习儒家经典之人,正是从儒家经典中受孔孟之道影响,才有如今想法,认为复周礼是天下间最好的治国之法。”
嬴政道:“寡人明白了,你之意是开创适合我大秦的经典,使人习之,受其影响,爱国忠君,遵纪守法!”
其实最好是没有“忠君”,但在大秦这时代,李念不敢说这种话。
做什么事都得符合时代,超越一步是天才,超越三步就是妖人了。
李念还没活够,也不想被做成人肉薄片,不会主动在始皇面前宣扬无君王主义,除非始皇自己好奇。
嬴政看著李念,眼露奇光,这倒是条很有意思的道路,以前有过国家给自己开创经典,让民众学习的吗?
不过,这方法好像还真有可行性,那后世之国大概就是用的这种方式,因而不怕民众打开民智后会让国家陷入混乱。
诶,嬴政发现了一个他之前没想到的点,此人如此爱护华夏,也是后世那教育之功吧?
想到这,嬴政脸上露出莫名笑意。
关于陈胜吴广造反,主流观点是秦律严苛,失期将斩,但睡虎地秦简的内容又说失期未必会被斩,当然也可能是戍卒和徭役失期惩罚不同。本书里采用始皇时的秦律不会被斩,但胡亥时会。
第33章 书同文,言同语
李念点头道:“大王英明!但想将教育实行好,不仅要有合适的内容,还要有合适的工具,能让人方便学习、快速学习。”
“现今以竹简记载文字,就非常不适于整个大秦授课教学,一卷竹简不仅记载的内容少,且繁重不便携带。”
听这意思,你还想让大秦所有人都识字学习,接受教育?
也是,他来自后世,那时人人都识字,人人皆知史,对其而言,人人识字知史如每日用餐饮水一般。
嬴政心里想著,道:“你想用你所说的‘纸’取代竹简?”
李念道:“不错,在我华夏历史上,读书识字之人会逐渐多起来,是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纸承载文字,印刷术便是将文字印在纸上,二者相合解决了文字记载传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