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头曼等人目光落到玻璃器具上移不开,椒离道:“此为琉璃,乃李念公子所制,即使在皇帝陛下那,也不多。”
闻言,头曼等人脸上的笑容更灿烂,看向玻璃器具的目光也变得更加稀罕:大秦皇帝这人不错啊,可以处,竟愿意自己都不多的珍贵之物送给他们。
回礼毕,进入第二个环节,椒离从陈平手中接过一份如后世王朝奏章一样之物,向头曼道:“单于,此为国书,为两国建交所用。李念公子言,两国若正式建交,需互递国书,由双方皇帝或单于在其上写下姓名、留下指印。”
“今,秦人椒离将大秦国书递於单于,代表大秦愿同匈奴交好,成和睦之友邻,互帮互助,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到椒离的话,头曼和众头领心中涌出两个词:专业、正式!
这就是秦吗?
虽未同秦人真正交锋过,但已经感到了秦的气势,难怪秦能灭六国,一统南方天下,从此事便可见一斑。
与秦相比,他们匈奴差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各方面既不正式,也不专业,如何可能与秦相争?
头曼脸上的笑容已敛去,变得严肃庄重起来,他问道:“敢问使者,我匈奴无有国书,当如何互递?”
他感觉自己在做一件大事,一件很庄重严肃的事,不是随口答应和某国建交、订立什么盟约,这次建交和以往是不同的,需认真对待。
椒离道:“单于可先观我大秦国书,再以物制为匈奴国书。”
头曼点了点头,道:“还不与我呈来!”
当即有一名侍者走过去,要拿椒离手中的国书,头曼骂道:“蠢货,如此珍贵之物,岂可用手接拿?用金盘为我呈来!”
椒离有些无言,因为他和陈平都是用手接拿,但他也知晓头曼嫌弃的不是他们,而是王庭内的匈奴侍者。
很快,侍者捧著一只金盘来到椒离面前,其弯腰低头,恭恭敬敬地将金盘托举过头,椒离将国书展开,放到了金盘之内。
从侍者托举的金盘中拿过国书,头曼认认真真观看,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上面的字认识他,他不认识上面的字。
不过,他也不是要认上面的字,而是观看国书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格式,再让匈奴的工匠仿制一份。
但头曼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国书的材料好像很特别,非金非玉,非石非木,倒是跟使团带回的那名为“纸”的奇物很像,匈奴根本没法以纸制作,只能以其他之物代替。
国书末尾留著几个非常独特的字,以及一个章印,想必是那位秦皇所留。
仔细看完整本国书,头曼在心里又感叹了遍秦的专业正式和强大,唯有强盛之国才会重视这些细节,而细节又可彰显其强盛。
头曼问椒离道:“使者,此国书可否暂时交予我?我想使我匈奴匠人以其制我匈奴国书。”
椒离道:“虽不合规矩,然思虑匈奴之状况,且国书本就要递於单于,可允。”
什么规矩,规矩是李念给他们定的,以往出使虽也有规矩,但哪里会讲究这些啊?
在李念给他们讲说外交礼仪时,椒离等人还在想为何要定这些规矩,有什么用,现在看来实是公子有远见,仅仅是用这套流程便让匈奴人感到了大秦的强盛。
有礼有节不代表怯弱,反而是对自身强大有自信,才会于他人有礼,因为不用刻意彰显自身强大,但无时无刻又无不在彰显。
得到椒离答复,头曼道了句“多谢使者!”,他将国书收好,重新放回金盘后,正式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椒离道:“李念公子言匈奴亦为华夏,同我大秦为兄弟之邦,当使建交,皇帝陛下深以为然,既为兄弟,理当互助。”
第220章 言留学,设使馆
“今大秦为兄,匈奴为弟,自当兄助弟!”
未说现在大秦强而匈奴弱,我们要以强助弱,而是换成了大秦是哥哥,匈奴是弟弟,哥来助弟。
这样说能让匈奴人更容易接受一些,要是说你们匈奴弱小落后,我们是来帮助你们发展,变强变先进,就算真是出于好意,也会让头曼等人心里膈应。
而人的心里一旦有了芥蒂,就算答应下某些事,暗里也会使绊子,且这些人身具匈奴高位,要是暗里使绊子造成的后果会更大。
至少明面上还是要给匈奴人面子,就算恨不能立刻吞灭了别人,也要在表面保持一团和气。
果然,没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我强你弱,我们来助你,这是你们的福气,你们应该高兴地跪著感谢我们”,让头曼感到很舒服,有种被尊重到的感觉,寻思秦人根本不像传闻中那样凶,被南方那些人称为虎狼啊,挺懂礼的。
头曼顺著椒离的话道:“秦皇陛下所言极是,大秦为兄,匈奴为弟,理当互助,却不知是何助法?”
椒离笑道:“李念公子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匈奴既为华夏,岂可不懂华夏之礼?而要知礼,当先习文识字!”
这话不是李念说的,而是孔颖达在给《春秋左传》注义说的,但被李念用到了这时代。
这番话听得头曼和众位匈奴头领一怔,啥玩意儿?秦人跑来要教他们习文识字?秦人这是想要干什么?
在脑中快速思索了一番,头曼和众头领都没想到秦人这么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会损害到匈奴什么,怎么想对匈奴都是有益无害。
难不成秦人成了大善人,真将他们当作了同为华夏的兄弟?否则很难解释秦人这样做的原因!
这不是头曼和头领们傻,而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用带英和鹰酱在后世搞事的手段来对付匈奴,对头曼等人有点超前了。
就算在后世,还有许多国家和人被鹰酱那套忽悠成功,何况是头曼等人。
但“草原不会突然长牛马”的道理,头曼等人还是懂的,这种看似无害的帮助可能危害更大,只是他们一时间想不到危害在哪罢了。
不过,头曼和众位头领认为要答应下来,看现在这情况,他们在日后大概要和秦人密切往来,到时和秦人打交道,如做生意,派人去秦国购买享受用品,甚至遭遇危险要到秦国避难,可不得要一批识秦字懂秦言知秦事的匈奴人?
只是谁能学秦字、谁能习秦言,得好生考虑,不能放任所有匈奴人都可学习,这些人必须得受他们掌控。
头曼问道:“如何习文识字?何人可学?”
椒离道:“回单于,一为我们会在匈奴设大使馆,派一些师者过来教授;二是皇帝陛下给了三百人留学名额,单于和诸位头领可派人往咸阳学习。至于何人可学,由单于和诸位头领定夺。”
大秦才不管是谁过来留学,管来的是匈奴的王孙,还是底层的奴隶,只要匈奴能派人学就成。
来的如果是匈奴的王孙,那就让这帮子人认识到大秦的文明、强大、繁荣、先进,变成精神秦人。
其等学成后回到匈奴,瞧见匈奴如此蒙昧落后,在心中和先进文明的大秦一对比,那种落差会让他们自发把匈奴向大秦改造,采用大秦的模式改革匈奴。
来的如果是匈奴平民、乃至奴隶,那就更好了,在匈奴他们是受单于和头人们欺压的底层,不将他们当人看,而在大秦留学,大秦却将他们当成自己人对待。
等这些人学成,估计有些人根本就不会想回去匈奴,即使有人怀著报国之志回去,若被头曼和头领欺压,不当人,一想到自己在远比匈奴强盛的大秦过的日子,恐怕不久后匈奴就会有狐狸叫了。
在这群虫豸带领下,我匈奴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怎么赶得上大秦?单于头人宁有种乎?反了他老母的!
这些人不管成功与否,都会给匈奴造成创伤,且要是成功推翻了单于和头领的统治,他们成为匈奴新的统治者,他们到时会仿效谁去治理匈奴?
往南边一看,那座庞大的文明灯塔不就耸立在那,还用多想?大秦已经用事实证明其文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直接照抄便是。
且大秦和匈奴同为华夏兄弟,说不得还能从大秦获得支持,像低息贷款、技术人员支援……
但以头曼和匈奴头领的尿性,铁定是选择他们的心腹或后辈,平民和奴隶哪可能有机会?
可不管什么阶层的匈奴人到大秦留学,在李念的构想中,最终都会给匈奴造成巨大的割裂,将匈奴演变为大秦的形状。
完全不知道这就是个巨大的坑,头曼看向众位头领,众头领很默契地向头曼示意,表示可以答应此事。
头曼遂道:“既如此,我等便谢过大秦美意,只是何人去咸阳留学,我等还得商议过后再定夺。”
见这件事定了下来,椒离笑道:“不急,单于和诸位头领可慢慢商议。不过所选之人最好为稚童或少年,其等学习会更为迅捷。”
不仅是稚童、少年学习起来更快,也更容易被影响,好塑造成大秦想要的模样。
头曼点了点头,又问道:“使者方才话中曾言要在我匈奴设置大使馆,此为何意?”
虽昨晚听匈奴次使讲过使馆,但其哪有秦人知晓得清楚?毕竟这东西是秦人玩出来的。
椒离道:“大使馆亦是李念公子所提之物,大致为若两国正式建交,当派使者常驻对方之地,而使者居处即为使馆,使馆之责为促进和稳定两国关系,处理发生的一些和两国有关之事,同时也负责传递一些国邦之间的重要消息。”
“譬如日后单于对大秦有谏言,可召见驻匈奴大使,使之将谏言传回大秦,使皇帝陛下知晓。再如……”
椒离刻意停顿了下,才继续道:“某国要是想和大秦宣战,也可告知大使,正式同大秦宣战!”
第221章 “支持”匈奴发展,大秦“义”不容辞
哪有那么傻的国家,跟人开战,还先通知对方?肯定是出其不意地偷袭!
而且,谁吃饱了跟大秦开战,就算他们北方这些国家,扶余、东胡、匈奴联手,也不一定能和大秦扳腕子。
听椒离这般一解释,头曼和众头领对大使馆的职责也有些许了解,说白了就是代表各自的国家常驻在对方之地,要是发生了和两国有关之事,一时半会儿联系不到对方的皇帝、单于,可先和对方大使商议处置。
头曼道:“原来如此,依使者之意,我等岂非也要在大秦常派使者,设立使馆?”
这话引起了众头领兴趣,这使馆对他们来说,可不仅能用于匈奴和大秦两国邦交,还可用来做些私活,如以使馆为渠道向秦人兜售一些匈奴商品或购买秦人之物。
椒离道:“自是应当,匈奴与我大秦建交,岂有不设使馆之意?日后,大秦和匈奴往来密切,交流愈发频繁,必会有事须使馆处置。”
“像秦人在匈奴境内犯事,匈奴人在大秦境内犯事,当如何论其罪,如何定其罚?再如秦人在匈奴境内若遇疑难,也可求助于使馆。”
头曼和众头领点了点头,看来这使馆的作用确实不小,匈奴也须在秦国设置一个。
椒离又道:“除习文识字外,大秦还将为匈奴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使匈奴能尽快发展,如纺织、种植、建筑、医疗、酿酒、水利……”
椒离一连说了很多大秦要支援匈奴的项目,虽然对其中某些不大感兴趣,但有些有大用,比如医疗,匈奴可比大秦缺医少药多了。
可惜没有秦人冶炼制作兵器之法,也没有制盐等工艺,不过想想也是,换成他们自己,也不可能将这些教给别人。
让别人用自己教的冶炼之法铸造出优良的兵器,然后骑著战马来攻伐自己?而那制盐之法为天下大利,岂可轻易与人?
但秦人还是提供了太多的支援项目,让头曼和众头领心中又生出那个问题:秦人为何要这般帮助他们?真拿他们当兄弟了?
实际上,这些项目是李念仔细斟酌过,并和始皇商议过后做下的决定,在不影响到大秦的前提下,对匈奴进行有限支持,是会让匈奴发展一点,但不会让匈奴发展太多。
不会像冷战时,鹰酱和毛熊为了拉小弟,不惜代价支持,出钱出人还出力,大秦虽然派人支援,但匈奴方面要负责提供安保食宿,真正的建设还得匈奴自己做。
这般做还可以将匈奴的力量分到生产建设中去,消耗匈奴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对大秦产生歹心。
且李念还存著让人探明匈奴情况的想法,如地形、矿藏、各部之间的习俗和矛盾,为以后治理匈奴做铺垫。
至于匈奴能否趁大秦这一波支持起势,成就一段“匈奴版郑国渠”的故事,几乎没这可能。
郑国到秦修郑国渠和大秦支持匈奴的状况可不同。
那时的大秦蒸蒸日上,彷如一个身体已壮,还在不断锻炼强壮的年轻人。
郑国渠确实拖慢了秦征伐六国的脚步,但也让秦苦修内功,将秦变得更为强大。
而匈奴如今像是个暮年老者,缺乏活力,李念设计的这波支援也许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但更可能加速其走向衰灭。
且李念设计的支援项目颇有讲究,看似多,实则能提升匈奴实力的没几个,像酿酒、纺织、种植,拿什么酿酒,纺什么,种什么?
唯有医疗这些真正有用,但这是李念考虑到匈奴万一死的人太多,会爆发瘟疫传到大秦,所以做的决定,而且还可以收割一波匈奴人的民心,在匈奴人心里树立一个“秦人善”的良好印象。
头曼虽然知道秦人不可能完全出于好意,但秦人肯支持如此之多,感激道:“秦皇仁义,果真视我等为兄弟之邦也!”
头曼看著椒离道:“大秦助我等良多,然即使为亲兄弟,某些事也要分清,不能只让大秦助我,大秦兄长可有用得上我匈奴之处?”
大秦给的好处太多,让头曼拿得心不安,觉得应该回报一二,而且这也是次试探,如果秦人直接说用不上匈奴帮忙,那么便可肯定秦人心里有鬼。
然而,大秦肯定有用得著匈奴的地方,椒离道:“大秦确有需匈奴相帮之处,匈奴常年于草原放牧,对牛羊等牲畜必是颇为了解,单于可否派一批经验老道的牧民到我大秦,传授如何畜牧牛羊?”
匈奴能让大秦看得上的技术人员也就牧民了,其他方面几乎都不如大秦,但就算是养殖牲畜,大秦其实也不是很看得上,因为秦国本就是以给周天子放牧而起家。
不过可以技术交流,说不得匈奴人有培育牛马的独门技术呢,交流一下没问题。
听到椒离的话,头曼和众头领心中稍安,不怕大哥有需求,就怕大哥没需求。
大哥如果没需求,也就意味著你对大哥不重要,随时可以被一脚踹开,何况大哥还对你很好,送了你很多东西,得慌,总感觉要被大哥当成替死鬼送上断头台。
头曼笑道:“此事好说,既然大秦有需要,派两千名经验老道的牧民到大秦,若不够,可再议。”
他匈奴啥人都缺,唯独不缺牧民,毕竟匈奴人从小就开始和牛马打交道,他也是一样,就算现在不用亲自放牧了,但也知晓要如何做。
椒离道:“椒离代大秦谢过单于!除以上外,大秦还希望和匈奴开放互市,设贸易之城供双方互通有无。”
终于来了,不少头领就在等椒离提出这条,因为这件事若能达成,能让他们从中捞取到巨大利益供他们享用。
椒离道:“‘互通有无’是彼此间各自多余之物去换取自己稀缺之物,如匈奴多牛马等牲畜,为大秦所缺少,而我大秦有锦缎琉璃等物,为匈奴所缺少,遂可以匈奴之牛马换我大秦之锦缎。”
晚上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