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众位担忧百家会被取缔,李某已谏言陛下在咸阳建百家学宫,诸位可在其中设院,研究各自学说,或与其他学派交流辩论。”
大多数百家学派迟早会消失的,但他们的思想学说会慢慢统一、交融于一体,化为一个或者几个。
这是历史的趋势,并不会一直出现百家齐放,诸子争锋的局面。
就算董仲舒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历史上某个人将儒家灭了,其他百家也不会一直全部存在,他们会决出一个新的王者学派,然后由这个学派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他们”。
后世王朝看似佛道儒并存,实则佛和道能存在,有一原因是两者还具有宗教属性,有人信便能一直存在下去,哪像某些百家学派,由于没人学,没人信,儒家又成了主流,只能逐渐消没于历史中。
但就算如此,佛、道也融合彼此及儒的内容,早就不是纯粹的道和佛。
都是大杂烩,但只要保持著学说的根基核心不变,那我就仍然是我,不是别人。
诸多百家学派注定要掩没于历史,李念编新字编教材更是会加速这种消亡。
知晓百家学派终要消亡,李念也不可抑制地生出一种惋惜。
诸子百家曾创造了华夏文明最绚烂的一页,哪怕是在现代,诸子的学说亦有大用,但这一页终究要翻过。
诸子的学说思想会继续存在,但他们创建的学派却得消亡,不会再像今日一般,这人出自儒家,那人出自墨家……
但只要学说思想还在,有后来人知晓了解,百家其实也不算真正远去,只要华夏文明不亡,他们便将一直都在,只是换了种方式!
李念收敛思绪,向台下众人行了一礼:“我已讲完,各位若有问,可先自行讨论,半个时辰后再向我提出。”
见李念说完,台下众人先沉默了数息,随后有人起身,向李念行礼:“公子既有大才,亦有大义,请受老朽一拜!”
尽管编新字和编教材对百家来说,好处不多,反而有害,但李念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整个天下。
其他人也跟著起身,齐声向李念行礼:“公子大义,受我等一拜!”
第205章 须正视客观问题存在
李念看著向他站著行礼的三千多人,摇头道:“此礼,李某实受之有愧!诸位还请入座!”
他不过是占了来自历史下游的便宜,真论及智慧天资,他在这些人中未必能排到中游。
但李念话落,众人却未动,只依旧道:“请公子受我等一拜!”
真是一群相当朴实的人。
诸子不虚伪,百家不虚伪,秦汉时学这些的人很多也不虚伪。
哪怕是提出“全性保真”、“人人不损一毫”思想的杨朱也不虚伪,是后来才逐渐歪了。
像某动漫里的某个门派,就纯属瞎理解杨朱的思想,打著杨朱的旗号到处为非作歹。
要是杨朱能在那动漫里复活,一定会亲手毙了这帮混帐:老夫的学说是教你们打家劫舍,损人利己的?
“人人不损一毫”既是不损自己一毫而利天下,但也是不损别人(天下)一毫而利己,没有不损己利人,那就可以损人利己之意。
春秋尚未走远,因此生在战国末的很多人也继承了诸子和先贤的那种风骨,以诸子为榜样,远没有后来人那么狡诈虚伪。
就像郦食其,在面对齐王田广威胁时也不曾畏惧,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遂被烹杀。
见到这些人如此坚持,李念更觉受之有愧,但这种情形,他如果拒绝,这些人恐怕还会坚持,只得道:“诸位请坐,李某受诸位之礼!”
众人这才重新落座,开始根据李念讲说的内容讨论。
半个时辰后,伴随著一声“当”响,众人停止了讨论,在那大考时都养成条件反射了,听到这声音就会忍不住停下正做的事。
李念道:“现在开始,可以提问,为保证提问有序,从左边开始。”
话落,位于最左的一批考生中有人起身:“公子所言‘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确实极好,可依公子之意,是要废天下其他之字、其他之言?若有人不遵,又当如何?”
李念道:“地方之言可不强制废除,依旧可作为当地方言沿用,但必须得学习大秦所定语言,文字须得废除,只能使用所定文字!”
“此为政令,若不遵从,视为犯律!”
废除当地语言是不现实的,至少在大秦这时不好做到。
因为语言是比文字使用更频繁的交流工具,且这时代大多人根本不识字,要是强行废了当地的语言,当地人要如何交流?靠脑电波?
即使想要废除,也要等大秦“普通话”普及到一定程度时才可。
但此时只能采取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并行的政策,在允许当地人用当地方言时,也要让他们学习大秦“普通话”。
何况,李念觉得留下当地方言也没什么不好,像他来自的蜀省,蜀省话多有特点,祝福别人祖宗的“日你个仙人板板”,夸奖人聪明有才气的“你个宝气”。
倒是废除文字没这么大影响,毕竟当今遍地是文盲,没几个读书人,废不废原先的文字对当地人没太多影响,反正也不认识。
提问的这人并未坐下,而是又提出了一问题:“公子所言编那教材,是要将择百家中优者录入其中,敢问优劣以何为准,哪家之学可入,哪家之学不可入?”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到此的百家众人最关心的问题:你怎么评判百家学说的正确与否,你要选择其中哪些入教材?
李念道:“爱国忠君为优,遵纪守法为优,引人向善为优,文明先进为优,尊重真理为优,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为优……反之则为劣!”
“至于哪家之学可入,哪家不可入,须得进行甄别商议再定。”
“百家的学说思想都不错,但在学之时,常会忽略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局限性之一,开创百家的诸子所处之时与我等现所处之时已经不一样了。”
“即使诸子在我等这个时代,他们所思所想也未必会与他们当时相同,我等又岂能完全以他们的学说套用在此时?”
李念并未说诸子的思想不对,只是提出时代不同,学的人不可呆板地用诸子的学说。
诸子的学说不错,可如果使用的人不对、使用时间和环境不对,一样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局限性之二,诸子之学说无疑都想让天下更美更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不到,如人人勤劳友善可致天下大同,但实际上,我们可看到有懒人和恶人的存在。”
“因而在实现诸子愿景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阶段,懒人和恶人会存在,且将长期存在。”
“我们便须思考在这个懒人和恶人长期存在的阶段该怎么做,该如何渡过这个阶段,达至天下大同。”
“而不是想著靠诸子的思想学说一下便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到达天下大同的最终目的。”
诸子学说几乎都是好的,终极目的都是大同世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可实现大同的过程有问题存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某些人常会忽略问题,想直接达到最终的结果。
李念提出的这两个局限性让很多人陷入思考,尤其几个主流学派众人。
自春秋开始,诸子提出新的治世思想,他们这些后辈弟子却在实践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还离诸子想实现的那个世界越来越远,让他们有时自己都会怀疑是自己做的不对,还是学派学说出了问题?
其中尤以墨家为最,尽管现在依旧被认为是当世显学之一,但很多人都能看出,墨家已经没落。
为什么会没落,不复兴盛之时呢?
他们曾想过可能是墨子的学说有问题,也可能是他们没严格按照墨子所说去做。
今日,李念告诉他们,墨子学说没问题,他们也按照了墨子所言去做,只是实现学说中所描绘世界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那个世界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达到的,要论证分析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徐徐图之,方可达到。
有人认为李念所言有理,也就有人并不认可李念之言,甚至认为李念是一派胡言。
第206章 诸位,时代变了!
轮到儒家之人可提问时,郦食其行礼后,先道:“谢公子先前为老朽解惑!公子编教材,划分诸科,老朽认为甚好,只略有不足。”
“‘书’含于人文、历史、德育之中,‘礼’也含于德育,‘数’含于算学、格物,‘射’和‘御’含于强身,唯有这‘乐’不在。”
“老朽以为还当增设一科为‘乐’,孔圣曾言:‘乐音,人神之始也’,‘不知音,无以乐’,人当知乐音!”
大秦并不刚需美术家和音乐家,所以他在方才时未提,但此刻郦食其提出,李念思考了下,点头道:“的确可增设乐音一科。”
郦食其又道:“方才公子言我等在学之时,常会忽略学说有一定局限,然公子之意在老朽听来,实则在言我等遇到疑难时,应暂时将诸子学说放置一旁,先设法解决去疑难,再行诸子教诲。”
“老朽想问公子,如此不能坚行诸子学说,又如何达至诸子所愿景之世?且途中一旦心思动摇,便再难回正道。”
李念答道:“一、我未曾说过要将诸子学说放置一旁,先解决疑难后再捡起;”
“二、疑难客观存在,就像天下间的懒人和恶人,不会因为我们想他们没有,那就没有;
“三、心思会动摇,说明其心思原本就不够坚定,真正意志坚定者,不会被轻易动摇。”
李念反问出一个问题:“儒家学说向来推崇周制,然周有分封,亦有周礼,为何而亡?”
郦食其道:“自然是有人不遵守,礼崩乐坏,方至周亡。”
李念又道:“既然周礼那般好,遵守即可国泰民安,天下大同,为何会有人不遵守?”
这个问题曾为难住了苏胥,但难不住郦食其。
李念也没想过要以此难住郦食其,他只是为了引出郦食其的回答。
待郦食其给出答案后,李念未再和郦食其谈论周礼,而是道:“你这不也承认客观有疑难存在?”
“那在明知有疑难时,难道能视而不见,当其不存,不去解决?”
郦食其自然没法违心地回答“不是”,但又不想承认李念所言,遂道:“行周礼,所以周才能兴八百年!”
他这意思是,正因为周礼很好,所以周才能国祚那么久,比夏商更久,是有史以来最久一朝。
李念道:“周虽有国祚近八百,然实则未兴八百年。”
“从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至元王时为‘春秋’,之后至今年可称‘战国’,此便去五百四十九年。”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虽尊奉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可谁听周天子之令?是各国之政,周天子可以令决,还是各国之战,周天子可以令止?”
“实则是各国自治,遥奉周天子为名义之主。”
“如此也能算在周礼治下,周之国祚近八百载?”
未等郦食其反驳,李念又道:“李某也知诸位推崇周制是因有史来,周国祚看似最久,但若依循周制,不过是使大秦再复为周,又如何能超过周,胜过周?”
郦食其沉默了会儿,看著李念,问道:“原来公子是想更进一步,使大秦胜周,然公子就不怕胜过不成,反会将大秦带入歧途?”
‘我当然知道不会将秦带入歧路,秦只十几年便完了,在我这些折腾下,虽不说能让大秦国祚几百年,但比原来历史长,应当还是不难。且我的目标也不是让大秦永存于世!’
李念道:“此言有理,然人生于世间,许多事若不尝试,若不冒险,又如何得晓新的结果?”
“我曾听过一种说法,说人之先祖在遥远时为猿猴,居于树上,不会行走,是后来从树上下到地上,才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使前足化为双手,学会了使用工具。”
“若此说法为真,没有猿猴愿意下地,那我等岂不在今日还居于树上?当然,这种无稽说法,众位莫当真,但古老时代,我等先祖居于山洞,不会生火、不会织衣,此却为真。”
“若无第一个生火之人、织衣之人,我等今日岂不是还在茹毛饮血,以树叶蔽体?”
“且若复周制,再如周时,真能做到周礼,倒也算不错,然世界并非仅我华夏一族,天下并非仅有这一方土地,须知在大秦之外还有诸多国邦!”
“诸位皆是博学之士,想必也知晓犬戎之旧事?我等若复周制,其他国邦可会予我等机会?”
“其等日新月异,每日渐进,难道我等却要原地踏步,不敢向前,等著他们日后来伐?”
这是李念最气的地方,这片土地从不缺乏人才,但这片土地的人很多时候都喜看内,不喜看外,除了汉唐少数几个时候。
没办法,文明太璀璨,远远领先了其他地方,导致看谁都是蛮夷,看哪都是蛮荒之地。
李念现在将问题摆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面前,告知他们,若不进步,就会被大秦之外的国邦和民族追上,那时就不是这样了。
听到李念这番回答,郦食其便知道他的提问已经结束了,他未曾考虑到外邦这一点,他向李念行礼道:“谢公子解惑!”
李念冲郦食其点了点头,让人将一副绘在木板上的巨大世界地图抬了上来,呈现在众人眼前。
“诸位来咸阳,定已听过大秦之外亦有洲岛陆地之说?今后的世界,将为诸国争锋、诸民族争锋!”
“此不是大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大秦与六国征战,实则是一家人争锋,皆为兄弟,可这些地方的国和人,与我等大不同,将是与外人相争相夺。”
有人在心中对李念的话不以为然,大秦和六国算什么兄弟?兄弟打架,有坑杀兄弟的吗?
“谁在其中若不能争到先机,占得上风,将不再是一地被屠城之危,而是灭国灭族,永世为奴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