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圣孙! 第285节

  与明清的规矩不同的是,老李非得在殿试上亲自阅卷,并且宫中还管考生们一顿饭。

  尚食局的饭菜很好吃,都是被福宝调教出来的,像是那些顶级世家门阀出来的人还好一点,毕竟平时在江湖酒楼也吃过几顿,但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考生可就有口福了,一顿饭吃的是心满意足,连连感慨这是这辈子第一次吃到的美味。

  在用过饭后,考生们连声谢恩,有序地离开了考场。

  老李这一下午都在阅卷当中进行,甚至还强行拉着李象一起批阅考卷。

  李象真是心累,找了个借口就开溜了,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留给了老李。

  老李不禁嘿然,这臭小子是真的能偷懒。

  当天晚上,效率特别高的李世民便完成了对考生的排名。

  次日一大早,考生们就围在了承天门前。

  毕竟这是殿试,殿试在皇宫当中举行,放榜自然是在承天门前。

  朱雀大街宽敞,所以足够容纳考生们看榜,其中还有好信儿的长安百姓,也围在一旁,准备看一看状元和其他的新科进士。

  对的,现在还没有什么榜眼和探花的称呼,但状元还是有的。

  历史上第一名有记载的状元,就是武德五年的状元孙伏伽。

  辰时一到,承天门便缓缓打开,从里面走出一队内侍,手中抬着红绸布盖着的皇榜。

  “来了!来了!”众人纷纷嚷道。

  当即,人群便如摩西分海一般,让开了一条道路,容纳抬着皇榜的内侍过去。

  吉时一到,内侍便将皇榜揭开,开始唱名。

  “一甲第一名,状元崔守业,河淮考区博陵人士!”

  “一甲第二名,榜眼韦思谦,河淮考区宋州人士!”

  “一甲第三名,探花钱进忠,江南考区钱塘人士!”

  众人都惊呆了,怎么……还有这么新奇的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甲一二三名,朝廷可是从改制以来一直藏到现在。

  钱进忠看到自己竟然是探花,脸都憋红了。

  天了噜,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咱钱家竟然出一甲进士了!还是探花!

  内侍们唱名,也只唱了前三个。

  毕竟只有一甲才配被唱名,剩下的……自己去看吧。

  看到内侍们停下来,众人还一脸期待等着接着往下唱呢,结果却发现刚才唱名的内侍不再唱名,丢下一句今日下午朝廷将在曲江准备宴席宴请新科进士们后,便转身离去。

  好家伙……

  众人一拥上前,开始观看皇榜。

  毕竟殿试不会黜落人,所以也没人跌足痛哭,只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人受尽了嘲讽。

  无他,最后一名姓郑,河淮考区荥阳人士。

  你说你一个荥阳郑氏出身的人,考不过其他河淮考区的人就算了,什么岭南剑南你都考不过,还有脸吗?

  这郑姓考生倒是也无所谓,反正中了就行,要求也不是很高。

  看过皇榜之后,新科进士们便开始畅想今晚的宴席。

  殿试之后举行的宴会称为琼林宴,是因为赵大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故称作“琼林宴”。

  到了元明清,就改成了“恩荣宴”,虽名称不同,其仪式内容大致不变,仍可统称“琼林宴”。

  而唐朝也有自己的琼林宴,那就是始于李隆基时期的曲江宴。

  不过唐朝没有殿试,所以是在进士放榜之后举行。

  至于说打马御街这事儿,也是宋朝开始的,一般来说被认为是重文轻武来显示东华门下唱名者为好儿才整出来的政策。

  无论是李象还是李世民,都觉得不太应该过分偏向文或者武,所以这个环节李象也没提,李世民根本没往这块想。

  不止是科举,李象甚至还在琢磨武举,不过这件事不急。

  武举的待遇,也应该和进士科一样,结束之后都应该有一个曲江宴。

  不过进士在曲江宴,若是武举也在曲江宴的话,就有点重复了,所以李象也在琢磨,是不是到时候武举应该换个地方举行宴会。

  但该说不说哈,武举的确是始于武则天。

  下午时分,李世民便带着一大家子,来到了曲江池。

  曲江池在长安城的东南角,从秦始皇将这一片修筑离宫开始,便一直是皇家的地盘儿;汉武帝时,将曲江池一带划入上林苑,对曲江进行开凿,以“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

  在前段时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世民便下令修缮一番曲江池,并且将前隋更名的‘芙蓉池’拨乱反正,重新改回了曲江池的名字。

  这一次参加曲江宴的,不止是大唐皇室和新科进士们,还有朝中的文武重臣,甚至还有一些家里有点小钱的百姓。

  与民同乐嘛,就是这个道理。

  曲江宴的准备工作,交给了尚食局,一大早的时候,尚食局便在长官的带领之下,来到了曲江池,开始准备今天曲江宴的菜肴。

  菜品都是精挑细选才定下来的,兼顾色香味,可以称得上是匠心之作了。

  别问,问就是工匠精神。

  老李坐在曲江池当中最豪华的一处亭子,身边围绕着皇室成员。

  他看向下首端坐的新科进士们,不由得感叹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

  李象深吸一口气,这算不算见证了一次名场面?

  这话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听说过,今儿亲自见到,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

  身后的起居郎听到李世民的这句话,眼中有光,手下运笔如飞,刷刷地开始记述。

  李象昨天没把那句“太宗文皇帝”说出口,多少是有点顾忌起居郎的存在。

  这要是特么在起居注里记载一个“X帝潜邸时为太宗文皇帝定庙号谥号”,那孝顺的名号可就要遗传万代了。

  保守估计,阿尔萨斯不出的时候,他就会是大孝子的代名词。

  所以这话有时候可不敢乱说,不然的话被记在小本本上可就有意思了。

  坊间传闻说李世民改史,其实就是因为当年李世民看了一眼起居注,觉得上面玄武门的部分写的不太清楚,所以就以亲历者的身份,把其中为尊者讳的部分更正,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我大哥就我射的。

  结果传着传着,传到李二黑的口中,就成了李世民改史,多少有点非蠢既坏鉴于李二黑大多没什么文化,应该是又蠢又坏。

  也不动动那裹起来的小脑想想,李二要真的改史,你还能知道李建成是他亲手射的?

  (今天一章,白天上山上坟去了,咬一脑门子包……)

第277章 我太想进步了!(求月票)

  “如此盛世,贤才尽在朝中,可谓是野无遗贤啊!”

  在老李说出那句话之后,边上当即便有个人站出来捧哏。

  李象抬头看过去,这人……有点眼熟。

  这话……同样很耳熟。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句话应该是李林甫所说,忽悠李三郎用的。

  想当初,李隆基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

  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李老三说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

  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覆试,将名实相副者推荐给皇帝。

  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没有一人合格。

  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

  其中有一位士子,就因为李林甫的这一番操作,失去了一次入仕的机会。

  这个人嘛,在中国诗坛也有那么一点小名气啊对,就是那个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众人听到这句话后,当即便开始应和:“许侍郎此言甚是。”

  毕竟这么个日子,说点吉祥话也是好的。

  听到这声‘许侍郎’,李象恍然。

  哦,原来是许敬宗当面啊。

  说起这许敬宗,只要是稍微有些了解初唐历史的,就都跳不过这个人。

  阿武能够上位,是离不开许敬宗这byd在其中穿针引线的。

  当然了,身为天策府十八学士的他,如今只混了一个黄门侍郎,也是因为当年在长孙皇后的葬礼上笑场所致。

  其实倒也不是笑长孙皇后,他只是觉得欧阳询哭起来的样子十分滑稽,所以就没绷住。

  这么一笑,一下就把自己笑出了长安,贬到外面做司马。

  好在他的老板姓李不是姓朱,许敬宗不仅没有生命危险,甚至还有起复的可能,老李也大人不记小人过,又给他薅了回来。

  你想想要是有人在马皇后的葬礼上笑场,那老朱……

  九族:6

  与预想不同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开心,反而还眉头微蹙。

  许敬宗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子。

  坏了,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本以为陛下是骄傲自满,才会说出如此之言,万万没想到,陛下他竟然清醒得很啊!

  今儿气氛很不错,所以李世民尽管心中不悦,但也没有发作,只是神色淡然地说道:“即便如三代之治,亦不敢称野无遗贤;圣明如汉文,亦有屈贾谊于长沙;朕何德何能,敢与三代、汉文相比?”

  这话说的没毛病,李世民的偶像,一直是汉文帝来的。

  就连汉文帝都做不到野无遗贤,他又怎么会自大到认为自己比得上汉文帝呢?

  老李就这点好,谦虚的很。

  若是一般人的话,老李倒也不会如此卷他的面子。

  但没办法,这个人是许敬宗。

  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忽然就想起来了,长孙皇后葬礼上老许那嘻嘻的神情。

  被李世民这么一卷面子,许敬宗一下就不嘻嘻了。

  他神色尴尬地瞅瞅李世民,又偷偷瞧瞧四周,双手局促得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李象在旁边笑着说道:“然则阿翁完善科举之法,就算称不上野无遗贤,倒也不比汉文帝要差。”

  这么一来,尴尬的气氛顿时缓解了不少。

  许敬宗感激地抬头看了一眼李象,那眼神就像看到亲人一样。

首节上一节285/34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