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因为别的,李明达在心中想,不能让高阳姐姐抢先,象儿的围巾必须我给他织才行!
“哦?象儿还会织围巾和毛衣?”李世民一下就来了兴趣,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东西,他其实也想试着学一学。
李象见他感兴趣,便问道:“阿翁也想学?”
“朕都亲自学如何织毛衣,正所谓上行下效,群臣和百姓对于羊毛织物的接受度肯定会很快。”李世民捻须说道。
哎哟,老李,觉悟不错啊。
李象从后面掏出六根织针,和三个毛线球,分别递给李世民和李明达。
“瞧,这样,两根织针这样拿。”李象做着示范,“把线像这样先打一个结,然后套在织针上面,收紧后从拇指侧起针,开始编织……”
这样示范着,很快,父女二人就学会了如何编织。
让李象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的学习速度竟然比李明达快多了,练了一会儿,竟然有模有样地织了出来一大截围巾。
“哈哈。”李世民得意地拿起那截白色的羊毛围巾,冲着李象显摆,又围在脖子上。
“唔,真的暖和。”李世民满意地赞叹道:“这羊毛织物,果然神奇啊!”
看老李进度飞快,李象又教会了他如何织袜子。
老李学的也是真快,真不知道他的天分是从哪儿来的。
反观李明达,才刚刚学会怎么织围……
“喏,象儿。”李明达拿起刚刚织好的围巾:“这条围巾,送给你哦。”
“谢谢姑姑。”李象笑呵呵地道谢。
在李世民的要求下,李象将所有的毛线团都留在了立政殿后,便返回了东宫。
他带着蛋糕,一路溜到了明德殿。
殿内,李承乾正在和苏意有说有笑地互相打趣,看到李象过来,二人立刻正襟危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象儿来了?”李承乾温和地笑着。
李象见礼道:“阿耶,阿娘。”
“象儿不必多礼。”李承乾笑着说道,又看向他身后的福宝问道:“福宝手里拎着的是什么?”
“哦,是蛋糕,特意给阿耶和阿娘尝尝的。”李象笑嘻嘻地说道。
“象儿真是仁孝。”苏意笑盈盈地夸赞了一句。
福宝将蛋糕呈上,李承乾伸手捏捏,一脸怪笑地附在苏意的耳畔,说了两句,就被苏意一巴掌轻轻打在肩头。
“大郎就说这些……”
李承乾怪笑着,扯下一块蛋糕送到苏意的嘴边。
李象深吸一口气,连声告退。
妈的,这狗粮小爷我吃够了!
李厥对于蛋糕很是喜爱,小孩子就是抵抗不了这种甜食,这一晚上晚膳都没吃,光吃蛋糕来的。
几日后,两仪殿朝会的时候,长孙无忌还在和同僚显摆蛋糕有多好吃,多么松软香甜。
边上的同僚们咬牙切齿地看着长孙无忌,都这么胖了你还吃是吧?
等到李世民来到两仪殿的时候,身后的王德手里捧着一堆东西。
“来来来,这些就是围巾,你们试试。”李世民笑着让王德挨个分发围巾,“这围巾,乃是羊毛制品,还是朕的爱女高阳公主,在恒山郡王的启发下,研究出来的将羊毛转化为毛线的办法。”
众臣接到围巾后,纷纷围在脖子上。
“果然暖和,臣等谢过陛下恩赐!”众臣纷纷躬身道谢。
“嗨,这些都是昨天朕亲手织的……喏,辅机身上那条是太子织的,申公,你那条是晋阳公主织的。”李世民笑着说道。
申公,也就是申国公高士廉。
听说是李世民一家子亲自织的,群臣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这份礼物的贵重。
我靠,这都能传家了好吧?
感受到礼物厚重的众臣纷纷再次躬身,感谢着李世民的恩赐。
老李不在乎地摆摆手,这次参与朝议的,都是近臣,人也不多,还不到十个。
他坐到案几后面,手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于是便冲着王德招招手,王德从一旁摸过两个毛线球拿过来,又把织针递给了李世民。
“今日朝议,就议一下这羊毛。”
老李说着,手上也没闲着,两根编织针运针如飞,飞速且熟练地开始编织。
(三更送到)
第139章 改制(求月票)
李世民似乎发现了自己的新天赋,在打毛衣的时候,思路甚至比平时还要清晰。
若是李象知道,一定会大呼卧槽。
上辈子他奶奶也是这样……
老太太一边打毛衣一边打麻将,脑子转得比谁都快,甚至还能记牌。
收到围脖的群臣都在感慨着这东西的保暖性,只是围了一会儿,脖子上便开始出汗了。
“此物不仅可以编织成围巾,甚至可以织成手套与袜子。”李世民说着,举起李象织的手套:“瞧,这手套五指分开,并不耽误劳作,更不耽误手握兵器,若是我大唐兵将都能戴上此物,何惧严寒?”
“这羊毛,果然神器也。”长孙无忌率先出来捧哏,他有点不开心,因为围脖是太子织的,而不是妹夫织的。
高士廉倒是无所谓,相反这围巾是晋阳公主编织而成的,更令他开心。
毕竟是外甥孙女儿,也算是半个小棉袄。
房玄龄也出班道:“长孙司徒此言极是,既然我大唐已经掌握了将羊毛转化为毛线,编织成衣物的技术,当派遣商队前往草原,大量收购羊毛!”
众臣纷纷附和,老李笑着说道:“前些日子,恒山郡王已经派出江夏王次子李景仁带领商队前往草原,收购羊毛,现在差不多应该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长孙无忌顿时了然,他听儿子说,最近儿媳妇长乐公主正在和高阳公主弄什么商号,似乎就是和羊毛有关。之前倒是也没当回事,现在看来……这买卖很大啊。
这样想着,就联想到了李象。
长孙家的第二代、第三代富贵,可就应在恒山郡王身上了!
“但话又说回来,羊毛的制品,还需要推而广之,让百姓接受。”李世民说道:“朕思来想去,莫过于上行下效,以朕和朝中百官为首,起到带头作用,大家一起使用羊毛制品,带动民间使用羊毛制品的风潮!”
“臣等同意。”众人表示没问题,毕竟这羊毛制品是真的轻便而暖和,比皮裘可要暖多了。
“既如此,等到李景仁率领商队归来,便在朝中开展学习织作羊毛制品的活动,每家每户必须至少出一人,前来朝中学习如何纺织。”李世民沉声下达着命令。
众臣倒是表示无所谓,甚至还有跃跃欲试打算自己参加的,比如程咬金和尉迟恭。
李世民看到他俩踊跃报名的时候,甚至还在脑子里过了一下两个络腮胡子的大汉手里拿着织针打毛衣的场景……
嘶……
这画面,美不胜收啊。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眼见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年关也将近,到了小年那一天,李承乾和苏意带着李象和李厥,来到典膳局,在灶前敬上了一杯香茶,又燃起几炷香,便算是祭灶。
唐代的祭灶并不像后世那么复杂,也就是一杯茶一包烟……几炷香的事儿。
罗隐在《送灶》中描写的“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便是描述唐代祭灶的实录。
陪着李承乾祭灶后,李象又被李世民抓着,带着李明达一起在皇宫又祭了一次灶。
这次的小朝会,他依旧没有参加,而是在立政殿当中陪李明达堆雪人。
李世民仍然在打毛衣,这么多天的辛苦,两个袖子已经织了出来,现在正在织上身。
这一次的朝会内容,李世民打算改革一番科举。
“本次朝议,朕念及现如今科举制度不完善,所以想着和众卿拿个章程。”
“据朕所知,现如今科举试卷保密工作极差,考生所作之考卷,考官一眼便可以知道是何人所作。且如今风气想必众卿也有所耳闻,有些寒门子弟想要谋取一快速晋身的机会,甚至将行卷投递给权贵以求帮助。”
“朕以为,科举首重公平,不能让主考官徇私舞弊,在考试过程中对某些人加以照顾。”
“为了应对这一弊病,朕打算在科举改革中采取糊名制度。”
李世民手中虽然打着毛衣,但是条理十分清晰。
“糊名?”
众臣面面相觑,房玄龄身为尚书右仆射,站出来询问道:“敢问陛下,何为糊名?”
“所谓糊名,便是将考生考卷写着名字的部位全部糊上,以防止阅卷考官徇私的发生。”李世民笑着回答道。
房玄龄等人当即便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仔细思考一番后,纷纷称可行。
“只是……若只采用糊名,怕是不够。”长孙无忌沉吟一番后说道:“若是考生在试卷当中做记号,或者考官识得考生笔迹,又当如何?”
李世民笑了。
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
“既如此,那便在阅卷之前,先令书吏将考卷誊抄,随后再进行糊名。”李世民笑着说道:“如此一来,无论是笔迹,抑或是考生做记号,都将不再有用。”
众臣一听,都觉得这政策很不错。
“陛下圣明。”
李世民再次开口说道:“朕以为,只是进行这两方面的改革,并不能够完全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如今天下划分为十道,不如再重新划分为十五道或是二十道,并且根据每一道中的户籍数,按照比例分配录取名额。”
“考生在考试之前,须严格上报籍贯;三年内迁居者,只可以原户籍地籍贯参加科举考试。譬如博陵崔氏远房弟子,只允许以博陵崔氏所在之道为户籍地申请考试。”
众臣一听,便明白了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招,杀人见血啊!
倒不是他们多想,主要是李世民拿博陵崔氏做例子,是不是因为有崔民干这样的旧仇在呢?
这样一发散思维,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一处。
“臣认为可行。”长孙无忌率先站出来捧哏,毕竟他家里也不靠科举。
妹妹是皇后,自己是国公兼司徒,家里孩子还用得着考科举?
人家孙子是真可以说,我阿翁跟着圣人玄武门走一遭的时候,就把我这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武将们倒也全表示支持,因为他们也不靠科举,你总不能指望程咬金的儿子里面,或者尉迟恭的儿子里面出一个状元吧?
真到那时候,全天下的人都得寻思寻思,是不是这俩老货顶盔掼甲去威胁主考官了。
“最后,朕打算将考试一级一级细分,按照道、州、县的方式分级。”
“敢问陛下,如何细分?”房玄龄问道。
“朕以为,每年可由各县知县自行组织考试,选拔出来之人称童生;再经由每州刺史组织童生考试,通过之人称秀才;随后每道的监察御史再组织道试,通过之人称举人。”
“另外可以在县、州之中设立学院,统一授课讲述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