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746节

  “不会要。”

  “对了,可是你要卖出股票拿回本钱,就只能降价卖,别人抱着侥幸搏一把的心思买下来。

  十圆买进的股票,可能降价到五圆、一圆都有可能!”

  张居正听懂了,“市面上主要债券有朝廷用赋税担保,至少本钱有保障。股票有赚有亏,有风险。”

  “是的。股票有风险,也会被有心人操控。

  比如有人暗地里把某家不景气厂子的股票,低价收一大批入手。然后放出假消息,说该厂要被滦钢收购。

  百姓们一听,这厂子有前途啊,纷纷去抢购它的股票,股价马上疯涨。幕后人趁机把手里拿着的该厂股票高价卖出。

  等到真相大白,该厂股票不仅会跌回原形,还会跌上加跌。

  至于幕后之人,赚得盆满钵满,拍拍屁股走人。”

  张居正脸色郑重,“听皇上如此一说,确实有大问题。”

  “是啊。这世上聪明人多的是,只要能赚钱,坑蒙拐骗、杀人放火都敢做,还能做得计谋百出。

  朕就是担心这个问题,所以少府监金融局请求全面开放股票,正式成立股票交易所,一直被朕按着。”

  目前大明有部分“民企”在发行股票,属于民间私下行为。

  上海、天津两地的债券、股票和期货交易所,也是“民间私下行为”,属于打擦边球,交易都是非常谨慎,极为不便。

  说不好听的,要封它只需上海市府一纸公文就可以。

  但是在东南地区,请求正式立法,允许企业发行股票,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涨。

  这个情况张居正也是知道的。

  朱翊钧继续说道:“不过万事有利有弊。股票有大风险,却是企业融资极佳的渠道。

  未来三年,大修铁路,大兴工商,数以百计的大项目要上马,处处都要钱。

  如何填补这个大窟窿?只能向未来借钱。

  朕权衡利弊后,决定正式放开股票,决定在上海和天津各开设一个证券交易所,还是老样子,商办官督。

  少府监那边正在日夜加班,草拟规章制度,选定第一批发行股票的实业”

  等到朱翊钧说完,张居正开口道。

  “皇上,此事能不能让内阁也参与其中?”

  这句话让朱翊钧不由一愣!

  寂静一片,只有外面树上的知了,在拼命地嘶叫,如同一支唢呐,刺破空气,钻了进来,在室内飘荡着。

第829章 朕最擅长用经济手段!

  冯保轻轻咳嗽了一声,张居正看了他一眼。

  老伙计,知道你担心我,没事的。我们皇上什么脾性,我也很清楚。

  张居正转头看着朱翊钧,决定还是坦言。

  “皇上在万历元年即位后颁布的大诏里,暂停招募阉人入禁内。老臣做过皇上几年老师,知道皇上有心开创新时代,自当也要开创新文明。

  以阉人入内,有违天德人伦。皇上宏图远志,自当不愿再行此陋习。

  那时老臣就知道,少府监乃皇上的权宜之策。

  老臣知道,皇上看不起内阁那些歪瓜裂枣,觉得他们难以任事,完不成皇上期望的重任。故而专设少府监,以杨金水为掌印太监,另辟一府,便宜行事,专司兴业。

  皇上,而今四海晏清,工商大兴,皇上所说的新生产力,蓬勃生机,如旭日东升。苦心培养的新式人才,也逐渐充任各处。

  老臣觉得,也该到了合而为一的时候了。”

  看到朱翊钧还不言语,张居正直言道:“皇上,少府监终究不是正途,容易授人话柄。且少府监、内阁官员,而今都是一学所出、同殿为臣,何必再分彼此。

  潘凤梧掌吏部,奉诏进行官员交流,这是好的起点。皇上,何不把筹建上海、天津交易所,正式发行股票,筹集铁路资金也做为一个起点?”

  张居正的话,朱翊钧觉得不无道理。

  此前因为朝堂上旧式官僚太多了,行事方式、处事思维,跟自己格格不入,确实担心承担不起大兴工商的任务。

  所以才在输捐局的基础上,扩建少府监,另外建立了一套体系和制度。

  但是如张居正所言,少府监一套,内阁一套,真的是权宜之策,短时间分开运作可以,但长久下去不是办法。

  继续分开运作,少府监继续这样畸形发展,一定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不如采纳张师傅的建议,以这次合作为契机,开始尝试对少府监进行改制,把部分行政权力还给内阁。

  朱翊钧当机立断地说道:“张师傅的建议非常好。朕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少府监这样发展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对少府监如何定位,如何把它侵占的部分行政权力逐渐归还内阁,如何对它进行合理改造,朕一直都是在苦思冥想。

  这次为津浦、京汉铁路筹款,准备成立上海、天津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股票,确实是一次契机。

  这样,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暂时挂在资政局名下,张师傅可以出任主任,杨金水出任副主任。

  下设秘书局,内阁抽调部分熟悉金融工作的官员,少府监金融局也抽调部分官员充任其中。

  少府监金融局为骨干,再从户部所持的汇金银行,少府监所持的富国银行抽调人手,组建大明银行,履行中央银行职责。

  下设条例局、秘书局、研究局和货币政策司、金融管理司、支付结算司、审计司和证券局、金融保卫调查局。

  金融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大明金融工作、货币政策进行议事决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

  大明银行则负责执行。

  大明银行下属的证券局,专事此次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及正式发行股票事宜。

  张师傅,你看如何?”

  张居正早就摸透“好学生”万历帝的治政思路。

  皇上把决策和执行职责和部门分得很清楚。

  比如资政局是皇上设立的大明军国事最高决策机构,内阁是他设立的大明最高行政机构,在行使行政权时肯定拥有足够的决策权。

  但是它相对于资政局来说,就是执行机构。

  现在新设的金融工作委员会,直属资政局,说明它就是决策机构,是大明金融和货币方略大计顶层设计和决策机构。

  然后皇上又成立大明银行,履行中央银行和金融以及衍生部分的管理职责。

  中央银行,皇上此前多次提及过,张居正也知道了它的主要职责是货币发行、为其它银行提供最后贷款服务、为其它银行之间提供清算服务、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货币政策执行者、金融监管.

  此前中央银行的职责分别由汇金银行和富国银行承担,但职责并不是很清晰。

  张居正点点头:“皇上圣明。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工商越发兴盛,金融业会更加迅猛地发展。

  此前大明非常粗犷的金融管理,必须加以改进。

  皇上成立金融工作委员会和大明银行,把金融管理从决策到执行,全部完善到位。臣是万分赞同。”

  “好,此事少府监金融局牵头,户部、汇金银行、富国银行配合。”

  “遵旨。”

  又聊了一会铁路筹款和后续准备的事,张居正想起一件要紧的事。

  “皇上,规划里津浦铁路要在今年动工,四年内完工。一旦完工通车,对漕运的冲击,远胜海运。

  漕运一落千丈,数十万漕工和官吏,朝廷要早做准备,妥善安排。”

  “张师傅提醒的对。不过漕运被海运打击过一次,少说有一半漕工和官吏转业,大部分进工厂,部分分至农垦局,十分顺利。

  既然经历过一次,再来一次也不慌,让它继续接受市场的冲击和洗礼。铁路修通,各地厂矿会更多,需要更多的人手,再多的漕丁也有去处。”

  “皇上英明,是臣多虑了。”

  张居正敬佩地答道。

  他确实佩服朱翊钧对漕运的处理。

  朝野上下都知道,千里运河,数十万漕工是一个大毒瘤。

  南方的粮食运到京师,不仅要耗费上百万两银子的钱粮,定额的四百万石粮食还会漂没四五十万石。

  要是哪年风雨大些,可能会漂没七八十万石。

  瞎子都知道,肯定是上下其手贪墨了。

  可你还不能查,一查就有人怂恿漕丁闹事,一闹事漕运就停滞。

  京师宗室外戚、文武百官和数十万边军,等着粮食救命,一停滞就要命。

  所以朝野上下都知道漕运烂,可就是没人敢查它。

  皇上秉政后,大家都等着看他如何对漕运抡刀子。

  偏偏皇上派王一鹗出任漕督,修葺关闸设备、疏浚河道、整饬漕丁纪律、打击盐枭后,对漕运没有什么大动作。

  王一鹗奉诏把漕运分成三段,以公司运输社形式继续运行,换汤不换药。

  全是小刀子,东一块西一块的,根本伤及不到要害,触及不到灵魂。

  再等王一鹗改任湖广总督后,皇上对漕运基本上是放任自由。

  一问就是等治理好黄河,减少它对运河的祸害后再进行改革。

  黄河治了上千年都没治好,那漕运彻底改革就遥遥无期了。

  不过那时梁梦龙主持开通海运,粮食、棉布很大一部分上都走了海运,朝廷的命脉不再被漕运卡住。

  海运开通时,漕运的生意抢走不少,开始时有人怂恿闹事,立即被官兵弹压,杀了一批后表面上老实了,暗地里却消极怠工,漕运几乎停止。

  朝廷无所谓,有海运撑着,漕运停一年都没事。

  可是漕运停一年,朝廷受得住,还要养家糊口的漕丁们却受不住。

  暴力抗议,官兵弹压,会掉脑袋的。

  罢工抗议,朝廷不在乎。

  两头堵,难受的成了漕丁和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

  只是这一次,漕运利益集团没有支持海运的利益集团强大,更没法靠停运要挟朝廷。

  斗法失败!

  闹腾三四个月后,许多漕丁实在扛不住,纷纷另谋出路,被东南诸多工厂招走了。

  剩下的也扛不住,最后都老实了。

  此后海运稳定发展,漕运生意越来越差,出走的漕丁越来越多,剩下的都在苦苦支撑。

  漕运的利益集团没法给自己和漕丁们带来好处,挣不到钱,说话也硬气不起来。

  张居正相信,随着津浦铁路开通,漕运会受到致命打击。

  国朝大毒瘤之一、要挟朝廷两百年的数十万漕丁势力,会自然地烟消云散。

  皇上厉害啊,经济手段,十年间就把国朝头痛了两百年的漕运问题,彻底解决。

  君臣俩又聊了一个多小时,张居正告辞。

首节上一节74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