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朱衡心计精明,决断果敢,非常善于理剧繁,尤其在水利和营造方面政绩卓著。
因为他的统筹兼顾、勇于任事,滦河、西辽河以及漠南漠北等地的直道和城堡要塞建设,才会推进得如此迅速。
张居正虽然无法撼动朱衡工部尚书的位置,但是让他眼睁睁地看着朱衡,还有潘季驯名留青史,做不到。
引黄北归工程,是皇上钦定的。
张居正知道,此事万一失败了,皇上的脾性肯定会把最大的责任揽下来,潘季驯和朱衡不会吃多少挂落,反而会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可万一成功了,潘季驯和朱衡就会名留青史,流芳百世。
不会像自己搞新政改革,许多人赞誉,也有许多人在骂,青史上可能毁誉参半。
种种原因,张居正对引黄北归工程非常冷淡,进而引起连锁反应,使得许多人不敢出声赞同。
朱翊钧对张居正的小心思心知肚明。
张师傅的心眼可不大,信任的人掏心掏肺,厌恶的人恨不得流放到三宝半岛去,眼不见心不烦!
人无完人,张居正又不是圣人,他身上总会有各种毛病。
海瑞海青天,也是一身的臭毛病!
朱翊钧继续听张居正往下说。
“既然多方论证,此工程利国益民。又得皇上钦定御批,老臣和内阁就坚决执行,绝不会打折扣!”
朱翊钧笑了,“朕就说张师傅有大局观,国事大于私怨。有张师傅这句话,朕也就放心了,相信你和内阁一定会把引黄北归工程重视起来。
接下来朕要跟张师傅说第三件事。”
第828章 张居正也开窍了
张居正沉声答道:“皇上请吩咐。”
“铁路,朕今天要跟张师傅说的第三件事是铁路!”
朱翊钧的话让张居正笑了。
“老臣早就等皇上说铁路的事?”
朱翊钧也笑了,“看来张师傅看到修铁路的好处。”
“回皇上的话,修铁路,属于投资大但是回报也大,而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优质项目。可以说是可以吃千代百世的绝好项目!”
朱翊钧笑得更开心,“看来张师傅没少从杨金水那里取到真经!”
站在角落的冯保微微抬起头,瞥了两眼过来,又继续垂手低头,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就挑明了说,张师傅,未来三年内阁要重点关注六条铁路的修建。
第一条是京秦线向北延伸线,出山海关,过绥中、宁远、广宁和辽河,直抵沈阳建成京沈线,成为京哈铁路的主干部分。
第二条是京津线向东北方向延伸,过顺义、怀柔、密云,出潮河所,直抵承德。
第三条是京津线向西北延伸,过居庸关、宣府,直抵大同,成为京绥线的主干部分。
这三条铁路里程不长,耗费不大,但重在战略,张师傅你要心里有数。”
张居正点点头,心里有数。
这三条线全是围绕京师做文章,核心问题就是确保京畿安全。这三条铁路东至沈阳,北至承德,西至大同,一旦修通,军队调动极其便利。
北疆如同加了一道铁链,京畿固如金汤。
京畿稳固了,后续就可以以这三条铁路为基础,继续延伸,经营东北、漠南和漠北。
所以说这三条铁路具有战略意义。
“后面三条铁路,则重在经济意义。
胶济郑西线,是中原和关中出海的重要通道。
河南、陕西地处腹地,又无长江水系那样便利的河运,所以铁路是第一选择。
打通它们的出海口,把鲁豫陕用铁路串在一起,后续再完成引黄北归工程,双管齐下,复兴关中和中原,让它们也成为大明富庶之地。”
张居正说道:“皇上,臣总理国政数年,深刻明白皇上所言的农为国本、工可强国、商以富国的道理。
河南、陕西发展农业,仅仅只能让百姓们解决温饱问题,如何让他们过上富庶生活?
必须大兴工商。
只是要想富,先修路,这路还必须是铁路。
一旦胶济郑西铁路修通,陕西、河南有了出海口,自然就能开办工厂,流通贸易,沿着铁路线建立一个个区域经济中心。”
“张师傅和内阁有此认识,朕心甚慰。
胶济郑西铁路是连通东西的重要动脉,那么津浦和京汉两条铁路,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现在大明的医学发展得越来越快,动脉、静脉血管也被太医院正式定义和公布。张居正听得懂是什么意思。
“皇上,臣与内阁上下都认为,津浦和京汉两条铁路,规划宏伟,作用巨大。它们一东一西,连接了京畿、中原、江淮和江南两湖地区。
按照地理学会的定义,这叫连接了卫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届时老的鱼米之乡江南地区,新的鱼米之乡两湖地区,将会与中原和北方地区,互通有无。
南方的粮食、丝绸、棉布、茶叶北运,北方的煤炭、钢铁、机器南运,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看来拉着朝议大夫和资政们坐火车,去滦州参观开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朝野上下都看出铁路和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经济发展了,大家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皆大欢喜,谁不喜欢?
内阁上下一改往常对修建铁路排斥和质疑的态度,各个变成铁路拥护派,恨不得明天全国各省各郡都能通铁路。
“好,张师傅带着内阁上下,近期加强学习,觉悟和认识提高不少。”朱翊钧笑着说道,“京汉和津浦两条铁路与前面三条铁路不同,与修好的京秦和京沽铁路也有所不同。
一是里程长,京汉铁路长一千二百一十六公里;津浦铁路长一千零十五公里。
二是穿过的省、郡、县多。
京汉铁路需要穿过顺天府、河北、河南、湖北三省十余郡数十个县。津浦铁路需要穿过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应天府,十余郡数十个县。
为了缩短工时,兵部决定南北两端同时开工,分段施工。这方面,我们的铁路建设队伍有经验。
京沽和京秦铁路都是两端同时开工,地基分段施工。在我们测绘详尽的地图帮助下,以及先进的测量技术指导下,顺利完成,误差极小。”
朱翊钧扳着手指头给张居正算了起来。
“三是耗费巨大,不仅工程量大,耗费钱粮多,还有好几道天堑。
卢沟河、黄河、淮河还有长江。
长江最难啃,目前大家谁都没有把握,只能暂时放一边。
卢沟河最好啃,桥梁设计院已经勘定好地方,设计出图纸。
淮河和黄河都是拦路虎,但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它俩都啃下来!”
说完铁路修建困难,朱翊钧着重指出:“张师傅,修建铁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条可以往复的交通要道那么简单。
为了配合铁路修建,我们需要在沿线开建水泥厂、钢铁厂和机器厂,开挖煤矿和铁矿,就近提供材料和设备。
铁路修完,这些工业就是沿途各地区宝贵的财富,是他们的工业基地。
张师傅,根据铁路修建的需要,以及沿途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内阁要统筹兼顾,尽快制定出厂矿开设规划,同时推进,不能耽误六条铁路的进程。”
张居正点点头。
此事不用朱翊钧说,他和内阁也知道轻重。
“内阁一直注重此事。户部、兵部、太府寺、工部,会同少府监计划局,一直在召开联席会议。
没有什么争议的厂矿规划,早定早执行。最早一批规划是七月份出来的,合计十五家,此时已经开始动工了。
有争议的厂矿规划,以兵部的意见为主,兼顾地方意见,加快讨论和协商,达成一致的就马上批出来,下发执行.”
朱翊钧听得连连点头。
这种非常追求效率的工作作风一听就是少府监那边传过来的。
看样子两边官员互相交流的效果,出乎自己的意料。
“皇上,只是这铁路大修,厂矿广开,耗费的钱财无数,见不到底的无底洞。户部王汝观这些日子里,一天到晚脸都是惨白的。”
朱翊钧哈哈大笑。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不过修铁路可不是什么亏本买卖。京秦和京沽两家铁路公司,第一季度财报已经出来了,盈利状况十分可观,买到就是赚到!
这还只是起步,随着新的蒸汽机车和车皮不断投入使用,客运车次不断增加,赚的钱会更多,财源滚滚。
买这两条铁路债券的人,都发财了。”
张居正笑着点头,“没错,《商报》、《顺天政报》等几家报纸,大张旗鼓地宣扬这件事。很多人看了后,心热眼红啊!”
“心热眼红是对的!
以前不知道其中玄机,没有去买,现在后悔也来得及。
津浦、京汉两条铁路的债券,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现在去抢购,就是在抢发财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张居正哈哈大笑,笑得十分畅快。
皇上赚钱的本事,着实高明。
“皇上,现在市面上这两家铁路的债券都被抢疯了,老臣也厚着脸皮,叫家人先下手为强,买了两万圆的。”
“买,这么好的发财机会为什么要错过?朕也在买,后宫嫔妃们也把各自的私房钱拿出来买。
朕跟杨金水商议过,后续这些铁路债券会债改股。”
“债改股,债券改股票?”
“张师傅,这些金融知识你也弄懂了?”
“皇上,老臣也在努力学习,只是年纪大了,学得似懂非懂的。”
“张师傅,其实这很好理解
债券就是铁路公司欠你的钱,到期是需要连本带利还你。股票是你入股铁路公司,本钱没有还的,定期吃股息。
虽然股票本钱不会还给你,但你可以把股票转卖给别人。
比如这包赚不赔的铁路股票,行情大好,无数人抢着买,你十圆买进的股票,别人愿意十五圆、二十圆买了去。”
张居正眼睛一亮:“皇上,这又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没错,但可能是赚钱的机会,也可能亏本。”
“亏本,怎么会亏本?”
“张师傅,做生意怎么可能稳赚不赔的?
如果你选买的那家厂矿,天灾人祸、经营亏本,一年到头没有股息分,就成了垃圾股,你说这股票别人会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