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张居正举荐潘晟为内阁左丞,皇上不同意。
无奈下退一步,举荐为右丞,皇上还是不同意,只能继续待在礼部尚书位置上。
让张居正气闷的是,自己看中的接班人潘晟,不仅皇上看不上,自己一党的骨干们对他也不服气。
王崇古、王国光、方逢时就不用说了,根本不认他。
曾省吾、张学颜等人也不服气。
潘晟不行,那选谁呢?
王崇古?
不行的。
他不仅是自己的党羽这么简单,更是自己的盟友。人家原本实力不菲,只是当年晋党惨遭打击,他受牵连伤了元气,只好与自己结成了同盟。
这些年,人家已经有实力自立门庭。
开宗立派的派系领袖不当,干嘛要来做你的接班人?
可是除了王崇古,张居正发现几位重要党羽里没人能挑起大梁。
除了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得不到皇上的器重和信任。
左思右想,张居正把目光放到曾省吾和张学颜身上。
尤其是曾省吾,不仅是他的同乡,也是他的学生,张居正更希望自己的政治理念能被他传承下去,能够入内阁执政,继续主导万历新政的推动。
至于张学颜,张居正知道他才干卓绝,军政全能。边事熟谙,又善于心算。
有一次户部呈上来的几份账簿,张学颜以内阁长史身份先过目,居然在繁浩的数字里发现几处错误。
可张居正觉得自己对他把握不住!
张学颜跟王一鹗不仅是邻县同乡,还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同科,关系非同一般。
只是王一鹗运气超绝,在南京任兵部职方郎,遇到因减发军饷引发兵变,他纵马单身入营,晓以利害,平息了兵变,声名鹊起。
而后又迁升福建建宁知府,遇到倭寇海贼袭城,守城得力,还奇袭了海贼,斩首上百,自此踏上青云之路,扶摇直上。
张学颜却没有这样的机遇,按部就班的一阶阶磨勘上去。二十年过去,他历任多职,能臣干吏之名早就闻名朝堂。
这样的人才,张居正不知道如何留住他。
张居正思绪万千,无意间看到张学颜抬起头,想说些什么,可是目光看到还在沉思不决的曾省吾,马上又低下头,装作继续思考。
张居正目光一闪,咳嗽一声,开口道:“三省、子愚,你们想好了吗?”
张学颜轻轻一笑,示意曾省吾先说。
曾省吾迟疑一下,开口道:“老师,学生想去江苏。”
张居正心里闪过些许失落,却不动声色地点点头,“江苏,也是个好地方,容易出政绩。
子愚,你呢?”
“张相,属下想去辽河或静海,两者皆可。”
“辽河和静海?天南地北,相差近万里,子愚啊,你可真将就啊。”
张学颜笑着答道:“回张相的话,属下不是将就,只是辽河和静海都想去,都可以去,故而未决不定。”
张居正的眼睛里透着精光,死死地盯着张学颜,过了一会才开口道:“子愚,去静海吧。”
“好的张相。属下就去静海。”
又闲聊了几句,张学颜借故告辞先走了。
室内只剩下张居正和曾省吾两人。
曾省吾面带羞愧地说道:“老师,学生让你失望了。”
张居正笑着摆了摆手,“三省,要是为师选,也会选江苏。你跟我一样,边事戎政不擅长,还是稳妥些好。”
曾省吾这才放下心来,忍不住问道:“老师,你怎么建议子愚去静海?”
“静海巡抚不仅管着静海,还管着新纳入的日南布政司,名为巡抚,实为海南总督。只是这个职位不好做。
静海各地,还有西边南掌峻岭密林里,还有许多黎氏、莫氏、阮氏和郑氏残余,时常袭扰郡县。
皇上给静海增设巡抚,并调名将胡守仁南下,执掌静海、日南两省兵备,就是决心强力整饬,肃清地方。
静海布政使杨令德,治政安民是把好手,但不擅长戎务边事。皇上找理由调他回京,其实就是想选一员熟谙戎务边事的能臣出任静海巡抚,与胡守仁携手绥靖海南两省。
所以静海巡抚你去不合适,可对于张子愚来说,却是大好的良机。”
曾省吾脑子一转,很快想到关窍。
“老师,张子愚会不会早就筹划,想去静海历练?”
“你倒也不愚钝。”
“可他为什么还要把辽河摆在前面?”
“他在试探我的态度。”
“老师的什么态度?”
“试探为师会不会对静海有想法?想不想把得意门生,或得力干将派去那里历练?老夫好歹是内阁总理,排名第一的资政大学士。
如果老夫强力反对,张子愚恐怕会落得一场空。”
曾省吾听出张居正话里的意思,迟疑地问道:“老师,张子愚会不会跟王子荐通过气?”
张居正眼睛里闪过几许失落,但他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也没有直接回答曾省吾的问题,而是开口说起另外一件事。
“三省,你马上去一趟顺天府。”
“顺天府?老师有事找潘府尹?”
“对,此时的潘凤梧应该还在顺天府衙里视事刷卷。你去告诉他,我张叔大支持他出任吏部尚书!”
“什么!?”
曾省吾吓了一跳。
第784章 自己选的,含着泪也要继续
潘应龙离开西苑,径直回到顺天府衙,先在前院跟几位官员说了一会事,然后往后院的签押房走去。
长史南宫冶和令史沈万象在院门候着。
沈万象说道:“府尹,南宫长史叫人备好了晚饭。”
潘应龙停住脚步,右手食指朝着自己和两人比划了几圈,“我们三人一起吃一顿,够不够?”
“够了,长史备好了四菜一汤。”
潘应龙笑了,“四菜一汤,好,南宫有心了,进去吃。开了一天的会,确实有些饿了。”
三人坐下,潘应龙没有食而不语的习惯,吃了几口,南宫冶开口道:“千鹤说,今日西苑散会,皇上把海公和王督留下了?”
潘应龙看了沈万象一眼,“你留在南华门,怎么还能听到西苑里面的消息?”
“府尹,你们出来时,议论纷纷,属下耳朵又不背。”
“嗯,是的,在西苑里,大家都睁大眼睛、支着耳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皇上要对百官进行大调整?”
潘应龙看着南宫冶,“南宫果真是做过皇上机要秘书的人,一猜便准。继续猜猜,皇上要把海公和王子荐分别放到哪里?”
南宫冶嘿嘿一笑,“我消息灵通,在司礼监、通政司都有故旧熟人,多少都听到些风声,也知道皇上的秉性,就不猜了。
你让千鹤猜猜。”
“对,千鹤你猜猜。”
沈万象想了想说道,“府尹,长史,属下有一次去太医院办事,无意见到臬相赵公在那里看病,看来他身体不大好。
这两年他一直上疏,请求告病致仕。想必皇上会用海公接任他,出掌御史台。”
“嗯,不错,继续猜。”
“王督的新去处,我一时猜不到,只是前两日跟霍公(霍冀)的令史许颍阳(许国)遇到,聊了几句,听说霍公要留京。
我当时多问了一句,问谁可能接任霍公,许颍阳说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霍公提了一句,可能是方天官、郑兵部。”
绥大总督一职关系重大,皇上调霍冀回京,肯定会就接任者人选咨询他的意见。身为霍冀的令史,最亲近的属下,许国肯定能听到些风声。
许国是徽州商籍,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慧过人。
他早年一边经商一边求学,历经艰辛。十八岁时考中秀才,此后,六次赴南京应天府参加乡试,前五次均未考中。
在几乎绝望之际,得到休宁县木商程爵的资助,最终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辛酉科举人第一名,即南闱解元。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十九岁的许国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三甲第一百零七名。
许国跟徽商关系密切,自然就很容易找到门路,攀上同样跟徽商关系密切的胡宗宪。据说许国能出任霍冀的令史,还是胡宗宪给推荐的。
相对来说,都是自己人。
潘应龙看了自己令史沈万象一眼,没有出声。
说实话,皇上会借着这次机会调整百官,有心人都猜到了,朝堂上,暗潮涌动。
皇上也早早跟各方势力的大佬们通过气,用意很简单。
你们各派系自己内部赶紧协调好,有什么诉求私下跟朕说,朕权衡利弊,好生斟酌下。
派系内部怎么协调?
令史们奉命私下交流一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沈万象和许国私下交流就很正常。
先互相摸清楚底,大佬们再出面正式商谈,把自己的诉求摆出来,讨价还价,派系领袖再居中协调。
内部商量好了,再去跟皇上说。
要是还像以前,大家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在廷议朝会上演恶狗争食,皇上一个都不给你们。
新党领袖原本当仁不让的是胡宗宪,自从他中风后,大家公认是谭纶。
不过随着大佬们逐渐变老,新党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分别团结在王一鹗和潘应龙的身边,形成了两大派系。
王派跟军队和勋贵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家都认为王一鹗是将来接替胡宗宪和谭纶的最佳人选。
潘系跟少府监,跟工商实业集团关系非常密切。
大家都认为,潘应龙以后可能会执政内阁。
但是现在一切都还不是定数,需要争的大家还是要卷着袖子去争。
这一次百官大调整,新党内部既有争斗,也有团结,毕竟还有谭纶在上面压着。几位老一辈大佬,中生代大佬王一鹗和潘应龙等人,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杯葛怨恨。
“千鹤,你继续说。”
“府尹,属下把许维桢的话,在心里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方天官接任霍公的机会最大。如此一来,吏部尚书不就空了吗?
所以属下猜测,皇上会不会让王督接任吏部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