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696节

  能文能武的这样一位能臣,皇上可能只让他出任一寺正卿吗?

  必须是六部尚书之一!

  张居正放下茶杯,缓缓说道:“皇上有提过,他意欲让东村公(曹邦辅)离职陕甘总督,留在京师,转任洪武军事学院祭酒兼宪议右大夫,半退不闲,也好养养身子。

  陕甘总督一职由徐文长接任,甘肃巡抚由徐孺东(徐贞明)接任。

  皇上还打算让思斋公(霍冀)离职绥大总督和宣徽院右使,留在京师,转任宣徽大学祭酒兼宪议右大夫。”

  宣徽大学类似中央民族大学,蒙古各翼、东北肃慎索伦、西南苗瑶僮等“少数民族”首领土司的子弟,以及选拔出来的一大批各族优秀青年在这里入读。

  “宪议大夫?”

  曾省吾好奇地问道。

  又冒出个新官职?

  “就是律政大夫,律政院改为宪议院。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赵大洲为宪议左大夫,其余曹东村、霍思斋等人为右大夫”

  换汤不换药。

  听了张居正解释,曾省吾和张学颜点了点头。

  “蒙古归附后,各种羁置和笼络手段有序进行着,颇见成效。

  可毕竟归附不过数年,防人之心不可无,绥大总督与京营总督,一左一右拱卫京师侧翼,同时兼宣徽院右使,直接监视蒙古左翼和后翼动向,事关重大。

  霍思斋离职后,需要有能臣接任。”

  绥大总督,管着山西以及归绥地区。

  归绥地区,指的是俺答汗开建、朝廷接手建好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地区,以及在河套中部(包头附近)修建的绥远城地区,还包括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地区。

  它是此前俺答汗势力的核心地区,也是监视蒙古左、后两翼的最前线。大明在这些地区分设了若干千户所和农牧公司,半军半牧。

  朱翊钧在归化城设了绥大总督,管着归绥地区和山西。

  山西有自己的巡抚,绥大总督更多的职责在于管辖归绥地区军政事务,处理蒙古左、后翼各部事宜。

  山西是它的后盾。

  正如张居正所言,此职关系重大,曾省吾和张学颜在心里猜测着,派谁去接任霍冀?

  张居正开口了,“老夫向皇上建议,派方行之接任绥大总督一职。”

  把吏部尚书方逢时派出去?

  曾省吾和张学颜大吃一惊。

  方逢时看着不声不响,却是张相一党的骨干,甚至可以说是头马。

  他先是出任光禄寺正卿,后来又出任吏部尚书,还兼任中央考成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考成法推行中枢和地方的实际工作,他做了一大半。

  老师/张相舍得吗?

  张居正看出两人的疑惑,捋着胡须说道:“行之才略明练,军政处置,皆协机宜。他在考成法委员会副主任位上,得罪了不少人。

  老夫要为他今后的仕途谋划一二。出京去归化城历练几年,既避避风头,也扎扎实实地熟悉地方实务。

  皇上明察秋毫,不会让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臣子受委屈的。”

  张居正话语间有些无奈,但曾省吾和张学颜对这几句话听得迷迷糊糊,他们还在震惊中没有回过神来。

  吏部尚书,执掌百官迁黜的天官啊!

  一张金光闪闪的官椅空了出来,谁看了不迷糊?

  张学颜试探着问道:“张相,皇上有意让王子荐出任吏部尚书?”

  张居正摇了摇头,“王子荐魄力有,能力也够,只是行事大刀阔斧,刚劲有余而柔绵不足。吏部尚书一职,他不合适。”

  他看了两人一眼,像是在暗示,“另有一人,他才适合此职。”

  曾省吾和张学颜都是聪明之人,马上听出来吏部尚书一职,皇上跟张相已经沟通好了,确定了合适的人选,暂时不知道是谁,但肯定不是自己。

  两人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惆怅,“那只剩下兵部和刑部,皇上会让王子荐去哪里?”

  “再想想,你们好好想想。”

  曾省吾和张学颜心里有些失落,强打精神想了想,脑子一团迷糊,纷纷摇了摇头。

  “三省啊,皇上在今日上午开会之初,说了一番话,你忘记了吗?”

  曾省吾脑子咣当一声,想了起来:“皇上强调的是依法治国.刑部,皇上要让王子荐出掌刑部,与刚峰公一并推动他强调的依法治国。”

  张居正欣慰地笑了,捋着胡须又说道:“三省,子愚,老夫想让你们出京,去地方历练,想问问你们的意见。”

  曾省吾和张学颜都知道,现在皇上设计的官员升迁路线,地方历练必不可少。

  可以这么说,你没有做过一省布政使和抚台,就没有机会出任六部尚书和诸寺正卿。没有做过尚书和正卿,你就根本没有机会升迁为内阁左右丞,以及入资政局。

  两人现在都是御前朝议局的朝议大夫,要想升迁,必须想办法加资政学士衔。

  加了资政学士衔,不仅可以名正言顺,而不是以列席和会务身份参加资政局会议,参与大明军国大事的决策,还能比不加资政学士衔的平阶同僚们进步的更快。

  要想加资政学士衔,那么出京历练的地方要选得好。

  张居正迎着两人殷切期盼的眼神,继续说道:“现在地方适合你们的藩抚空缺,一是湖南布政使。

  王子荐进京入六部,皇上应该会让湖南巡抚凌云翼接任云贵总督。而湖南巡抚应该会由胡伯安(胡僖)接任,空出湖南布政使一职

  二是江苏布政使。

  海公空出来的江苏巡抚,皇上跟老夫商议,让太常寺正卿蔡秋实(蔡茂春)接任,布政使萧夏卿(萧大亨)移为沪州知州,空出江苏布政使一职。

  三是静海巡抚。

  皇上的意思是静海省治理数年,归于正规,当设巡抚。原本要让静海布政使杨令德(杨凤鸣)迁任,但是他要调任他职,所以要重新选一位。

  四是辽河巡抚。

  李子安(李迁)接任两辽总督后,陈孔麟(陈瑞)接任辽河巡抚一职。只是后来吴君泽(吴兑)进京迁为鸿胪寺正卿,陈孔麟移去海东省接任巡抚一职,这辽河巡抚一职就空了出来。

  其余还有河南布政使、山东布政使以及安徽布政使三个空缺.”

  张居正看着两人,目光深邃地问道:“说说,这七个空缺,你们想去哪里历练?”

第783章 我张叔大支持你做天官

  曾省吾和张学颜默默地想着。

  湖南布政使、江苏布政使、静海巡抚、辽河巡抚,以及河南、山东、安徽布政使。

  前四个是张相希望从中选的目标,后三项只是添头,张相应该不希望自己去那里任职。

  根据前些日子皇上在内阁官制改革务实会上吹的风,很快巡抚会定从二品,布政使定为正三品。

  通政使和内阁长史都是从三品,迁一阶应该谋个布政使。

  但是静海、辽河属于边疆地区,去那里任职叫做支边,待遇从优,任期满优先升迁。

  但那边的条件太艰苦了,愿意去任职的官员真不多。

  自己主动申请去任职,张相再运作运作一下,以自己的资历、才干和能力,直接谋个巡抚是不成问题的。

  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和安徽属于腹地省份,没有优待加成,必须按部就班的从布政使做起。

  张相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可是这四个官职有什么说法,需要好好思量一下。

  湖南布政使,是云贵改土归流的大后方之一。

  另一个大后方四川,自己还有川边一连串的土司需要平定和改土归流,没有多少余力支援云贵,重担就压在湖南身上。

  湖南布政使很容易分润到军功,做的出色,分润得也多。

  胡僖此人,墨守成规,守成有余,迁任湖南巡抚,纯粹是撞了大运捡到便宜。而且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大好,估计做两年湘抚,就要致仕回京,进宪议院养老了。

  届时湖南布政使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接任湖南巡抚。

  藩台升抚台,按照常规一般需要回京入内阁任侍郎少卿再历练一任,才有资格和机会。

  一任历练少说也是三年。

  这种顺理成章的接任,一下子就少了三到五年时间。

  仕途上,时间就是前途啊!

  少三到五年的进步时间,比同僚们要少走多少路!

  江苏布政使就不用说了,海公和萧大亨把它的基础打得太扎实,这几年噗噗地冒政绩,过去就能摘鲜美的桃子。

  蔡茂春能出任江苏巡抚,因为他在太常寺正卿任上,任劳任怨,殚精竭力,为扭转朝野舆论风向、清理程朱理学遗毒出了大力气。

  正是他居功卓伟,皇上才会让他到江苏做巡抚历练,把地方任职的履历短板补足,三五年后再回京,少说也是礼部尚书,搞不好就是左右丞。

  出任江苏布政使,只要好好做,三五年必定就是巡抚,如果顺势接任江苏巡抚,那就赚大发了。

  至于辽河和静海巡抚,不用说了,边疆省份,条件艰苦,琐事繁杂,但是只要肯吃苦、用心做,很容易出成绩。

  而且一上来就是巡抚,做得好往上可能是两辽总督或两广总督,又或者进京任尚书正卿,再不济也是位左侍郎,前途无量。

  至于河南、山东、安徽三布政使,没有什么挑战性,只适合安稳过渡,不适合自己这样雄心壮志的人。

  直接跳过。

  可是湖南、江苏两布政使,辽河、静海两巡抚,这四个职位选哪一个?

  曾省吾和张学颜看上去犹豫不决。

  张居正静静地观察着,两人脸上的迟疑难断,一一映在他的眼里。

  这两人是他看重的晚辈,也是继承他政治理念的备选人。

  这几年,张居正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日夜操劳中,迅速地衰败。尤其是痔漏,在日夜久坐下,变得更加严重,常常流血不止,有时候一天要换三四次内裤。

  张居正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几年,但他非常清楚,三到五年后,自己的身体会差到极致,症状会完全爆发出来,皇上会免去自己内阁总理一职,退居宪议院,荣养身体。

  不甘心啊,万历新政才刚刚走上正轨,千头万绪,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自己一生的抱负,强国富民就在眼前,只需再努力几年,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大明在自己手里诞生。

  怎么能半路后退,做了逃兵呢?

  张居正咬着牙坚持着,甚至不顾家人和张桐的劝说,拒绝去京师总医院和太医院诊治。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泄漏出去,被皇上知道了,肯定会叫自己休息。

  自己怎么能休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皇上这句话说得太好了,自己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千年之变局中,帮着皇上给大明换船。

  打造一艘全新的大船,替换千疮百孔的旧船,再转舵驶上一条光明坦途。

  可张居正生怕自己在中途突然就倒下,届时自己的半生心血就付之东流。

  因此他早早策划,选定接班人,好在万一情况下,接过张党的大旗。

  原本张居正最先选定的接班人是礼部尚书潘晟潘思明。

  可惜他一直入不了皇上的法眼。

  皇上认为潘思明才干有余,魄力不足,只适合做副手,不适合统领全面工作。

首节上一节69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