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64节

  不过朝廷也提醒了现有存量的秀才和举人们,抓紧时间,等到省级公学学子大批毕业,开始参加乡试和会试,竞争对手变强,考试难度也翻倍提高。

  还有个三四年的缓冲时间,你们好自为之。

  一点漏洞都不留啊!

  耿定向心痛啊,看着李贽、曹国宗,还有武昌知府、知县等一干官员,眼睛都要喷出血来。

  你们也是读圣人经义,科场连捷搏出来的。现在你们的根基被刨了,为何还不出来反对?

  但耿定向知道,这根本没用。

  这些官员对新的学政录才考不考四书五经是无所谓,反正他们已经上岸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他们支持新学政和录才制度,就能继续做官;敢反对,立即没官做。

  严重的可能会与王遴、李珊等人一样,秋后在菜市口吃一刀。

  这些官员会怎么选?

  耿定向恨得牙根都要咬碎了,双目微红,一身的怨气让旁人都略有所感,不敢靠近。

  耿定理看在眼里,不由上前去,轻声劝道:“兄长,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置气的。”

  “学什么?学怎么离经叛道?”耿定向鼻子一哼,拂袖离开。

  嘉宾们跟着李万意继续离开教学楼,参观了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食堂,以及学生宿舍。

  办公楼是老师批改作业、备课以及开会的地方,两层楼高,十二间办公室,还有一间大会议室。

  图书馆是有台基的厅堂,里面有数千册书,都是新近南京和京师几大书社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籍。

  嘉宾们顺手拿起几本,翻阅了一番,字迹印刷清晰,都是简体字,有标点符号,大部分是从左到右的横行排版。

  总要照顾一下资深公务员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少部分是翻印的旧版书,还是从右到左竖行排版,不过也都是简体字,有标点符号。

  这些书籍,耿定向稍一过目就丢弃一边,就像是碰到了有毒的蛇虫。

  “什么都改,改得乱七八糟,还叫人怎么读书?”

  耿定理在一旁劝道:“兄长,皇上励志图新,大作为下自有一番新气象。”

  “这就是新气象?不堪入目!”

  耿定向又哼了一声。

  接着嘉宾们又参观了学生宿舍。

  全是男生,不用分男女宿舍。

  三层楼,前面是走廊,后面是房间,一层楼有十二间房间,每间房摆着四张木制上下床,可住八人。

  每层楼尽头有一大间洗衣房,还有一大间厕所。

  水来自楼顶的大水塔,需要学子们每天轮班用水车压水上水塔。

  人工自来水。

  两栋宿舍楼可住五百七十六人,而江夏公学,目前只招录了五百六十人。

  食堂就是一间很空旷的大房间,中间有水泥柱子,可容纳五六百人。

  放着一排排长桌子和长椅子。

  李万意请嘉宾们坐下,然后朗声说道:“诸位参观了我们江夏公学,可有什么指点,还请不吝赐教。”

  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耿定向腾地站起来,厉声问道:“孔圣人神主位何在?”

  众人鸦雀无声,神情复杂地看向浩然正气骤然灌顶的耿定向。

第666章 李贽的战斗力

  李万意惊讶地看着耿定向。

  一般书院都会修有敬一亭,亭阁式建筑,里面摆着孔圣人以及配享的朱子、程氏兄弟等先贤神主牌位。

  包括南北国子监,以前都是如此布局。

  耿定向如此问,是在故意刁难,满满的恶意。

  他是进士老前辈,还做过四品官,是湖北地面上有数的名士。

  李万意只是北京国子监毕业,但是学识底子好,不仅国文学得好,数学格物也学得快。隆庆元年通过官吏补录考试入仕途。

  一直努力奋斗在“教育战线”上,在辽东当了几年归化女真人学校校长。勤勉能干,勇于任事。

  万历元年,内阁力行新政,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大力推行公立学校。

  学校可以拨款修建,但老师校长需要时间培养和精心挑选。

  老师好说。

  从嘉靖四十一年,朱翊钧开始暗地里培养。

  隆庆元年开始,就是公开培养。

  六七年下来,也积攒了不少学过数学、格物等“杂学”的人才,抽调部分出来,集中培训一下,分配到各个新式公立学校任教。

  同时在万历元年,礼部建立了专门培养新式老师的学院,京师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挂在南北国子监名下,独立招生、分开管理、不同分配,只是共用师资力量。

  李万意在辽东艰苦奋斗过三年多,属于能打“攻坚战”的“教育战线骨干”,被抽调出来,作为预备校长在京师师范学院集中培训。

  在培训期间,内阁总理张居正、礼部尚书潘晟亲自给这些预备校长讲课,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在张居正的讲课里,李万意听懂了内阁力行教育新政的真实用意。

  朝廷正在尝试进行科试改革,准备彻底改变了朝廷抡才录士的方式。随着抡才录士的方式改变,那么教育方式也要改变。

  内阁张相的意思是分三年废除私学,全部改为公学,朝廷要把抡才录士的人才教育根源也掌握住。

  要是还按照以往的人才教育方式,能参加考试的学子都是私学出来的,学的全是四书五经,朝廷抡才录士改革就改了个寂寞。

  不过李万意发现,培训到一半,内阁和礼部又改了口风。说朝廷大力推行公学,私学也不禁止,作为国朝新改制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

  据培训班上消息灵通的同学私底下说,内阁废私学、全公学的教育改革方案送进西苑,被皇上给改了。

  皇上给出的修改意见是,我们不能禁止有人因为个人爱好去学习四书五经,也不能全面废除私学。因为天下总有朝廷顾不到的地方,私学就可以照顾到了。

  比如启蒙的私塾,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可以为县学提供优质生源。

  皇上的理想是实现“义务教育”,让大明所有六七岁的童子,都能有免费的书读。

  听到这个理想,李万意和同学们是肃然起敬。

  但是皇上也说了,目前大明还没有富裕到这个地步,只能有条件的先上。比如工矿、农场、牧场等单位,可以实现童子普及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乡村里就需要靠“慈善人士”的捐助,外加朝廷补贴,置办私塾之类小而精的学堂。

  因此皇上认为私学不能一刀切,必须保留。但是私学必须按照礼部的教育大纲来教学。

  当然了,你任性,非要保持传统,继续讲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朝廷也不会去管你。只是朝廷的抡才录士不会将就你,该怎么考就怎么考。

  李万意当时听到这,就忍不住暗笑。

  皇上果真很喜欢用诛心之术。

  耿定向主持的问津书院,此前湖北最大、名气最响的书院,还在坚持讲授四书五经,学习程朱理学。

  但是里面的学子肉眼可见的减少。

  以前有上千学子,还都是各地选拔的俊才,以及各种门路请托进去的世家官宦子弟。

  现在能凑齐两百人都不错了。

  以前想方设法进问津书院的世家和官宦子弟,最先提篮跑路。

  人家读书的目的非常明确,入仕当官。

  他们消息灵通,朝廷的风向一变,马上就闻到味,立即各种请托,把子弟弄进各府的府学里。

  李万意手里就捏着一大把的“八行信”,上有致仕侍郎,下有进士大儒,全是给武昌当地世家和官宦子弟请托的。

  果真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需要把利立在那里,人们自然就会趋附会聚而去。

  现在听到耿定向的恶意发问,李万意能理解他的郁愤,只是一时无法反驳这个提问。

  虽然朝廷暗地里摒弃了程朱理学,但还没有明诏宣布连孔学儒家一并废除。

  转头看了一圈,李万意看到了不少幸灾乐祸的脸。

  还有不少嘉宾在低声议论。

  “孔圣人还是要拜的。不能忘本弃源。”

  “是啊,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给丢了啊。”

  传统思想就是这么顽固地盘绕在人心中。

  李万意看向曹国宗。

  曹参议,我刚分到故里湖北来做校长,武昌的人情世故都还没搞明白,现在遭遇这迎头非难,你可要撑我啊!

  曹国宗也很为难。

  他是官场上的人,排资论辈是重要原则之一。

  耿定向是科试老前辈,又曾经做过右佥都御史,官阶不比自己小。虽然他自辞,不再享受官阶待遇,但他在湖北士林里的影响很大。

  自己在布政司,分管职责之一是礼曹,包括学政。今日要是跟他对上,不利于以后开展工作。

  但是任由耿定向发威,江夏公学还没开学就被迎头一棒,学政厅和礼曹威严何在,本官的威严何在。

  曹国宗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口,李贽出声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众人闻声转头,两百多双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楚侗先生问,孔圣人神主牌位何在?”

  耿定向不怀好意地盯着他,气势更盛,“没错,老夫就问江夏公学为何不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站起身的李贽答道:“江夏公学为何要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孔圣人神主牌位,自然供奉在孔庙。江夏公学,乃朝廷所立,不是一家一门的私学,为何要供孔圣人神主牌位。”

  耿定向脸色大变。

  他主持的问津书院,位于武昌府旧邾城地(新洲区)。

  西汉年间,当地出土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于是淮南王刘安在出碑处修了一座孔庙,又把当地的山改为孔子山。

  前唐杜牧任黄州刺史,改孔庙为文宣庙,开始在此讲学。南宋时被称为孔子庙学,朱熹曾在此讲学。

  到了前元,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晚年隐居孔子山中,在孔子庙右侧修建学舍,立院讲学,正式创建书院。

  到了国朝,改名为问津书院,属于湖北境内孔教儒家、程朱理学最顽固的“堡垒”。

  李贽此答,不仅说明了江夏公学不设孔圣人牌位的正当理由,还暗指问津书院从孔庙附属学舍起家,讲述的不过是一家之言,不足为道。

  耿定向双目喷火,“公学公学,不供孔圣人牌位的公学,究竟教的什么学问,育的又是什么人?”

首节上一节564/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