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46节

  “少尹,这是司礼监、内阁办公厅、戎政府办公厅联袂下发的《大明军政官署机关规范条例》。”

  “《规范条例》?本官倒是听说过这本册子,说是移风易俗,改变此前的官场陋俗。原是张相配合考成法,纠正官风提出来的。

  草案进了西苑,皇上觉得不错,留中增补了许多。现在终于下发了。给我看看。”

  沈万象双手递了过去,潘应龙接过来后指了指靠窗墙的座椅。

  “千鹤先坐,本官还有事找你。”

  “是。”

  潘应龙翻开册子,随意翻了翻。

  首先是用语方面,下级见到上级,正式场合称职务。

  不明职务,文官叫大人,武官叫长官。文官行礼叉手作揖,武官行军礼,不得再行跪拜

  官署不再叫衙门,正式叫某某官署,自称是本机关,或本单位。

  公文往来也定了新制式。

  必须采用标点符号,以及规定的文字,以前两日礼部和太常寺联袂签发的《大明公文典范汇集》为准。

  《大明公文典范汇集》除了规定句号、逗号、问号、分号、冒号、感叹号等十六种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外,还规定了从此必须用规定的文字。

  此前的文字,从汉唐成熟开始,字体非常多,有的文人没暖事做,就喜欢编字玩,越编越复杂。

  当然了,有人繁化,也有人简化。

  简化字自古以来就有,文人也称其为俗体字。

  大家使用的多半是俗成约定的字,有繁有简,变化多端。

  不过很多文人无聊,喜欢玩文字游戏,觉得俗体字太俗,就是喜欢用繁体字,越繁琐生僻就越显得他有学问。

  《典范汇集》后附一份《万历元年简体字表》。

  这是礼部和太常寺在朱翊钧的督促下,于隆庆元年就成立了文字整理编修局,组织了大批文士,收集世面上出现过的简化字、俗体字,然后几经修改整理,汇集成第一批简体字,共计一千二百六十个字。

  均为日常通用字。

  文字整理编修局还在继续收集和整理简体字。

  《典范汇集》规定,以后大明文武官署的往来公文,必须使用《万历元年简体字表》里的简体字。

  然后报纸、公文印刷的字体,也规定用宋体。这种字方便雕刻,很多工匠世代相传就是用这种字,不好意思叫秦体,就叫它宋体。

  现在铜铅活字印刷开始盛行,在字体上也沿袭了此前雕版工匠的习惯。

  《典范汇集》规定了公文的类型和格式。

  公文类型分十二种。

  决议,即资政局、御前议政会、内阁政务会议、戎政府军务会议做出的重大决定事宜。

  决定,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命令(令)。用于公布行政军事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大致有内阁的政令,戎政府的军令,御史台的钧令,宣徽院的院令。还有六部诸寺的部令,五军都督府的督令。

  公告,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以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和纪要八种公文类型。

  每一种公文的适用范围,书写格式,都一一规定。

  《典范汇集》中还特别强调,公文必须通俗易懂、精简准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

  还附有范文,看了范文你就知道,就是用白话文,不要再拽文用文言文。

  不用多想了,《典范汇集》这些很新颖的内容,多半出自朱翊钧这位资深公务员之手。

  十几年练就的武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潘应龙简单看完后,往桌子上一放,对沈万象说道:“你通知梁长史,组织召开顺天府全衙,现在叫全机关大会,认真学习下发的《典范汇集》,同时还要部署各曹深入学习的计划。”

  “好的少尹,”沈万象嘻嘻一笑,“按照《典范汇集》我该叫少尹大人。要是梁长史问起什么时候安排会议,怎么回答?”

  “刘尹巡视即将结束,滚单说后天回来,那就暂定在五天后。要是刘尹有其它安排,我们再说。”

  “是。”

  “还有一件事。”

  “大人请说。”

  “你去跑一趟镇抚司,找下镇抚使苏峰。说我想请他吃饭,中午、晚上都可以,看他什么时候方便,越快越好。”

  “好的大人。”

  文庙坐北朝南,面积大约有三十多亩,建筑面积约有十一二亩,有房屋二百八十六间。

  院落共有三进,沿着中轴线往里走,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和第一进院落,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

  再进去是大成门,以及大成殿为主题的第二进院落,祭祀至圣先师就在这里。

  大成殿红墙黄瓦,下有月台,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

  沈一贯抬头看了一眼。

  没落了!

  以前世宗皇帝时,前期还亲自来祭祀先师,后期虽不亲至,但年年都会派重臣阁老来祭祀。

  可是隆庆元年后,不仅皇上不来,连官员代祭也不来了。

  原本文官士林们还心中激愤,纷纷上疏抗议。

  可是江南三大案,接着湖南等地陆续出现其它大案后,文官士林们再也不嚷嚷了。

  至圣先师,对不住了,我们要先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名教和你老人家,就只好先苦一苦了。

  沈一贯继续往前,从启圣门走进去,这里启圣祠为主的第三进院落,也是翰林院的所在。翰林院百十号人,散落在两厢的房屋里。

  正中靠北的启圣祠,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圣先师的父母以及先代。现在连孔圣人的牌面都保不住了,他的父母以及先代就更不用提了。

  崇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

  正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隆庆二年,皇上就下诏,把孔圣人的先人搬回曲阜孔庙。其余先哲和先儒之父,也统统送回各自的家庙祭拜。

  理由是国家祭祀圣人,以及配享的先哲、先儒是国事,但是祭拜圣人、先哲和先儒先人,是各家之家事。

  国事家事要分别开来。

  于是启圣祠正殿和东西配殿被清理出来,成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以及庶务和典簿两厅的办公场所。

  有人戏称,翰林院现在成了“文庙管理所”。

  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想不到曾经炙手可热,养才储望,被称为储相之所的翰林院,居然败落成这个样子。

  沈一贯心里一点惋惜都没有,只是有些痛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认清形势,没有早点从这个臭水坑里跳出来。

  他转到了启圣祠的后殿,掌院学士张四维在这里办公。

  隔着半开的纸窗户,沈一贯看到张四维坐在里面,戴着一副玳瑁眼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叠文卷。

  沈一贯出声叫道:“凤磐公!”

  大人在元朝前是对父亲、祖父的尊称。但是在草原民族却是用来称呼贵人和头人。

  到了明朝中期,大人已经成了对官员的尊称。《西游记》、《金平枚》以及当时士人笔记里都有记载。原因是元朝由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带来许多称呼的改变。

  在作者心里,老爷有主仆之分,大人是尊卑之分。所以在新时代的称呼改变上,最后还是选了大人和长官两个词。

  每个词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小姐,同志为什么那么拘泥。

  满清用过的就不能用?满清除了阿玛、格格之类,有几个是自己的?他们兴起于东北,奴隶社会,有多少自己的文化,还不都是学的明朝的?连八旗都是学得明朝卫所的小旗、总旗,再把自己的奴隶制往上套。

  以上针对部分读者的忿忿不平做出的解释。

第652章 我要咸鱼大翻身

  张四维闻声抬起头,目光从玳瑁镜框上方投射过来,看到半开窗户后面有一张俊秀的脸,堆着谄媚的笑容。

  沈一贯。

  “不疑,进来,快进来坐。屋里有火炉,暖和。”

  张四维挥了挥手,取下眼镜,把手里的文卷合上。

  沈一贯掀开门口的厚布帘子,沈一贯叉手做着揖,微弯着腰走进屋里。

  屋内一角放着一个煤炉,铁皮烟管先是竖起,到屋梁再折向,沿着屋梁通到窗户外面去了。

  里面的煤火烧得很旺,上面坐着的一把大铜水壶,壶嘴和壶盖呼呼的冒着白气。

  “凤磐公,叨扰了。”

  “不疑来的正好。贵三,贵三!”张四维大声喊着自己的仆人。

  等了半分多钟都不见回应,张四维忍不住骂道:“这个狗才!不知道又钻去哪个角落里玩牌耍钱去了。

  现在的翰林院,连中央考成法指导委员会的巡查小组,都懒得来喽。”

  张四维苦笑着发着牢骚,起身去提铜水壶,给沈一贯倒茶。

  沈一贯连忙接过铜水壶,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又给张四维的茶杯里续上热水。

  “凤磐公,各衙门里不是有杂役吗?怎么还叫上你府上的仆人来伺候?”

  “不疑,不是衙门了,是机关单位。”张四维纠正了一句,“翰林院清水衙门,杂役配置的少。偏偏里面坐的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清翰大老爷们,几个杂役被使得跟陀螺一般,根本忙不过来。

  老夫是掌院学士,总得以身作则,就叫贵三在屋外候着随时伺候着。不想老夫才看了一会文卷,这厮就不知跑哪里去了。

  不疑,你们国史馆在皇史,皇上眼皮底下,总会好些吧。”

  “略好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凤磐公,我们国史馆从编制上数,还是隶属于翰林院。”

  张四维脸上的皱纹都挤到一堆了,“是啊,都是一个卤水坑里的,谁比谁好。”

  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在暖和的房间里格外醒目,就像黑夜的萤火虫,嗖地钻进沈一贯的脖子,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举目一看,寒风正是从那半开的窗户里钻进了的。沈一贯起身准备去关窗户,被张四维拦住了。

  “不疑,不要关,老夫闻不惯这煤烟味。”张四维挥了挥手,“这煤炉子火力足,烧得屋里热乎,就是煤烟味有点重。比不得银丝炭。”

  沈一贯罢手,没有去关窗户,找了一个话题,“其它衙门办公室的窗户都安上了玻璃,暖和又亮堂,凤磐公这里怎么还没安上?”

  张四维双手一摊,“你说呢!”

  沈一贯苦笑着摇摇头,“学生失礼了。对了,刚才学生在窗外看着凤磐公在看书,难道先生新得了一本前宋孤本?”

  张四维起身,从书案上拿起那卷文卷,回来递给沈一贯。

  “《大明公文典范汇集》?”沈一贯有些诧异,他迟疑地说道,“凤磐公,要是按照这上面的规范,翰林学士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张四维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不疑啊,你无非在说,此《典范汇集》一出,翰林院就更加穷途末路?”

首节上一节54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