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34节

  不是一味地苦干,而是巧干、能干。在西北苦旱之地,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做的是利国利民之事,建的是千世万代的功绩。

  要是大明都是徐贞明这样勤勉又会做事的官员,该有多好啊!

  朱翊钧提笔写道:“徐先生所言,朕都知道了。良策利国利民,益于千秋万代。而今入冬,西北苦寒,先生当保重身体。

  先生大功,虽千百条貂裘也不足以表彰。但朕知道,先生时常下乡,勘察沟渠堰塘,入田地与老农为伴,咨询实情。

  身穿貂裘,实在不合适。

  少府监和太仆寺为北地边军定制了一款军大衣,衣长及膝,军绿棉布面料,内塞短绒棉花,均匀分布。衣领衬有羊毛或兔毛围脖,厚实保暖,又不影响行动。

  朕叫少府监定制了四件同款的军大衣,嘱特使快马送两件与先生。

  先生披此大衣,当知朕在京师对先生关切期盼之情。朕披此大衣,当知先生在西北为国家呕心沥血之累。

  先生当保重身体,有了好身体,才可继续为国为民效力,一展先生宏图抱负。切记切记。

  御笔于京师西苑紫光阁。万历元年十一月初四。”

  陈矩接过这份写满御批的奏本,放到一边晾干。

  他目光一扫,飞快地看完了御批字词。

  皇上笼络臣下的手段,比世宗皇帝强多了。

  陈矩都能想象出来,远在西北的徐贞明看到这份奏章的御批,再接到皇上特意快马加鞭送去的两件军大衣,会是如何的痛哭淋涕。

  字行间,没有任何的权谋心思,全是真诚,如何不叫臣下感动?

  “陈矩,传旨下去,甘肃布政使徐贞明,加朝议大夫衔。”

  “遵旨!”

  一上午处理完厚厚一叠奏章,朱翊钧吃了午饭,小憩了二三十分钟,又看了一会各地的报纸,有的报纸上做了记号,有些内容用钢笔抄写在本子上。

  奏本上疏御批,朱翊钧坚持用毛笔。

  日常记录,用钢笔。

  看书做批注,才用铅笔。

  到了下午两点多,太阳开始往西边落下一截,温度也比正午时要冷一些。

  “后妃们在琼华岛吗?”

  “皇爷,让奴婢派人去看看?”祁言答道。

  “去看看,速报来。不要惊动到她们。”

  “遵旨!”

  朱翊钧继续看报纸,十来分钟后有小内侍来禀告。

  “启禀皇爷,皇后、贵妃、恭妃、淑妃、顺妃、康妃、宁妃,七名娘娘都在琼华岛琼华宫里。”

  “祁言,跟朕一起去看看她们。不要惊动她们。”

  “遵旨。”

  朱翊钧很快就来到了琼华岛琼华殿外的阁亭外,听到有声音从前面假山后的阁子里传出来,是宋琉璃、董玲珑、葛秀云在说着话。

  “奴婢去禀告贵妃、康妃和宁妃?”祁言轻声问道。

  朱翊钧摆摆手,阻止了他。

  “贵妃姐姐,你最受皇上宠爱,最先有孕也该是你啊,想不到是顺妃。”董玲珑说道。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宋琉璃的声音还是那样清婉动听,“你们俩,皇上宠幸的次数也不少,怎么也不见有孕啊?”

  董玲珑和葛秀云在七女中长相垫底,但身材最好,加上两人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生性活泼,充满“野性美”。

  男人嘛,有时候就是这么难以抵挡野性的诱惑。

  “谁知道。”董玲珑讪讪地说道,“其实姐姐妹妹中谁先有孕,我一点都不在乎,我就是看不惯顺妃一有孕了,马上端起架子来。

  贵妃姐姐,你没看到她那个样子啊,感觉自己跟皇后姐姐并肩齐了,连贵妃姐姐你都不放在眼里了。”

  宋琉璃劝道:“玲珑妹妹,你心直口快,这样的话以后少说,小心传到有心人耳里,会找你麻烦的。”

  “我才不怕她呢!哼!”

  葛秀英在旁边说道:“姐姐,我们是找贵妃姐姐学唱曲,不,皇上说不叫唱曲,叫唱歌。”

  董玲珑连忙说道:“对,对,我们跟贵妃姐姐学唱歌。顺妃在那边唱昆曲,我们在这边唱歌,各唱各的。”

  远处悠悠地有女子唱曲声传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朱翊钧不由转头轻声问道:“这是新折子昆曲吗?”

  祁言轻声答道:“皇爷,这是新折子,江西临川大才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还魂记》,凤洲先生极力推荐,名满江南。”

  “汤显祖?”

  “是的皇爷,听说汤显祖四代皆有文名,名满江西。本人也是一位神童,五岁时进家塾读书,十二岁能诗,十三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

  这次江西乡试,汤显祖考得甲科举人,来京参加明年的春闱。

  路过江南时拜访了凤洲公,拿出他写的《牡丹亭还魂记》戏折,说是根据时下流行的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的。

  凤洲公大为惊叹,连夜安排戏班演习,然后还帮它改名叫《牡丹亭》。

  一经演出,江南为之轰动很快就传到京城了。”

  《牡丹亭》这么早就出来了?

  蝴蝶效应?

  也好,江南刚经历三大案的摧残,文人士子正是低迷的时候。《牡丹亭》一出,他们就有事做了,重新吃喝玩乐,挥洒人生,继续风流文雅的生活。

  至于徐家为首的数千户此前的世家缙绅,以及上万名士大儒们,亲者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董玲珑说道:“以前听人说皇上没有什么才识,是我朝翰林大学士们教过的最差的学生,我看都是屁话。

  皇上写的歌,多好听啊。”

  葛秀云在旁边附和道:“对,对,我最喜欢皇上给我们俩写的那首草原上的歌,我真是爱死了”

  不由分说她就唱了起来。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哦.”

  唱得两句,董玲珑也忍不住唱了起来,唱到一半,又改用蒙语唱,悠扬动听,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宋琉璃说道:“相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委婉,皇上写的这首歌,直白却真挚,朴实却热烈,难怪受你们喜爱。

  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皇上写的另一首歌,”

  停几秒钟,美妙的歌声传了过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歌声哀而不伤,情感深沉又淡雅。

  朱翊钧站立了一会,转身离开了琼花岛,径直来到仁寿殿。

  正殿里,嘉靖帝的道服紫金冠画像悬挂在神龛里,下方是一张长隔架,里面摆着察哈尔部图们汗的北元“传国玉玺”,土默特部俺答汗的金印。

  安南莫氏的金印,越朝黎氏的“传国金印”,郑氏、阮氏的金印,满剌加王国的金印。

  朱翊钧扫了一眼,有些空,还要继续努力啊。

  他手捧三柱清香,跪在蒲团上,心里默念有词。

  “皇爷爷,孙子的后妃有喜了,再过六七个月,你的第一个重孙或重孙女就要出世了。等满了月,我抱着他来给你磕头。”

  磕头跪拜,再把三柱清香插在铜炉里。

  走出仁寿殿,朱翊钧对祁言说道:“你去安排,晚上朕跟顺妃用晚膳。”

  “遵旨。”

  “顺妃有孕,朕就不在淑景轩留宿了,嗯,去瑶华宫。”

  “遵旨。”

第642章 京师新面貌

  这天中午,跟宋贵妃一起用完午膳后,朱翊钧换上一身笼纱衫袍,系好绢丝革腰带,短发上戴了一顶黑色乌笼纱大帽,马上从九五之尊的天子,变成了普通路人。

  只是这位路人又高又帅,英武飒爽。

  宋琉璃给朱翊钧理了理衣襟,往腰带上挂了一个香囊。

  “皇上出去微服私访,早些回来,千万不要往僻静的巷子里钻。外面是非多,皇上又是爱看热闹的人,你可千万不要轻身往前探。”

  朱翊钧哈哈一笑:“不用担心。朕出去后身前身后那么多便衣侍卫,远处还有勇卫营随时待命。”

  宋琉璃转头对一身便装的祁言、林福说道:“皇上的安危就交给你们了,千万不敢马虎。”

  “请贵妃娘娘放心,奴婢们就是粉身碎骨,也绝不敢让皇爷有半丝半毫的闪失。”

  朱翊钧在前,祁言和林福左右护着,走到了西安门,这里有宋公亮和苏峰在等着。

  “皇上,今日微服私访,臣在远处调度指挥,近处就由苏镇抚使护驾。臣还调了奉宸司二十六位侍卫便装护驾。

  六人近身护驾,二十人散在周围。臣和刘义刘公公在各处暗地里屯集了三千勇卫军,随时待命。”

  听完宋公亮的回禀,朱翊钧点点头:“好,一切就拜托宋卿了。”

  朱翊钧左右有祁言、林福,前面有苏峰带路,六位侍卫不远不近地护着,后面还跟着二十位散开的侍卫。

  一行人开始还显眼,在街道上走了几十步,就跟熙熙攘攘的人流融入一体。

  街面上的各色各样的人太多了,有穿衫夹袄的,有穿新式羊呢绒大衣的,有戴四方平定巾的,有戴着新式军帽仿制而出的圆顶毡帽。

  有文士学子,有道士僧人,有走夫贩卒,有军人警员,有商旅富贾。天南地北,还有漠北岭南、服装迥然不同的人。

  说着各地方言,汇集成繁华甲天下的京师。

  来到顺天府衙附近,穿着一身棉袍,腰系锦带,头戴交折幞头的潘应龙在一家酒楼门口候着。

  “朱公子,学生有礼了。”

  “让潘先生久等了。我们走吧。”

  “好,朱公子想从哪里看看?”

  今天一早,司礼监才奉旨通知顺天府尹刘应节和少尹潘应龙,皇上要到京师五城随意看看。

  摆明了就是搞突然袭击,不给顺天府准备的时间。

  刘应节又正好去了县、香河、武清等县视察,不在京师,那就由少尹潘应龙陪同。

  潘应龙上午处理完政事,匆匆换了一身便装,随便扒拉几口午饭,就在这里候着。

  “顺天府衙在北城,我们今天就从北城绕到西城,再去南城。”

  “朱公子,请!”

  几人沿着街边,不急不缓地往前走着,很快就来到金台坊的街道胡同里。

  这里靠近什刹海和积水潭,环境不错,住在这里的人家,多半是住不起长安大街和东城显贵区,但是家庭条件还不错,对居住环境有要求的。

  这里的街巷跟东城区很像,多是独门独户,一道围墙围着一户宅院,走在院墙底下,能听到里面的声音。

首节上一节534/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