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532节

  还是皇上站得高,看得远啊。

  打发徐耕田离开后,姚丙周和任博安联袂参见。

  “督宪,黔阳县发来信鸽,杨兆龙上船了,明日可至。”

  “那好,全知府。”

  “卑职在。”

  “你和吴长史一起跟他谈。本官和汤都使不出面,我们先去麻阳看看,那里是通往铜仁和思南府的要道。”

  “遵命。”全慎勇马上答道,“督宪,下官如何跟杨兆龙谈?”

  “先扯皮!扯个五六天,等本督和汤都使从麻阳回来再说。播州三千狼兵,只能还一千回去。”

  汤克宽在一旁说道:“都司政宣局动员了三四个月,才凑足一千人。

  这些官兵都是长眼睛的。杨氏拿他们的性命换朝廷的犒赏。以前拼死拼活,流血舍命,只能得些残羹剩汤,好处全进了杨应龙的囊中。

  现在犒赏直接发到官兵手里,一切待遇等同镇卫军。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除了杨氏的心腹和死忠,是人都会选。”

  王一鹗等汤克宽说完,继续说道:“这一千狼兵换那两千狼兵的家眷。杨应龙要是舍不得,那就一个都不要拿回去。”

  吴承恩说道:“督宪放心,杨氏野心勃勃,这三千狼兵是他们的精锐,又都是百战老兵,杨氏舍不得。能还回一千,虽然十分气愤,但总比一个都没有要强。

  拉扯一番后,他们肯定愿意换。”

  王一鹗冷笑道:“本督就是要跟拉扯一番。等到扯完皮,估计得两三个月了,天寒地冻,什么事情等万历二年开春再说。我们就有充裕的时间准备。

  姚丙周,你那边的计划进行得如何?”

  “回督宪的话,一月内必见分晓。”

  “几成把握?”

  “回督宪的话,六成把握,但卑职一定全力促成此事,让督宪的妙计得以实现。”

  “妙不妙计的,看最后的效果再说。

  杨氏辖下有多少人口,他们一直不肯说。

  你们镇抚司刺探的情报,去年杨氏存有粮食六百万石,马五百余匹,牛二千余头。贵州布政司去年田赋才十二万六千石。

  他们还擅开银场递年煎银两万余两,黑铅数万余担。聚集人夫每年砍花杉板一万余副,一半卖于来往官员,一半顺江发往苏州等处变卖,又是一笔巨富。”

  王一鹗背着手,在屋子里慢慢踱步转圈,众人坐在椅子上,目光随着他转。

  “杨氏麾下有多少兵丁,也不知道。成化年间,四川松州茂州番兵作乱,左副都御史张瓒张公奉诏平叛。

  他调集西南各土司土兵,据他的《东征纪行录》有写,播州宣慰杨辉父子率其部属土兵八千余人从征,并留兵丁万余留守。

  成化年间,杨氏有兵丁近两万,而今近百年过去,杨氏聚集这么财货,丁口又日渐增长,麾下三万兵丁应该有的。

  播州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员精锐镇卫军,四面合围,少说也需要十万兵马。

  调遣十万兵马,需要耗费多少钱粮,耗费多少民力。所以皇上同意了本督的计谋。此计能不能成事,关键还在姚丙周你能不能说动那两人。

  姚丙周,你要全力以赴!”

  “遵命!明日卑职就潜行去思南城,务必把此事办下来。”

  “好,广宁,你要竭尽全力配合姚都事。播州一下,你二人当为首功次功,本督定会为你二人上疏请功!”

  “督宪放心,我二人必定全力以赴,以全此事。”

第640章 喜从何来?

  京师的天色渐凉,朱翊钧穿上夹袍,坐在紫光阁正殿里,听着冯保的禀告。

  冯保一身斗牛服,头戴钢叉帽,神采飞扬。

  “奴婢在东巡时得皇爷交代,要司礼监把孤魂野鬼的通政司管起来。奴婢左思右想,又请教了赵师傅和张师傅,再三斟酌,最后定了这么一个草案。”

  “通政司的事?”

  朱翊钧知道,这个通政司是自己老祖宗太祖皇帝捣鼓出来的,全称为“通政使司”。

  职责是接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诉告缘由,呈状以闻。

  说白了就是中枢总收发室。

  但是太祖皇帝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设置这么一个机构。

  许多官职官制,往往是他听那些老夫子讲前宋官职官制时,结合自己治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灵光一闪想出的。

  通政司的范本是宋朝的通进银台司。

  前宋分置通进银台两司。

  通进司掌收受银台司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及阁门京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以进御,然后颁布于外。

  银台司掌收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督其淹缓,兼领发敕司。

  后来两司合一,统称为通进银台司。

  太祖皇帝估计也是受此启发成立了通政司。

  洪武永乐年间,通政司可谓是风光无限。

  那时通政司地位甚高,位列九卿之一,排序在都察院之后、大理寺之前,获得了此前丞相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给皇帝的权力。

  承担起“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的重任。

  在皇帝常朝理政时,通政司长官通政使要向皇帝禀奏朝中各种事务;议大政、大狱以及会推文武大臣时,通政使均有资格参与。

  叱咤风云、神鬼辟易的六科言官,在那时还是通政司的马仔。

  等到内廷司礼监和外朝内阁兴起后,通政司身份就尴尬了。

  司礼监有自己的文字房,专收六部、都察院和地方的章奏案牍,抄录一份后给到内阁。内阁票拟后交给文字房,取回批红的票拟,然后发六部、都察院和地方遵行。

  要你通政司多转一手干什么?

  于是通政司日子越来越清闲,成了与诸寺一起喝西北风的难兄难弟。

  自己秉政后,诸寺成了大明版的委员会或总局,在中枢的权责和地位不输六部,现在站在西风中继续零乱的只剩下通政司。

  彻底成了孤魂野鬼。

  可是一张草纸也有自己的用处,你通政司这么大一个机构,必须发挥作用。

  自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冯保。

  想不到他这么快就拿出了方案。

  “冯保,说说你的草案。”

  “遵旨。”冯保清了清嗓子。

  从承德回来后,冯保很快就恢复了此前的气势,又成为京师炙手可热的顶尖权势人物。

  “皇爷,奴婢是这么想的。

  太祖皇帝设通政司,用意在于防范外臣拿捏内外诸司上封事,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蒙蔽君上。

  主要职责在于拆分、整理、递交内外各类奏章,进呈御前。

  正好司礼监在外面缺少一个衙门,专门处理此事。皇爷把通政司归于司礼监,圣意深远,奴婢是再三琢磨,才悟到一二。”

  冯保眼睛轻轻往上一搭,看到端坐在御案后的朱翊钧不动声色,心里稳住了。

  “皇爷定下的新国制,各省布政司公文直送内阁,按察司直送御史台,兵备司直送戎政府,蒙古左右后翼直送宣徽院。

  此前三府一院题本以及文武百官奏章,都是每日早晚各一次送到西苑萃华门,交由司礼监东西文字房,再受了文字房送出的御批。

  奴婢的意思是,此后所有直呈御前的题本奏章,直送通政司,通政司拆分、整理,再悉数递交到司礼监。

  还有各省三司和蒙古三翼的公文,在直送三府一院时,需抄录一份给到通政司,留档备查。”

  朱翊钧马上听出冯保这份草案包含的用意。

  此前拆分、整理、递交内外有司奏本上疏的活,是由司礼监文字房来做的。

  自己在冯保去承德督造行在时,把文字房一拆为二,分东西文字房,东文字房对应内阁和御史台,西文字房对于戎政府和宣徽院。

  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和李春分领,等冯保一回来,发现自己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架空了。

  冯保虽然是身残之人,学识却胜过不少翰林进士,能力也不输那些能臣,还有自己的远大抱负。

  他怎么能甘心坐视权柄落空?

  借着自己叫他接管通政司的机会,捣鼓出这么一个草案。

  他移花接木,把东西文字房的一部分权力转移到通政司,届时他再通过通政使去控制这部分权力。

  就算控制不了通政司,冯保也极大地削弱了陈矩和李春的权力,使两人对他的威胁大大降低。

  好算计!

  朱翊钧不介意下面的人玩心眼,搞小动作。

  人无完人,就算是海瑞如此赤纯之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何况其他人。

  从皇爷爷那里学来的帝王权术,下面的臣子,必须要互相斗一斗,他们要都是一条心,自己可就寝食难安了。

  控制好斗争的范围和激烈程度,斗而不破,不要耽误正事就好了。

  朱翊钧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冯保,还有吗?”

  “皇爷,奴婢向赵师傅和张师傅请教过,得知国朝通政司源自前宋通进银台司。

  此司除了收受天下奏状案牍,抄录其目进御之外,还有发付勾检、纠其违失、督其淹缓之责。

  奴婢的意思是,通政司职责在于出纳王命、通达下情。既有敷奏万机之职,也应有督其淹缓之责。

  皇爷设各省巡抚,令其领督查室,其职责除了督查三司和郡县奉公守法之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督查三司和郡县遵行皇命和中枢钧令,以及督办巡抚交办的其它差事。”

  朱翊钧笑着问道:“你想让通政司成为朕的督查室。”

  “皇上英明。皇上有东厂锦衣卫,下面臣子的小伎俩都瞒不过圣察。可奴婢想,皇上一直说东厂、锦衣卫刺探阴私之事,可做不可说。

  既然如此,奴婢想着用通政司行堂皇之事,御批皆由通政司转至内外有司,那么通政司定自己的规矩,御批里就交代有司办理之事,通政司定期行文催问督查。

  以后有司误了事,不能一拍脑袋说,啊呀,我事多,忙忘记了。你忘记了,通政司没忘,拿出催问督查的行文记录,一二三次,你们有签收,也有回文,要是再此为托词,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朱翊钧夸了一句,“有想法,也想得周全。

  司礼监终究是内廷,许多事不方便出宫去做。把通政司拨给司礼监,倒也是个妥当的处置。

  那资政局秘书处呢?”

  “皇爷,奴婢是这么想的。”冯保上前去,摸了摸朱翊钧的茶杯,感觉凉了,连忙说道:“来人,快给皇爷换热茶。

  天凉了,皇爷,可不能喝凉茶,伤脾胃。”

  有内侍换上热茶,朱翊钧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冯保,继续说吧。”

  “皇爷,那些文臣办事不见得多厉害,臭脾气却大得厉害。要是通政司归到司礼监管辖,那些文官肯定会耻于依附阉寺,说什么都不肯到通政司任职。

  奴婢原本想着为皇爷设计一处贴心的办事机构,多收拢些人才好替皇上办事,让皇上少操些心。

  要是弄巧成拙,人才们不愿去通政司,反倒不美了。因此奴婢建言,通政司归资政局直管,此外它还负责组织御前朝议会,以及朔望朝会。

首节上一节532/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