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457节

  “祖坟冒青烟了!”

  “那也太嚣张了,居然敢指着张相的鼻子骂,国朝以来,谁这么大胆子?被罢免回家都算是轻的,要是严嵩还为首辅,严世蕃不灭他满门枉叫严东楼。”

  “现在是张相,是张居正。”

  “张相他也是国相,换了姓,他就弄不死你了?”

  前院议论的百姓们开始争论起来。

  维持秩序的警员大声吆喝着,“肃静,再吵吵立即赶出去!”

  声音马上安静下来,百姓们停了一会,又压低着声音,交头接耳地继续议论起来。

  “听说林有才是叫他表姐夫一伙人毒死的。”

  “真的假的?”

  “那伙翰林,对新内阁和张相憋着一肚子火,想叫林有才去承天门叩天阙,告御状,可林有才又不是傻子,那肯轻易叫他们当枪耍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

  “胡说八道,杀了林有才对那些翰林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好处。听说那些翰林准备抬着林有才的尸骸去内阁闹,直接把林有才的灵堂开在内阁前院。”

  “嘿,这些翰林跟泼皮无赖有什么分别?”

  “当然有分别,人家读的一肚子圣贤书,身上还有功名”

  “我呸!”

  “咚咚-咚咚!”

  前院的鼓声被敲响,警戒的警员叫喊着:“老爷们马上要审案了,肃静,要是再敢喧闹,就不是赶出去那么简单,被老爷抓到,立即吃一顿板子。”

  前院马上安静了,探着头往里看。

  审判厅前廊里摆着一条条长凳,各报纸记者和家眷二十几位坐在上面,还有十几位不明身份的男子,也坐在周围。

  审判厅布置跟此前的公堂相差不多。

  有懂行的百姓指着里面跟旁边的人解说着。

  “看到那张‘明镜高悬’的匾额吗?”

  “看到了。”

  “下方是一张长桌案,是主审官坐的。”

  “哦。”

  “左右两边各有一张短些的桌案,看到了吗?那是同审官坐的。要是今天两位同审官都坐满了,那就有人要掉脑袋。”

  “还有这说法?什么缘故?”

  “一般的案子,有主审官和同审官两人即可。要是有两位同审官,那就是大案要案,要杀头的那种。”

  嘶!

  杀头!

  前院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好刺激!

  好喜欢啊!

  懂行的人继续解说着:“看到主案桌下方,摆着两张小一点的桌案了吗?”

  “看到了。什么人坐在那里?”

  “是给书记官坐的。”

  “什么书记官?”

  “就是记录审案过程,转递和记录双方证据和陈词的。”

  “不是师爷吗?”

  “现在没有师爷了,新叫法,叫书记官。你们再看公堂左边,有一长排桌案,看到了吗?”

  “看到了,那是谁坐的?”

  “那是检法官老爷坐的。也叫公诉人。要是其它的案子,也叫原告。”

  “搞得这么复杂。那公堂右边那排桌案,坐的是谁?”

  “一般的案子,坐的是被告。今天是什么刑事案,吃大官司的案子,被告,也就是案犯是跪在堂前的,右边应该是列席位。”

  “列席位?”

  “就是其它衙门来旁观的老爷们坐的。就是今天不知会来哪些老爷。”

  咚咚,堂鼓又敲响了。

  前院前廊为之一静,两厢的门口呼啦啦钻出来一群官吏。

  有穿着绯袍,有穿青袍的,也有穿绿袍的,足足二十来位,像是商量好的,很快就坐到各自的座位上。

  一身绯袍的袁咸安在“明镜高悬”匾额下的主桌案后坐下,一拍惊堂木,众人忍不住发出哗的一声。

  终于开始审案子了!

577.十月总结

  十月总结

  按时到来的十月总结。

  本书进入中年期,也不可避免遇到中年危机。

  十月份,写了三十五万字,超出了七月份的二十九万字,八月份和九月份的三十二万字。总字数已经冲到了一百六十万字,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中年期,也遇到了中年危机。

  明明还有很多故事能写,但作者写得累了,读者读得也没有激情了,就像一对中年夫妇.

  不过日子还得过,书还要继续写。

  十月份,在主角英明神武的领导下,明朝周边一直不安分守己的小弟,都被收拾了。蒙古被收编为左右后三翼诸部,安南成了安南布政司。朝鲜民乱结束,但它离朝鲜布政司更近一步。

  只剩下日本这个大逆子,还在那里进行最后的倔强。

  十一月份,主线会进入到内部的全面改革。

  如何改,会是一些喜欢键政的读者爱看的。具体举措会提一部分,但政治国制十月份已经确定,不会大的改动。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新的经济制度、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想,用句教科书的说法,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动新的生产力发展。

  其中在改革过程中,旧与新的激烈碰撞,新的事物和社会风俗如何逐渐出现,应该是十一月份要写的。我会一方面介绍明朝旧有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然后构思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相应出现的新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

  旧的好写,整理史书,把它们融会贯通,嗯,人话就是会抄就好但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查阅资料,把它们整理好,在合适的剧情里用合适的方式写出来。

  新的不好写,完全靠构思,不仅要有想象力,还必须有逻辑基础,不能凭空乱想。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推敲,严不严谨,有没有逻辑基础

  历史频道的读者不好糊弄。

  所以有时候我还会借鉴清末洋务运动时出现的某些现象,再一次说明一下,是借鉴

  下月的章节可以看得出,这方面的内容开始增多,旧的在不断消亡,有的顽固存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是新事物,新名词有些书友很奇怪,觉得历史书一定不能用新名词。

  你穿越一趟历史,不创造出新的历史,新的事物,你不白穿了吗?创造出新的历史、新的事物,为什么就不能用新的名词,出现新的习惯。而且我写的新习惯和新名词,都是历史长河里出现过的,有的是我旧瓶装新酒,有的是我提前使用了。

  十一月份,除了内部改革,还会继续有抢占新大陆,如何在天竺、波斯和大食推行自由贸易。也会开始收复西域吐蕃,克复汉唐旧疆。日本也会收拾,成为主角的一块试验田

  在此,我也向诸位书友提出一个小请求,请诸位书友把我这部小说写得好的部分,写得不好的部分,比如思路、文笔、节奏以及其它各方面,请帮忙指出来。

  让我继续进步,写出更好的故事和书来,回报诸位书友。

  好了,接下来又到了感谢环节:

  先谢谢诸位订阅的朋友,谢谢诸位衣食父母!

  然后是诸位投月票的朋友,非常感谢你们的慷慨支持!

  接下来是打赏的书友,他们比较有牌面,拉清单了!

  专业假账,恩-海幽蓝,书友20181222142112201,书友20170517183557865,兰陵叫叫生,书友20180407210105230,Z道士,书友160116112427514,书友20231103153914686,中了埋伏,书友20241008081126557

  谢谢以上书友的打赏。

  再一次对诸位支持我的书友们表示感谢。

  最后说一点。

  四个月高强度的赶稿码字,我的腰椎和颈椎已经发出严厉的警告了,所以十一月份会减少更新量,会改成每天两章,但保证每天更新在七到八千字。

  一是缓口气,写书挣钱不容易,进医院却花得贼快。

  二是本书写到这一步,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和推敲情节,激情过去了,需要更多让人心动和喜欢的故事,来维持老夫老妻之间的感情.

  当然了,有时候思路通了,写得顺手了,会多存一些稿子,赶上普天同庆有推荐的好日子,我也小爆一下。

  一天一万一到一万二的更新量,叫我爆一下,我真挤不出来。

  一天七千到八千的更新量,你叫我爆一下,努努力,还是能挤得出来的。

第574章 袁咸安审案记

  眼尖的《顺天政报》万记者,是常年跑刑名监察线的,对官场比较熟悉,目光扫了一圈,把在场的官员看了个仔细,心里有了数,不由暗暗咋舌。

  后面《滦河报》的邓记者对这块不熟,进来的官员没几个认识的。

  哪个衙门的官员都不知道,这报道怎么写?回去肯定要被报社的编辑骂。

  他急得抓耳挠腮,突然看到前面坐着的《顺天政报》万记者,是崇义公学出来的学长,以前还受邀回公学给大家上过课。

  后来在校友聚会上见过两次,喝过一次酒。

  他就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拉了拉万记者的衣襟。

  记者这个称呼也是新进冒出来的,来源不详,反正是随着报纸盛行,需要大量记者编辑后流传开来。

  “万哥,万哥!”

  万记者回头一看。

  “是我,小邓。《滦河报》的记者,崇义公学隆庆二年毕业生。”

  万记者一听是崇义公学的学弟,脸上浮现起热情,他戳了戳旁边的同伴,“跟我学弟换个位置,回去请你喝酒。”

  同伴知道崇义公学、一念公学这帮人最讲团结的,心里不愿,却不敢得罪万记者,讪讪地跟邓记者换了座位。

  “师哥,晚生我刚跑通判署这条线,什么都不懂,还请师哥提携。”

  “好说,大家都是崇义公学出来的,互相帮忙,那是没得话说。问吧,有什么不懂的,你只管问。”

  “师哥,这堂上坐着的官老爷,晚生一个都不认识,这案子不知道怎么动手写。”

  “不急,多跑几次,没事就来通判署,去刑部和都察院转转,转多了就都熟了。我们做记者的,靠的就是多跑多看多记。

  现在我给你介绍。主审官是顺天府通判袁老爷,知道吗?”

  “这个我知道。”

首节上一节457/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