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443节

  考试的终点是编制!

  编制非常重要,没有编制,户部不会给你放俸禄和津贴的。

  从六品以上官吏,由各布政司、各部诸寺铨政厅推荐,由吏部初步审查资格,通过后正式提名。

  一般推荐和提名人选比缺额多一到两人。

  吏部尚书主持召开部务会议,评议被提名人选,最后决定任命人选。

  以部议形式上报内阁和司礼监,没有被否决即可任命。

  从五品以上官员,由吏部推荐、初审和提名,内阁总理主持召开内阁会议,评议提名人选,最后决定人选。

  报备司礼监,没有被否决即可让吏部任命。

  从二品以上官员,内阁总理主持召开内阁会议,推荐和提名人选,报资政局,提请朝议。

  一般情况下,正从三品官员由资政局合议,呈请皇帝御准,即可决定。

  从二品以上官员需经过朝议大会评议决定人选,呈请皇帝御准,即可正式任命。

  免职流程差不多,各级提请免职,或者都察院通过弹劾案,按照类似的流程通过免职。

  这只是行政系统的官吏任免流程,武官和御史司法官归戎政府和都察院管,是另外一套,类似又有所不同。

  但最后高级文官和将领的任免,全部归到资政局和朝议大会上。

  如此说来,资政、内阁总理和左右议政、尚书和正卿、地方巡抚;总戎政和五军都督;御史中丞和左右都御史、大理正卿,都需要朝议大会评议决定。

  那朝议大会的权柄非同一般。

  皇上这么精明又爱揽权的人,居然舍得放权了?

  四人面面相觑。

  我们是不是看错了?

第561章 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

  张居正把潘晟四人的神情看在眼里,心里冷笑几声。

  想瞎了你们的心!

  皇上才十六岁,又没老糊涂,怎么可能留下这么大的漏洞让你们钻。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四位,请继续看。”

  哦,后面还有细则。

  潘晟、王崇古、王国光、方逢时连忙低头,继续翻看。

  后面是对朝议大会的规定。

  皇上对朝议大会定义为:

  按照《国律》规定,评议和决定大明关乎全局的重大军国事宜。

  评议和审查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和宣徽院年度预决算。

  对内阁、都察院、戎政府提请的从二品或上将军以上文武官员的任免进行评议和决定

  评议和决定简旨指定和资政局提请的其它军国大事.

  朝议大会评议之决定,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宣徽院等坚决遵循无误。

  必要时,律政院需根据定策修改律法。

  既然朝议大会如此神圣,如此重要,就不能让阿猫阿狗随意参加。

  在文中,四人看到备注小字,是皇上添注的注释。

  在这些注释文字里,皇上痛斥了此前的朝议里,务虚之风盛行,不究问题根源,只责道德品行;党同伐异,肆意攻讦.诸多种种,结果当议不议,当决不决。

  原本是评议和解决问题的朝议,凭空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故而在朝议大会规章里,皇上规定,只有被授予朝议大夫之人,才有资格参加朝议,进行军国大事评议和决定。

  皇上还规定了评议流程,初议时一人一分钟,举手发言

  决定时举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赞同的人数超过一半即可通过。

  然后皇上有最后的否决权.

  皇上,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们啊!

  潘晟四人面面相觑,我们没有眼花看错,皇上还是那位皇上,只是他现在的手段更上一层楼。

  你们不是要朝议公推吗?

  朕给你们。

  但是!

  这朝议公推,必须在朕的控制之中。

  现在关键是怎么才能成为朝议大夫?

  这个不会也要公推吧?

  四人继续往下看,发现皇上在条目里写到,因为是开先例,也不知道如何产生朝议大夫,暂定为皇上直接委任。

  暂定这个词用得妙啊!

  暂,可长可短,什么时候皇上说了算了。

  但是又给你留下念想,总是个暂字,会有改变的时候。

  那到底什么时候?

  时机成熟,皇上发话了就是时候。

  不过皇上并没有完全糊弄人,他详细规定了朝议大夫的条件。

  首先必须是从四品官阶以上官员。

  能理解,以前朝议里喷得最凶、跳得最高的就是七品给事中和监察御史,这些科道官员多半是新中的进士,胸怀壮志,迫切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更有甚者想踩着别人的脑袋上位的。

  熬到了从四品官阶,多半都在宦海里浮沉,被官场现实毒打过,不再那么冲动,做事比较稳重。

  其次皇上规定,朝议大夫按部门分配,六部每部三位,诸寺每寺两位,都察院八位,律政院和宣徽院各三位。

  戎政府合计二十六位.

  暂定朝议大夫名额总数为八十位。

  皇上还体贴地提出,朝议时,朝议大夫可能外派、生病等各种原因,无法参加朝议。因此规定参加朝议大会的朝议大夫,必须超过被委任的朝议大夫总数的五分之三。

  看完后,潘晟、王崇古、王国光和方逢时四人陷入了沉默。

  过了一会,王国光开口说道:“皇上是步步为营,到现在我们才明白当初皇上分设资政局和内阁的用意。”

  潘晟点点头:“文武分制,内阁为政相,戎政府为戎相,资政局和朝议会是套在他们头上的辔头。

  以前我们以为是四驾马车,其实都错了了,皇上一直都是文武分制,其余的都是拉住它俩的辔头。”

  王崇古缓缓说道:“水濂公,学生倒认为是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

  “御史中丞赵公入资政局,大理寺和按察使司划归都察院管辖。

  现在中枢是内阁独大,戎政府和都察院左右钳制。地方上,布政司归内阁,按察使司归都察院,兵备使司归戎政府。

  从中枢到地方,就是三驾马车。只是内阁和布政司,跑在前面,是头马。”

  王崇古的让众人点头,一直默然不语的张居正也缓缓点了点头,认可这个说法。

  “皇上先是收了权,然后分权。老夫说得分权是把中枢地方的权柄细分详尽,职责清晰。分好了权,再放权。”

  张居正说道,“皇上用心良苦,一番设计下来,内阁、戎政府、都察院,就连地方三司,都觉得自己的权柄加重。

  只不过把三张一百圆面额的汇票,换成了三十张十圆面额的汇票,再分给大家,看上去每人十张,手里汇票数目都多了。

  可实际呢?”

  王国光呵呵一笑,“钱的总数其实是一样的。但大家偏偏都很高兴,都觉得自己大赚了一笔。

  皇上的手段,高明啊!”

  刚才低着头说话的方逢时突然抬起头,说道:“太岳公、水濂公、鉴川公、疏庵公,以后朝议大夫是关键之关键。谁笼络的朝议大夫多,在朝议中会占极大优势。”

  张居正、潘晟、王崇古、王国光都转头看着他。

  是啊,朝议大会可以决定重大国策,引导大明朝政走向,更可以决定内阁、戎政府、都察院主官人选。

  王国光性子直,忍不住说道:“当年世宗皇帝以大礼仪为契机,肃正朝纲;想不到皇上现在以朝议大夫为纲目,整饬朝纲。”

  张居正摇了摇头,“疏庵兄,没有那么简单。按照皇上此前的说法,他这是朝议搭台,让朝中的文武百官上台唱戏,各显神通。

  他在戏台旁边给我们敲锣打鼓。鼓点敲得急,我们就唱得快。鼓点敲得慢,我们就唱得慢。”

  方逢时附和道:“皇上要是觉得台上戏唱得不好,他可以悄悄把朝议大夫换掉几个,四两拨千斤,台上的戏文不知不觉中就换了个新唱法。”

  王崇古摇了摇头,“皇上确实尽得世宗皇帝的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前所未有有的定制,皇上是怎么想出来的。

  太岳公,你当皇上的老师,知道原委吗?”

  “我知道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

  张居正摇了摇头。

  “前两日老夫去西苑,向皇上禀告,说准备就考成法一事,内阁准备一个考成法督办组。

  你们猜皇上怎么说?”

  “皇上怎么说?”

  “皇上说,张师傅,你这个名字不响亮,镇不住人啊,朕给你取个名字。我说好啊,皇上赐名,臣感激不尽。

  果然,皇上赐下一个十分响亮,一听就威风八面的名字。”

  众人越发好奇了,催促着:“太岳公,皇上到底赐下什么名字?”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

  潘晟四人愣住了。

  这名字真是又高又硬啊!

  潘晟分解道:“中央,中枢之意,好理解。指导,指道以明之,有指示教导之意。一个词就点出它的职责。

  委员,委派之专员。委员会,有意思。

  且字数这么多,一口气念下来确实给人一种了不起的感觉。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呵呵,有意思。”

  王崇古在旁边笑着说道:“皇上喜欢发明新词,世宗皇帝喜欢定新制,果然是祖孙俩啊。

  太岳公,你这个钦定的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怎么个章法?”

首节上一节443/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