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90节

  当时文学点评之名,评论朝野知名人士,或褒或贬,无所隐讳。

  被誉为大明的月旦评,指点江山,一时意气风发。

  徐渭当时名声不显,功名不扬,被排斥在主流文学圈外。他又功名心重,希望王世贞等名士为其扬名,多次投卷,却遭到无情耻笑,于是心怀忌恨。

  后来两人同殿为臣,在共同好友戚继光、汪道昆等人居中调解下,两人放下陈见,结为“好友。”

  可王世贞却一直在心里有膈应,对徐渭不是很感冒,认为他是迎奉上意的佞臣。

  看到兄长像是愣住了,王世懋连忙在身后戳了戳王世贞的后背。

  大哥,你可长点心吧。

  现在我们家什么情况,人家什么情况。这次我们兄弟能够安然脱身,多亏了好友戚继光、汪道昆多方斡旋,在皇上面前说了好话。

  徐渭虽然没有出什么力,但他没有落井下石,已经是我们兄弟的大恩人了。

  兄长,你可千万不要犯浑啊。

  徐渭是天子近臣,又是出了名的小心眼,你可不要轻易得罪他,要不然我们一家老小,可没有安宁日子过了。

  王世贞被王世懋在背后用一阳指一点,马上清醒了,拱手作揖道:“文长兄,伯玉兄,劳你们久等了。”

  王世懋不由长舒一口气,这道关卡可算过去了。

  连忙出声:“文长兄,伯玉兄,我们兄弟二人能安然脱身,多亏了你们二位,还有诸位仁兄的出手相援。

  我等兄弟,以及两家老小,感恩不尽,永世铭记。”

  汪道昆连忙说道:“敬美何出此言,都是多年的好友,危急之时,出手相援是本分之事。”

  徐渭也出声说道:“两位仁兄,实在太客气了。”

  四人坐下,寒暄了几句,汪道昆问道:“元美和敬美回乡之后,有什么打算?”

  王世贞和王世懋对视一眼,答道:“伯玉兄,这次我们兄弟侥幸从旋涡中脱身,再也无心于国事,只想编写曲目,丰富昆曲,汇集诗词,教授子弟。”

  汪道昆说道:“如此也好。而今政局波诡云谲,两位仁兄修身养性,也是件美事。”

  王世懋问道:“文长兄继续巡抚甘肃?”

  “是的。此次奉诏回京,是述职陕甘政事。”

  “那伯玉兄呢?听说也外放方伯了?”

  “是的,资政局下了上谕,辽宁巡抚,不日去赴任。”

  王世贞和王世懋心中了然。

  两人前途远大。

  皇上为太子时,时常在太常寺组织的官吏会议上讲话。有心人整理过后,再对比新的官制,发现皇上对大明官吏升迁定义了新的规矩。

  对于皇上来说,名臣最好的履历是知县、知府、布政司各厅参政、再到布政司右参议。

  是的,这一次官制对地方也做了少许调整。

  布政左右副使改回以前的左右参议,各厅主官改为参政。

  名臣在地方历练,从县到布政司,升迁为右参议后,一般会调任中枢六部七寺,改任右侍郎,在中枢以全局眼光再进行历练。

  右侍郎历练后迁任左参议或布政使,再回京迁任左侍郎或左少卿。

  在左侍郎迁任尚书或正卿之前,必须要出任一任地方巡抚。做过巡抚和尚书的,才有机会入内阁以为左右议政和总理。

  有心人在整理皇上讲话时,还发现一条终南捷径。

  以总督转任尚书,必定是出将入相,以后最低保证是六部尚书,极有机会成为左右议政。而入资政局为资政,出任过总督是极大的优势。

  大明新制之后,总督不再常设,现在只在边地设吉辽、山大、陕甘、两广四总督。以后就算增设,也不过是云贵、四川、以及安南等地。

  相反,山大、吉辽以后成为腹地,两处总督肯定会被取消。

  终南捷径,但坑位有限,极其抢手。

  现在徐渭出任甘肃巡抚,就是奔着接替曹邦辅出任陕甘总督去的。

  汪道昆出任辽宁巡抚,肯定也是准备接替魏学曾的吉辽总督。

  做过总督,比其他巡抚尚书和正卿,完全不是档次了。

  王世贞心里有些悲凉。

  自己灰溜溜回家,好友却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真是心里悲苦啊。

  酒菜上来了,四人聊了一会天,徐渭突然说道:“元美兄,敬美兄,在下有一事想拜托两位。”

  王世贞强打精神问道:“请文长兄直说。”

  “在下想请元美和敬美兄,帮忙查一查《徐侍郎报应记》三本禁书事宜。”

  王世贞和王世懋脸色一变。

第513章 大浪淘沙,总有人被淘汰

  《徐侍郎报应记》、《张阁老华绮录》、《西苑春梦》,三大禁书案,轰动朝野。

  讥讽侍郎阁老不说,居然把魔爪伸向了西苑,胆敢编撰发生于西苑的荒唐“宫闱春梦”。这些匿名的文人,幕后的黑手,是没有吃过封建社会的铁拳啊!

  锦衣卫镇抚司把此案当成天字一号案来侦办,很快就查出,刊印这三本禁书的是金陵书局,原南京户部印书坊。

  书局总办是高文昌,高拱的侄儿。

  高文昌因为大不敬罪,被判了斩立决。

  高拱也因此被勒令回原籍读书。

  内阁总辞职后,首辅李春芳和陈以勤,一位加了太师衔,一位加了少师衔,去了律政院,担任编撰律法的重任。

  虽然出阁没有实权,但荣禄更高,职责也更重,也算各得其所。

  张居正直接迁升总理内阁,成为政相。

  赵贞吉迁升御史中丞,继续总领都察院,还和张居正一起入了资政局。

  资政局,按照《国律》新条款规定,是辅助皇上做国政决策的机构,在众人看来,是内阁与督理处的加强版,比内阁更有权势。

  前内阁阁老里,唯独高拱被勒令回乡读书,这还是皇上看在先皇的面子上,网开一面。

  据说先皇龙驭宾天时,拉着皇上的手,叮嘱要好生照顾高拱。

  唉!

  高大胡子,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当初皇上那么信任他,委以新政大权,不想自己不争气,争不过张居正不说,家人还涉及到如此大案。

  现在徐渭突然提及这件大案,还叫自己帮忙查一查,什么意思?

  王世贞和王世懋心里一惊。

  尤其是王世贞,心里十分紧张。

  老徐,你该不会怀疑这三本禁书是老夫写的吧?

  是的,老夫是有一点点才华,写过许多戏曲唱本,也以匿名写过好几本颇受欢迎的话本,可这三本禁书真得跟我没有半点关系。

  王世贞试探地问道:“文长兄,你叫我查查这三本禁书,不知从何查起?”

  徐渭开门见山地说道:“元美兄,这三本禁书,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华藻优美,有江南文风。

  且能把此事办得如此天衣无缝,连锦衣卫都一时半会找不到线索,非江南世家不可。只有他们才能一手遮天,把事情办得如此隐秘。”

  王世贞心里赞同徐渭的分析。

  不愧是东南鬼才、西苑智囊的徐文长,一眼就看破了。

  王世贞故作为难地说道:“江南世家,有十几家,在下有的熟悉,有的不熟,不知如何查起。”

  一直在观察着王世贞的徐渭悠然答道:“元美兄,其实学生一直怀疑此事是某家幕后指使。”

  “哪一家?”王世贞问道。

  汪道昆和王世懋也好奇地看着徐渭。

  “松江府华亭县。”徐渭一字一顿地说道。

  “前首辅徐府?”王世贞吓了一跳。

  汪道昆和王世懋也变了脸色。

  “文长,此话可不敢乱说啊!”汪道昆连忙说道。

  “伯玉兄,在下有此猜测,是有根脚的。”

  “什么根脚?”

  “三位仁兄,三大禁书案闹得沸沸扬扬,可是闹到现在,深受其害的只有前阁老高拱一人。

  学生就在揣测,此案会不会就是剑指高拱?”

  王世懋一愣,十分不解,“剑指高新郑?这三本禁书不是与王遴等人的册子和揭帖,目的一样的吗?”

  “如果只有《徐侍郎报应记》和《张阁老华绮录》这两本书,学生倒也相信是跟王遴等人的册子和揭帖目的一样,攻击新学,诋毁新政官吏。

  偏偏还有一本大不敬的《西苑春梦》。这就十分意图不轨了。”

  意图不轨?!

  三人听出徐渭话里的意思。

  汪道昆与徐渭的关系不错,忍不住说道:“文长兄,你说这三本禁书是徐府在幕后指使人写的,想把高拱拉下马?

  高拱好歹也是阁部,徐府为何要甘冒大风险,暗地里对付他?”

  “蔡国熙!”徐渭马上答道,“蔡国熙被任命为江苏省布政司右参议,主持清丈田地、普查人口之事。

  清丈田地,首当其冲就是徐府。加上此前蔡国熙为松江知府时,曾经被徐府羞辱,幸好遇上海刚峰微服私访,这才扳回一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今蔡国熙为江苏布政右参议,他会不会拿捏徐府?何况众人皆知,他出任江苏,是高拱高新郑的指使。”

  王世懋一愣,马上问道:“什么是高公指使?他跟徐公有恩怨?”

  王世贞心里叹了一口气,自己弟弟,比自己还要不明世事。

  不过这样也好,也省却那么多烦恼。

  “敬美,嘉靖朝时,高新郑入过一次内阁。后来出阁回乡读书,说是因为晋商通敌之事,实际上当时的首辅徐公没少落井下石。

  高新郑睚眦必报,记在心里。他借着主持清丈田地,以及江苏新设省的机会,让蔡国熙出任江苏右参议,自然就是奔着徐府去的。

  届时蔡国熙在地方,高拱在中枢,上下齐手,徐公也难受啊。”

  王世懋听懂哥哥的解释,“徐府幕后指使人,编写刊印三本禁书,再搭上高文昌这条线,把锅扣在高公的头上,就是逼他去职。

  高公一去,江苏的蔡国熙就独木难支。在江南根深蒂固的徐府,就容易拿捏蔡国熙了。”

  “正是如此。”

  王世懋听得心惊胆战。

  宦海浮沉,真是太凶险啊,感觉自己能活到现在,真得就是老天保佑。

首节上一节390/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