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389节

  先是把国政权柄分拆成四股,各自向前,又互相制衡,如同四驾马车。

  再给四匹马套上了辔头,而这个辔头被皇上通过律政院和资政局,如同两条缰绳,牢牢抓在手里。

  皇上让张居正出任内阁总理,授予了足够多的权力,又能随时监督,随时叫停。

  不亏是世宗皇帝的好圣孙。

  嗯,不对啊。

  世宗皇帝也没有这么多奇思妙想。

  张居正只是迟疑了十几秒钟,很快就做出了决定。

  这种局面最好不过。

  大臣想从皇帝手里分走权力,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弱臣强,二是主明臣贤。

  第一种不可能。

  坐在自己对面的万历帝,权柄之重可谓是国朝第二。在二月初一那场神迹后,甚至隐隐超出了太祖皇帝,可为第一。

  第二种就要君臣相得,一体同心。

  张居正知道自己虽然是皇上信任的老师,但皇上也不会轻易把权柄轻授给自己。

  皇上不是隆庆帝,是加强版的嘉靖帝。

  他在隆庆二年之后,看完自己与高拱对新政改革主导权的明争暗斗之后,才下决心授权自己。

  而且还做好了足够的防范。

  这样也好。

  史书上历朝历代的权臣,不管利国益民还是祸国殃民,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自己也不想遭遇不幸。

  谁能在这么精明又强势的皇上手里当得了权臣?

  张居正起身跪下,郑重地说道:“臣谢皇上圣恩。臣愿为大明除弊鼎新、兴千世盛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翊钧连忙扶起张居正,哈哈大笑,“张师傅,我们就这么说定了。你在前面推新政,搞改革,朕鼎力支持你。

  我们师生二人,与其他诸卿齐心协力,建不世之功,创造一个新大明!”

  “谈得痛快!也谈得差不多了。诸卿,我们回去吧。”

  “是!”

  朱翊钧起身离开亭子,转头一看,亭子上方挂着一个匾额,上书“启新亭”。

  “嗯,启新亭,这个名字好。我等君臣在这里开了一个重要的会,为大明未来新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嗯,兆头好。果真是冥冥中有天意。祁言,朕与诸卿的谈话,都记下了吗?”

  “回皇上的话,六位内侍,轮流记录,都记下了。”

  “嗯,好。以后史书上会有这么一笔,《启新亭会议》,哈哈!”

第512章 国丧一过的新局面

  万历元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帝下《钦定万历元年国是诏》,宣布设内阁总理,总领六部七寺,定品秩为从一品,设左右议政,以为副手,品秩为正二品。

  设御史中丞,总领都察院,品秩定为从一品,左右都御史以为副手,品秩为正二品。

  立律政院,专司编修律法,设总领律政院一员,品秩定为从一品。立戎政府,总领五军都督府,设总戎政一员,品秩定为从一品,左右仆射为副手,品秩为正二品。

  立资政局,设资政五员,无品秩。参预机务、议定国政。下设秘书处,掌文字,上传下达.

  以张居正为内阁总理,谭纶、王国光、王崇古为左右议政。

  以赵贞吉为御史中丞,邹应龙、海瑞、吴昌为左右都御史。

  以李春芳为总领律政院事,陈以勤、李贽为律政大夫。

  以胡宗宪为总戎政,刘焘、戚继光、顾寰、汤世隆为左右仆射。

  以胡宗宪、赵贞吉、张居正、谭纶为资政。

  诏书一下,朝野震惊,议论纷纷。

  有好事者把张居正称为大司徒,把胡宗宪称为大司马,李春芳称为大司寇,赵贞吉称为大司空,并为大明四相。

  又有童谣传唱,“洪武废相、万历复相,一废一复、转眼两百年。”

  京城内外,朝野上下,一片非议,朱翊钧不为所动。

  三月初一,再次早朝,朱翊钧在皇极门临御,正式加授李春芳太傅,张居正司徒,赵贞吉司空,胡宗宪司马三公衔,并钦赐官印、腰牌和文书。

  同时宣布任命六部尚书、七寺正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五军都督以及大理院正卿、左右宣徽院使。

  至此,天下人都知道万历新政,要开始了。

  四月初四,宗藩、勋贵、文武百官恭送神宗皇帝灵柩入昭陵。

  四月初五,率宗藩、勋贵、文武百官祭拜世宗皇帝的永陵。

  同日,明发诏书宣布除国丧,全国上下恢复正常。

  京城醉风楼里。

  王世贞走下马车,满脸惆怅,他举目看了一眼这京城名楼,熙熙攘攘,比以往更加繁华热闹。

  他的弟弟王世懋紧跟着下了车,“兄长,我们迟到了,他们还在楼上等着。”

  王世贞轻轻叹了一口气,“走吧。我们现在是一介白身,人家都是巡抚,一地方伯。”

  王世懋连忙在旁边说道:“兄长,他们也是仁厚至交,忠义挚友。”

  王世贞点点头:“是啊,现在你我兄弟人憎鬼厌,偏偏他们还甘冒风险,为我兄弟送行,这份情义。

  是我满腹怨言,失了气度。走吧,不要让他们久等了。”

  两人走进大厅里,里面人声鼎沸,就像扬起来的沸汤。

  “两位老爷,请问有订了座位?”伙计上前来热情地问道。

  王世贞看着伙计,心里有怨言。

  现在才上前来打招呼,以前隔着老远,就像采花蜜的蜜蜂,飞一般地扑了上来。肯定是看到老夫落魄了,才这样懈怠冷落。

  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啊!

  王世懋答道:“有人定了包间,徐先生和汪先生。在下姓王。”

  “是两位王老爷?徐老爷和汪老爷在四楼雅琴轩等二位。”

  伙计马上反应过来,依然很热情地说道。

  王世贞看着他,心里嘀咕着,哼,一听到我们是两位当红人物的客人,就变得如此热情了。

  真是狗眼看人低。

  走在楼梯上,王世懋看出王世贞的愤愤不平,轻声劝道:“兄长,我们的结果算是好的,想开些。”

  不说这些话还好,一说王世贞更加心塞。

  他喟然长叹:“王遴、丁士美、郜永春、程文义、李宥、赵中义、张,两三百位仁人志士,名教弟子,或弃市,或绞刑,或流放,华翰清贵,为之一空。”

  王世懋瞥了他一眼,继续劝道:“兄长,那些人立足不稳,修身不瑾。或科试作弊,或贩卖功名,或隐匿田地,或逋赋逃税,或欺男霸女

  作奸犯科,自身不清,何以持平论公,上疏弹劾他人,妄言国政?”

  王世贞默然无语。

  王遴等人被以非法出版的罪名被镇抚司逮捕,然后展开侦查。

  大明官吏,有几个经得起调查的?

  有的为官时徇私舞弊,在科试中上下其手,按钱贩卖功名。一经查处就是弃市,还要遭世人和士林唾弃。

  有的高中进士,出任清华后,大肆收纳投献田地和人口。这种事属于灰色地带。不查没事,一查一堆事。

  而且收纳投献的田地和人口,十有八九要进入到下一步,隐匿田地,逋逃赋税。这个也是重罪,查出来就是绞刑。

  其余的欺男霸女,巧取豪夺。

  寒窗十几年,终于考上进士,做了大明的官吏,成了人上人,不欺负一下别人,怎么展现出自己是人上人?

  查出来,或弃市、或绞刑、或流放。

  跟着王遴闹腾的那群人,最惨。

  他们咋咋乎乎,闹得沸沸扬扬,被张居正用考成法下狠手,结果连承天门都没资格进去。

  临了还被王世贞一群人拿来当掩护。

  王世贞等人要小心谨慎多了,他们任由王遴等人上蹿下跳地闹腾,躲在暗处悄悄地策划。最后在二月初一的早朝上奋起一击,结果被皇上连消带打给化解了,还成就他真命天子的不世威名。

  皇上跟他皇爷爷一样,都是小心眼,事后肯定会报复。

  不过皇上比世宗皇帝要有心计得多,他不会随便找两个罪名安在你头上,将你治罪。

  他深知如今大明官场上的衮衮诸公,没有一位经得起细查的。

  皇上宁可多费些时日和人手,也要把你查得底朝天,再以铁证他罪,把你严惩治罪,还要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些日子,各大朝报、政报,还有各家民办报纸,东家和主编被宣教局约谈后,协调一致,都在大肆报道王遴、丁士美等人,表面上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实际上男盗女娼、蝇营狗苟。

  腌事一件件被刊登在报纸上,传播大江南北,名声臭大街了。

  只有高拱、葛守礼、王世贞、王世懋、董传策等少部分人,或因上有赦恩、或自身清白,站得稳,没有查出什么大罪。只是以失职、有失臣礼等罪名,被处以免职、交原籍看管。

  王世懋还在劝王世贞,“兄长,这样也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政局波诡云谲,如履薄冰。

  我等被逐出朝堂,放回故里,远离漩涡,也算是一件好事。”

  王世贞轻轻叹了一口气,点点头:“对你我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对于名教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王世懋又气又急地说道:“我的兄长,先保住我们一家老小的性命再说。名教如何,就不是你我能把持的。

  至少,我们为名教尽过一份力,差点还搭上一家老小的性命。兄长,足够啊!

  谁也不想做于少保和椒山公!”

  王世贞看了弟弟一眼,没有出声。

  两人在伙计的带领下,进到了雅琴轩包间。

  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发生争吵,王世贞和王世懋对视一眼。

  徐渭和汪道昆在吵什么?

  伙计一敲门,里面立即变得安静,然后是徐渭的声音:“谁!”

  伙计马上答道:“两位王老爷到了。”

  “元美和敬美来了!”

  吱嘎一声,门开了,徐渭和汪道昆各穿一身蓝色和青色衫,头戴方巾,拱手道:“元美兄,敬美兄。”

  看着意气风发的两人,王世贞恍如隔世。

  当初自己意气风发,被奉为江南文学领袖。

首节上一节389/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