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万历帝 第176节

  高拱心里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不舒服。

  坐在旁边的张四维看到了他的神情,也猜出他心里的不快。

  看到以前远比自己不如的老同僚、小晚辈,蹭蹭窜到自己前头去了,换做谁心里都不爽。

  “刘子和做顺天府尹,就让他做好了。顺天府尹其它事好说,京畿那些州县政事都好处置,最麻烦的还是五城的破事,做得再好也得不到褒奖,还要落一身的埋怨。”

  张四维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大家都知道,按照永乐年间成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以皇城中轴线为界,京城东边归大兴县管,西边归宛平县管。

  嘉靖三十二年,京师人口暴涨,旧城区不负重堪,于是增筑外城,形成了五城规模,可依然是东西为界,一分为二地归大兴、宛平两县管。

  偏偏京城还设了五城兵马司,归兵部管,负责京城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之事。

  以前还好,到后来积弊重重。

  有好处的事,五城兵马司先揽下。

  出了事,需要担责任,五城兵马司就往顺天府的大兴、宛平县头上甩,搞得顺天府苦不堪言。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增设隶属都察院的巡城御史,又多了五位指手画脚的爷,顺天府更苦了。

  干最苦最累的活,背最黑最重的锅,说的就是顺天府和下辖的大兴、宛平两县。

  顺天府尹虽然贵为正三品,与六部侍郎、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并列,却是朝臣最不愿意做的官职。

  想到这里,王遴和程文义心里刚才的嫉妒,顿时少了一大半。

  高拱和高仪对视一眼。

  你们这么想,就小看太子殿下的心思了。

  他决定用太子一党中坚刘应节接任顺天府尹,怎么会没有后招呢?

  “今日朝议,决定废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史。”

  高拱的话让张四维、王遴和程文义都愣住了,王遴伸手去夹菜的筷子定在空中,十几息后才缩回来,讪讪地问道。

  “太子殿下决定把五城兵马司的职权划归顺天府?”

  聪明,一下子就想明白原委。

  高仪看了一眼又埋头夹菜吃饭的高拱,出声答道:“是的。顺天府设警巡厅,以通判兼任警巡厅都事,分设东南西北中五城警巡局,由五城警巡使分领。接管京城治安巡检、缉捕盗贼以及火禁之事。

  再设市政厅,以同知兼领市政厅都事,负责京城街道、桥梁、沟渠修葺维护,以及城中军民百姓其它日常公用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程文义咬文爵字地说道:“市政?想来出自《周礼.地官.司市》里‘凡会同,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只是此市政说是管集市商贾之事啊。”

  高仪放下筷子,抓起一块毛巾把嘴巴来回地搽拭一遍:“顺天府市政厅不管集市商贾之事,另有衙门去管。

  不过朝议暂且只定了顺天府警巡厅和市政厅两职,太子殿下说了,警巡厅是维护京师社会治安,市政厅是改善京师居住环境,两者目的都是让京师百姓安居乐业。”

  王遴三根手指捻起一方手巾,轻轻搽拭着嘴巴,“社会治安,居住环境。素闻太子殿下喜创新词,果然,又有新词出来了。不愧是先皇的好圣孙。”

  先皇嘉靖帝素喜改祖制,创祖制,王遴一句话,明白无误,带有讥讽之意。

  高拱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创新词,取新意,不是常有的事吗?尚书,原为掌书,秦汉位列六尚之一。曹魏两晋时尚书台改名尚书省,六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延续至今。

  要是固守旧义,拘泥故礼,我们如何为君分忧,为国解难,济世安民?”

  张四维、王遴对视一眼。

  两人知道高拱做事理念的根脚在于“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

  只要目标远大,理想崇高就行了,怎么实现的,过程和细节不重要。

  高仪把众人的神情扫在眼里,哈哈一笑:“如此一来,刘子和这个顺天府尹就好做多了。”

  张四维也笑着说道:“南宇公,听你这么一说,这顺天府尹不仅好做了,以后怕是一等一的美缺官职。

  天子脚下,稍微做点政绩出来,都能被上面看在眼里啊。”

  王遴目光闪烁,嘴角里有些不屑,“果真是太子一党的中坚骨干。扶上马送一程,这帮偏得也太厉害了吧。”

  这话怎么答?

  张四维眼睛眨了眨,突然嘻笑着说道:“继津兄,为了仕途,要不我们也去西苑寻个门路?”

  王遴目光一闪,笑着答道:“好啊,子维兄,你可是太子宾客,太子侍讲的领班,你就是我在西苑的门路啊”

  张四维脸上的嘻笑变成苦笑:“继津兄又拿我开玩笑,我这太子宾客,唉,一言难尽啊。”

  气氛恢复轻松,大家又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

  王遴突然说问道:“新郑公,听说广西古田僮族韦银豹、黄朝猛聚兵造反,两广巡抚殷养实(殷正茂)正在调兵遣将,编练新军,准备进剿,正在拼命地上疏跟户部要银子?”

  高拱还没答话,程文义好奇地说道:“殷养实听说是胡兵部的同乡,又是张太岳的同榜,现在是太子一党中坚骨干,人称南天柱石。”

  王遴看着高拱,轻声道:“现在国库困窘,到处是用钱的地方,九边、宗室、河工、漕运,户部那点银子根本不够用,是吧,新郑公。”

  高拱听出他话里的意思。

  你是户部尚书,有权干嘛不用。

  殷正茂想平叛,想立军功,就不给他银子。让他去找统筹局去,干嘛找户部?

  卡着不给银子,对于户部来说,随便就能找到一个借口,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拱摇了摇头:“殷正茂要银子,是平定广西叛乱,关系重大。高某虽然跟那边有隙,但不敢因私怨而废公。”

  王遴脸微微一变,随即肃然地说道:“新郑公一心为公,才叫我们敬佩不已啊。”

  从惠庆楼出来,五人各自告辞。

  看着高拱、高仪远去的轿子,张四维看了看旁边站着,脸色阴晴不定的王遴,故意感叹了一句:“新郑公,与我等有渐行渐远的意思啊。”

  王遴看了张四维一眼,只是拱手道:“子维,王某还有事,先走一步。”

  高拱、高仪的轿子向西,王遴的轿子向南,看到这一幕,张四维突然笑了。

  他知道,或许这是自己几人最后一顿其乐融融的会餐。

第246章 高拱迟疑,要不要服软?

  “老爷,你相邀高部堂去户部签押房坐一坐,他允了。”高十三在轿窗外禀告道。

  “好。”

  高拱觉得很疲惫,说了一声后,坐在轿子里,晕晕乎乎地陷入到浅睡中。

  轿子停住落地,他猛地醒了。

  浑身抖了几下,高十三撩了轿帘,高拱钻了出来,在原地转了两圈,跺了跺脚,扭了扭脖子。

  没过一会,高仪的轿子也抬了进来。

  两人都是尚书,有资格把轿子抬进中院的轿房里。

  拱了拱手,无声中,高拱在前,高仪紧跟其后,两人走偏廊巷道穿行,避开衙门里的众人,穿门过堂,很快来到后院的签押房里。

  坐下奉茶,高拱开门见山。

  “子象,报恩寺终于结案了。”

  “结案了好。此事一日不结案,老夫的心一日难以落定。”

  高拱微叹一口气,“只是大家都没想到,报恩寺一案,最大的好处却是被西苑拿到了。”

  高仪捋着胡须,缓缓地答道:“这话有几分道理。报恩寺一案是计中计,剑指内阁阁老陈逸甫。不想被太子识破,提前打断,保下了陈逸甫。

  新郑公,陈逸甫原本是内阁里与太子殿下走得最远的一位,现在好了,太子的这份人情,他怎么也要认吧。”

  “是啊,我的那些门生故吏,瞒着老夫做的这件事,偷鸡不成蚀把米。不过子象,老夫下定了决心。”

  “下定什么决心?”高仪反问道。

  “从泥泞里跳出来,好生用心做些实事。”

  高仪看着高拱,眼睛里闪烁着几分不相信。

  “高新郑,你这话真的假的?”

  “真的!”高拱没好气地答道,“十足真金一般的真!”

  “哈哈,不再跟王遴他们搅在一起了。”

  “他们务虚重知,老夫务实重行,终究是搅不到一起了。”

  高仪听到高拱说得如此直白,倒也有几分行了。

  “高肃卿,你说说看,想从哪里下手?”

  “不瞒子象兄,前两年老夫在新郑读书,一直在想着大明的重重积弊。首先是九边。九边不宁,京畿难安,每年必须维持数十万兵马,需要往里面填数百万两银子的钱粮。

  老夫思前想后,觉得稳定九边唯一的出路在于与俺答汗议和,开边互市。”

  高仪脸色郑重地答道:“可惜此事被太子殿下做了。”

  “是啊。太子殿下在此事上花了大心思。先是破了旧晋党,铲除了旧晋商。

  以前老夫无比激愤,后来也想明白了。

  换做老夫,也会这么做。开边互市,这么大的好处,凭什么便宜别人。当然要便宜自己人。”

  高仪点点头。

  大家都是在朝堂明争暗斗半辈子的人,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不过在与俺答汗议和上,太子殿下做得比老夫要高明。先设计辛爱,打出一个柳河大捷,拿到了土默特部的把柄再与俺答汗和谈,最终谈出个好条件。

  老夫在户部,看过山西以及后续开边的宁夏、甘肃互市条款,我大明可谓是占尽了便宜。王鉴川(王崇古)在书信有提及到,俺答汗暗地里把黄河以西、古浪和庄浪所以东,此前被鞑靼人占去的大小松山地区悄悄还给大明,让宁夏与甘肃能够连成一片。

  太子殿下这份谋略,老夫自叹不如。”

  高仪兴奋地接着说道:“不仅如此。与俺答汗议和后,太子还设计逼反了辛爱,让俺答汗的这位长子黄台吉,居然反大明、反土默特、反察哈尔,自寻死路。

  我大明趁势发兵马,一举击破辛爱,吞并了三分之一的喀喇沁部,筑兴化、丰宁、承德三城占住了滦河。蓟辽镇的局面,骤然焕然一新。”

  高拱也是敬佩不已,“这连打带消的连环计,让九边此前严峻的局势骤然一缓。不仅压力减去大半,还有余力进行兵马军改,进而挥师向东,剿除建州海西女真,消除九边东边侧翼最大的威胁。

  只是苦了辛爱一人,舍弃全家性命全了我大明的这份功劳。”

  高拱和高仪对视一笑。

  但凡一心为大明,勇于任事的能臣干吏,在看完朱翊钧为缓解九边危机,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心潮澎湃,无比地激动。

  “是啊,自宣德年间,大明在九边屡屡受挫,不得不步步退缩,退到天子守国门,却挡不住瓦剌人、鞑靼人数十上百次的破边寇扰。

  自与俺答汗议和,筑城滦河,进剿建州后,九边有多久再无寇警狼烟升起?”

  高仪这话让高拱愕然震惊。

  嘉靖朝的几次破边惊扰,高拱都亲身经历过。

  严重的时候,九边狼烟无一日不升起。而每升起一次狼烟,就意味着大明九边军民,要死伤一批。

  现在有多久,九边的狼烟居然没有再升起过?

  这意味着大明九边军民,不知不觉中,太平度过了数百个日日夜夜。

  高拱背着手,看着窗外,喟然道:“保境安民,我们没做到,太子做到了。”

首节上一节176/8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