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依然不乐意的道:“以防万一,景恪不是经常说吗,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留下漏洞。”
陈景恪笑道:“陛下所言甚是,所以大明作为宗主国,拥有一项特权。”
“一票否决权。”
朱元璋不解的道:“一票否决权?何意?”
陈景恪说道:“就是字面意思,会议上做出的任何决议,大明都可以一票否决。”
朱标眼睛一亮,忍不住说道:“这个一票否决权,妙啊。”
“如此,就可以确保没有人能利用大会,做出损害大明利益的决策。”
朱元璋眉头皱起说道:“你先等等,大明若想推动某些决议呢?”
陈景恪说道:“走正常程序,在大会上提出决议,所有诸侯国投票表决。”
“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同意,决议才能通过。”
朱元璋不悦的道:“为何要如此麻烦?如果他们不同意,咱说的话还不管用了是吧?”
陈景恪耐心的解释道:“陛下,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安诸侯的心。”
“让他们知道,大明不会利用宗主国的身份,随意损害他们的利益。”
“其二,就是防止大明不了解诸侯国情况,制定出有损诸侯国利益的决定。”
“我知道您肯定不喜欢听这话,但诸侯国也是人。”
“如果大明不考虑他们的感受,早晚有一天会众叛亲离。”
朱元璋嘴巴张了张,终究没有说出反对的话。
陈景恪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些年老朱也大有长进啊,知道如何取舍了。
换成以前,他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第三,就是方便大明甩锅。”
“方才已经说过,什么决议都让大明来做,锅也是大明来背的。”
“现在大明只有否决权,决定权是全体诸侯国共同拥有的。”
“就算某些诸侯国利益受损,那也怪不得大明。”
“他们总不能怨恨大明,为何不动用一票否决权来保护他们吧?”
马娘娘笑道:“哈哈……谁要是真这么不识大体,被灭了也是应该。”
众人也都纷纷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诸侯国大会采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一项决议能不能通过,看的是投票。
大明不可能为了少数人,去得罪多数人。
至少不能轻易动用一票否决权去保护少数。
所以,不论最终决议是什么,大明都是不粘锅。
陈景恪继续说道:“至于陛下担心的,大明提的决议被否决了怎么办。”
“我只能说,作为宗主国,提出的决议无法通过。”
“要么就是这项决议太不靠谱,不靠谱到诸侯国宁愿得罪大明,也不愿意同意。”
“要么是大明日落西山,已经无法维持宗主国的体面了。”
“这种情况下,就算大明有强行通过决议的权力,又有何用?”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确实是这个理。
宗主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提出的决议只要不是特别扯淡,都能通过。
他的担忧,其实完全没必要。
保留一票否决权,诸侯国安心了,大明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
是目前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
朱元璋他们在宫里开会,宫外一众勋贵代表也齐聚一堂,对某些事情进行协商。
只是现场的氛围有些剑拔弩张,不像是好好开会的样子。
江夏侯周德兴怒视汤和,道:“信国公,方才你是何意?”
“就你忠于陛下是吗?我们都是乱臣贼子?”
第411章 陈景恪算什么东西
面对质问,汤和不屑的说道:“是不是乱臣贼子,你心里比我清楚。”
“我倒要问问你们,谁给你们的胆子,竟敢行逼宫之事?”
周德兴脸色一变,呵斥道:“汤和,你不要血口喷人。”
“我们只是为了迎接陛下回京,什么时候逼宫了。”
汤和冷笑道:“不要把其他人当成傻子,你们心里打的什么小算盘,全洛阳城哪个不知道?”
崇山侯李新起身说道:“信国公,不要血口喷人。说我们逼宫,你可有证据?”
汤和伸手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就是证据。”
李新摇摇头,叹息道:“信国公,我知道你这是被人给骗了啊。”
汤和反问道:“被骗?被谁骗?陈伴读吗?”
李新认真的道:“就是陈景恪,此人仗着太上皇、皇上的宠信肆意妄为。”
“侥幸出了点成绩,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对什么事情都想指手画脚。”
“今日还将矛头对准我们……他都不想想,若没有我们的支持,他所谓的变革怎么进行的下去。”
周德兴也立即将枪口对准了陈景恪,说道:“对,真正忘恩负义的,是他陈景恪才对。”
“信国公,你我同为勋贵利益一致,不能被他给骗了反对来对付我们。”
其他人也纷纷出声,对陈景恪进行谴责。
将他视为一切罪魁祸首,大有要行清君侧的架势。
哪知,就在这时李善长突然起身就往外走。
周德兴开口问道:“韩国公这是去哪?”
李善长头都不回的道:“和一群将死之人有什么好谈的,不想惹麻烦的就和我一起走吧。”
说完径直离去。
只留下脸色难看的周德兴、李新等人。
周德兴强行为自己挽尊道:“不用理他,韩国公与那陈景恪关系……”
哪知他刚开口,王弼就起身说道:“在下家中有事先走一步,诸位海涵。”
说完不等别人开口挽留,转身毫不犹豫的离去。
他的离开就像是发出了某种信号一般,十几个人跟着一起离开。
会场里顿时空出了一小片角落。
这下周德兴等人就不是脸色难看,而是心慌了。
汤和讥笑道:“哈哈……知道大家为什么走吗?”
“你们这些人是真的飘了,真以为自己多了了不起,大明没了你们什么都做不了是吧?”
“陈伴读的能力如何,天下谁人不知?”
“他的变革全靠你们的支持才得以施行?真是大言不惭。”
“你们说这话的时候,将太上皇置于何地了?”
“有太上皇支持,什么样的新政推行不下去?”
“阻拦新政?谁敢?是觉得太上皇的刀不够锋利了吗?”
“不是你们帮了陈伴读,是他帮了你们才对。”
“若没有他的变革,哪有今日的大明?”
“若没有他的提议,你们以为会有大分封?做梦吧。”
周德兴等人脸色更加不自然,不是羞愧,而是惧怕。
大家都以为,朱元璋成为太上皇之后,日子会好过一点。
可事实是,退位之后他不用操心国事,有更多精力去搞反腐。
杀人杀的更多了。
普通官吏且不去论,这些年被他处死的勋贵有二十多人,被褫夺爵位法办的有一百多位。
只不过都是些小勋贵,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可此情此景,由不得他们不害怕。
能杀小勋贵就能杀大勋贵,太上皇的杀心没人敢质疑。
更何况,那么多勋贵都直接表明态度,会和皇帝站在一起。
也就是说,他们依然是少数派。
到了这会儿,他们心中已经在懊悔,为何要这么高调?
为何要借机生事?
朝廷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可之前的种种迹象,已经在告诉世人会大分封。
只是要等太上皇回来宣布。
他们就是等不及,想要在迎接太上皇回京的仪式上做做文章。
当然,他们还有个小心思。
南洋土地有限,能封过去的勋贵是有限的。
谁都想第一批获封,那就只能找机会秀一下存在感。
于是他们就串联了许多勋贵,大家大张旗鼓的去迎接太上皇。
以此来凸显自己等人的存在。
他们成功了,太上皇确实记住了他们。
但……现在他们宁愿自己没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