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7节

  “然后再细分到每一年,每个地方大致需要完成多少亩。”

  “同时,掌握了土地情况和人口密集度,朝廷也能更合理的分配人口资源。”

  “将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有将国家数据化了,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第283章 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

  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陈景恪提出了国家发展计划的制定方法,但真正去实施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

  别的不说,第一步将全国数据化就做不到。

  面对这种情况,朱标苦笑道:“以前我一直以为,大明对地方的掌控足够细致了。”

  “今日才知道,竟是如此的粗糙,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朱元璋看完要求,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说道:

  “这些东西咱看一眼头就晕,只能靠你去做了。”

  顿了一下,他郑重的说道:“能者上庸者下,朝廷的官员该换的就换掉,不用考虑我的意见。”

  需要‘下’的又何止是官员,还包括他这个皇帝。

  朱标身躯一震,深吸口气说道:“是,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将这些做好的。”

  陈景恪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知道老朱退位已成定局。

  之前倒不是老朱不愿意退什么的,而是处在可退可不退之间。

  如果情况顺利,他就顺势退了。

  要是情况有变,需要他这个开国君主站出来,那也没必要强行退。

  比如,他原本计划是今年年末退位,但因为军事改革,不得不将此事推后了。

  而这一次,则是必须要退了,再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挠。

  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数据化。

  将全国数据化,需要对国家做最细致深入的了解。

  必须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才能展开,监国的身份都不行。

  还有个原因,数据化彻底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

  别的什么帝国计划,什么商业计划,虽然不懂却也能根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做。

  数据化全国,他连方案都看不懂,更别提去做了。

  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备受打击。

  现在除了有点唏嘘,更多的还是轻松。

  “咱早就知道自己落伍了,之前还能借口扶一把标儿,赖在这个位置上。”

  “那个什么数据化,咱看都看不懂,哪还有脸赖在这个位置上呦,退了退了。”

  老朱靠在躺椅上,嘴里满是唏嘘,脸上却全是欣慰。

  马皇后知道了事情的详情,也果然不再劝:

  “也好,退就退吧。你都给我说多少次了,我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老朱自己都乐了:“也是,咱都说多少次要退了,再不退实在说不过去了。”

  “有标儿和雄英在,咱退的也放心。”

  “哎呀,有子有孙如此,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话刚说完,就见徐妙锦一脸不耐烦的走了进来。

  朱雄英跟在后面,一脸讨好的道:

  “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妙锦你就别生气了。”

  马皇后无语的道:“这没脸没皮的样子,和你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在自家媳妇面前,要什么脸皮。”

  -----------------

  陈景恪再次过上了繁忙的生活,每天吃住在皇宫,没日没夜的工作。

  偶尔回家一趟,还要带着厚厚一摞资料。

  精神恍惚间,他几以为自己又穿越回了前世。

  没办法,虽然数据不全,但工作计划还是要做的。

  细致的计划做不了,那就做一个粗略的框架出来,以后慢慢再填充内容。

  而且这第一份政府工作计划,也是为以后树立一个模板,显得尤为的重要。

  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做计划,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陈景恪觉得自己的头发都要保不住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的人抓不住重点。

  或者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去做计划,缺乏前瞻性。

  他只能一点点把这些东西给加上。

  比如,钢铁产量,压根就没人重视。

  工作计划里,就没有提高钢铁产量这一项。

  当陈景恪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朱标的团队成员都很惊奇。

  铁确实很重要,但大明的铁已经够用了。

  列入朝廷工作计划,小题大做了啊。

  其实倒也不能怪他们,对于古典社会来说,开矿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明初有一个县的县令发现自己辖区有铁矿,以为政绩来了,连忙组织人开采。

  然后将产出的铁当做成绩献给朱元璋。

  然后他就迎来了老朱的铁拳打击,官被罢免,铁矿也被关闭了。

  是他们目光短浅吗?

  不是。

  原因很简单,生产力低下,开矿成本太高,利润太少。

  且有能力开矿的都是高门大户,财富都落入了他们手里。

  矿工也属于高危行业,会导致大量百姓死亡。

  说的再直白点,开矿上不利于国家稳定,下损百姓。

  肥的是中间的高门大户。

  所以,他们不赞同开矿是完全符合时代背景的。

  但,时代变了。

  或者说,时代即将迎来大变革。

  钢铁产量变得尤为重要。

  “别的我不能和你们多说,只能告诉你们,未来百年内,钢铁产量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硬指标。”

  朱标的团队不说话了,默默的将钢铁产量列入了工作计划,而且是百年计划。

  陈伴读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明白,不是他有错,而是我们的目光太短浅。

  这句话对朱标的团队同样适用。

  从宝钞变革大家就开始合作了,陈景恪用事实告诉他们,什么才叫目光长远。

  对朱标的团队,陈景恪可以采用强硬态度推行,对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则需要解释一下的。

  更何况这件事情并不难理解,只是涉及到一些机密,不方便提前透露。

  “咱们先说火器,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都需要大量的钢铁,而且还必须是上好的钢铁。”

  “火铳的威力你们也见到了,其实现在完全可以大批量列装军队,取代冷兵器。”

  “我们没有这么做的原因,其一是新式火铳还在研发中。”

  “现在大批量列装这种落后火铳,过上两年就要更换,太浪费了。”

  “其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钢铁产量不够。”

  “一杆火铳,最少需要五斤铁,多则十斤左右。”

  “火炮需要的钢铁就更多了,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

  “大明的钢铁产量,刨除民用的数量,还能余出多少来打造火枪火炮?”

  “现在制约大明进入火器时代的,不是火器太落后,而是钢铁产量不足。”

  军事的重要性大家自然知道。

  火铳火炮的威力,他们更是再清楚不过。

  虽然大明没有大规模列装火器,却也组建了一支军队,名为神机营。

  拥有五千六百人。

  神机营的战斗力那是相当恐怖,如果地形合适,对冷兵器就是碾压。

  也就是野战,骑兵能靠着强大的机动力,发起决死冲锋,才有取胜的机会。

  但伤亡也会非常惨重。

  这还是用的燧发火铳,如果陈景恪设想中的定装金属弹和机关铳造出来,冷兵器将会被全方位吊打。

  骑兵也没用。

  可以说,火器取代冷兵器已经成了必然。

  而火器对钢铁的需求量会非常庞大,扩大钢铁产量已经成了必然。

  陈景恪继续说道:“火铳火炮对钢铁的需求其实并不算大,真正的大头是基建,是船,是车。”

  朱元璋不解的道:“基建?船?车?”

  “什么是基建?造船造车用的更多的是木头,虽然需要铁钉,可那才需要几斤铁啊。”

首节上一节37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