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提高福利待遇,再加上军功爵制,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用命去搏一个前程。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眼前一亮,蓝玉说道:“此法甚妙啊,如此就不用担心无人当兵的情况了。”
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
“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强制征召过来的,很可能会心存怨念。”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如果募兵人数不够,再从预备役里强征一部分。”
“而且强征的兵可以单独建军,去做一些守城之类任务。”
“如此,就可以始终保证,大明有足够的军队,又不影响战斗力。”
朱元璋忍住赞道:“好,好一个征募结合,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
(这里应该用字的,表示亲近之意,但冯胜的字没有查到。)
(他有个别名叫冯宗异,所以我就用了这个别名,大家不用较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征募结合的方法,确实非常合适。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也赞道:“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
“兵源不足的时候,就征募结合,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
“等将来大明人口多了,兵源充足了,就顺势转为募兵制。”
“朝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征兵方式。”
“这就免去了调整军制所带来的麻烦……此可为百年国策矣。”
冯胜见他也支持,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心中的担忧尽去。
众人也纷纷出言,基本都是支持这个建议的。
众人计长,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陈景恪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想到,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位置坐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想法。
以前只是出于某些顾虑不敢说罢了。
今天有人挑大梁,他们才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具体如何实施,天德、宗异、惟学你们带领五军都督府的人,尽快拿出详细章程来。”
几人连忙领命。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轮换制都不用陈景恪开口,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成熟的方案。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然后就没有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他想要的是正儿八经的退役制度,能促使军队不停换血的制度。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所以他语气有些强硬的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制度,达到什么标准可以离开军队,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老弱病残退役。”
第275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