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83节

  现实没有那么甜蜜,更多的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河北人,某种程度上说是被裹挟的,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前期被动参与,后期主动适应的。

  没看错,真要以“反对唐庭的就是坏人”这个标准看,河北百姓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变坏的,而且全民坏人。

  对他们而言,其战争过程本身,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妻离子散,都是生死一线,都是一路哭。

  无论是站在安禄山这边,还是唐庭这边。

  真正不同的,仅仅是战争的结果而已。

  如果可以选,河北人恨不得安禄山、颜真卿这帮人全都互殴被打烂,最好是死得一个不剩,然后河北就是他们说了算。

  以百年后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安禄山是唐庭派来河北“镇场子”的。颜真卿等人,也是朝廷派来河北“镇场子”的。

  在河北人看来,这算不算是唐庭养的狗儿互咬?

  他们打生打死,一顿操作猛如虎后,看看谁成了河北的赢家?

  是田承嗣这样家族扎根河北的本地将门!

  史书的只言片语可能骗人,但历史脉络不会。

  那么言归正传,河北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这需要将其分层,一一细化来看。

  边军、河北豪强、底层佃户与自耕农,根据自身底色不同,他们的选择也不同。

  首先是最底层的佃户,甚至是自耕农。他们对上面是谁执政一点都不关心,反正好处落不到他手中。

  但比较而言,安禄山大帅招兵的时候,允许他们去关中耍耍,对这些人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打不过就加入,为朝廷卖命,最后哪怕赢了,生活也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为什么不赌一把呢?

  万一赌赢了,是不是就可以改变命运了呢?

  这是人性的选择。

  其次是本地的豪强,世家大户,他们是什么态度呢?

  由于朝廷断了他们的仕途(这个懂的都懂,范阳卢氏的人从721年开始就不参加科举了),他们仕途无望,只能跟着安大帅混。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

  唐庭对于河北豪强,是采取了打压政策,不允许河北商人在长安等地经商,还以各种原因压低河北粮价。对本地抽重税,很多都是抽到豪强身上了。

  他们造反的态度,比底层要积极一些。

  当然了,也有人不看好安禄山,而投到唐庭这边背刺而升官发财的。

  一句话:站唐庭,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官职;站安大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统战价值。

  路线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唐庭看看河北豪强的本事。

  至于河北边军,他们严格来说并非河北势力,反倒是内部有很多不同意见,他们造反并没有河北人那么积极。

  比如说平卢镇就有人不肯就范,更别提河东这边,响应安禄山的人更少。

  那么安史之乱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简单点说,就是河北本地势力逐步夺权,顶着大唐或河朔三镇的皮,完成内部基层组织演进的过程。

  这一点以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及。

  安史之乱有不少大战,潼关之战,香积寺,邺城,太原,睢阳,这些地方都发生过大会战,双方死伤惨重。

  唐庭那边我且不说,安史叛军,死的人不在少数吧?

  这个不需要去算,死了二十万人是很正常的。

  战争两年后,刚刚起兵的那部分人,我说他们起码死了个七八成,这点没什么疑问吧?

  可是一直到八年之后,安史之乱表面上结束,河朔三镇自立以后,那些藩镇节度使手中,居然还有十几万可战之兵。

  这些人从哪里来的?跟着安禄山混的么?

  不不不,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甚至是河北汉人!

  他们都是后期慢慢补充到安史叛军里面的士兵,其中,很多都是出自河北团结兵。

  也就是说,虽然名字都还是“叛军”,皮还是一样的;但军队里面的主体已经不一样了,自然,他们的政治追求也不同了。

  团结兵,这个概念一言难尽。它不是团练性质,更是与本地豪强格格不入,不听他们摆布。

  真要说的话,有点像是四川袍哥或者旧上海的帮会一类的组织。

  团结兵制度的发展,对于中晚唐一直到北宋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它是唐代封建社会上层权力逐渐梯次瓦解的产物。

  赵匡胤为什么要玩“义社十兄弟”?

  因为他们的老爹也是这么玩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玩的,有深远的历史传承。

  团,抱团取暖;

  结,结社。

  所谓团结兵,无论刚开始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何种寓意,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士卒与军官阶层互相通婚,家庭互相照顾,战场上互为臂膀的组织。

  随着安史之乱破坏了原本的社会结构,导致人口大迁徙。所以很多迁徙到新地方的人,肯定会被原本的住户所排斥,产生所谓的“主客矛盾”。

  为了生存,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客居于此迁徙过来的人,都必须彼此抱团。这种抱团,打破了宗族的观念,以“义”字当先。

  生活上结社,邻里互帮;

  一家有事,十户相帮。

  军队组织,则是牙兵阶层脱颖而出。

  牙兵之间,战场上互相照应。

  平日里有事一起上,一人闹事,一军哗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家庭都已经互相通婚联姻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之间的联系,比军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强大太多了。

  你看,那些“狗史官”们不愿意写的东西,其实历史脉络分明得很,跟后面发生的事情每一件都能对得上。

  安史之乱率先在河北孕育出“结社军队”,然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加剧,结社与牙兵开始如同传染病一样,在大唐遍地开花。

  谁站唐庭,谁站安大帅,战争结果如何,反倒成为次要的了。

  无论是漠北还是江南,无论是河西还是河东,无论那些节度使是什么立场。

  那些基层的牙兵,那些骄兵悍将,他们仿佛超越了地理的限制,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银枪孝节的丘八,与黑云长剑的丘八,虽然服役的地方相距甚远,但他们桀骜不驯的做派,就好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一样。

  这便是历史的必然性,很残酷,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而这些东西,其实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已经相当普遍,萌芽欲出土了。

  河北、河西,有关结社(很多与宗教有关)的文物陆续出土,便足以证明它不是猛然间出现的。

  但是安史之乱催化了这一过程。

  我会在下半部里面,相当多前人没写过的东西,剧情不会走得那么快,也不会走得那么直,你们慢慢看就是了。

第461章 进击的基哥

  “哈哈哈哈哈哈!方节帅,有你在河东,太原城就稳如泰山了。”

  太原城下,颜真卿看着风尘仆仆从阳曲赶来的方重勇,连忙走上前来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

  内心的激动无以复加。

  那表情绝不像是装出来的,事实上,方重勇没有听从基哥的圣旨,依旧带兵来太原,足以见得他顾全大局,是个可以依赖的中流砥柱!

  “从辛将军那边听说圣旨的事情了,圣人不明白前线的情况,所下达的命令,也并非合适。

  总之一切都是误会,本节帅会上书朝廷,妥善处理此事。

  某身后这两万精兵,也会与太原共存亡共进退,请颜相公勿虑。”

  方重勇微笑说道,非常坦然而自信。

  “好!好!大唐有方节帅这般的一心为国之人,平叛指日可待!”

  颜真卿双手抱拳,恭恭敬敬的对方重勇行了一礼。

  对方绝对当得起他这一礼!

  之前的时候,颜真卿脑子里一直有个印象:

  这是方有德之子。

  方有德用兵如神,对天子,对国家忠心耿耿。

  可谓是能人所不能!

  无论方重勇做成什么大事,颜真卿脑子里都是那句:这不愧是方有德之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直到今日,他才感觉方重勇是真的厉害啊!

  这是真正的顶梁柱,关键时刻拎得清是非,靠得住。

  倘若方重勇执意要回蒲州,颜真卿是无论如何也拦不住的。

  毕竟,圣旨就是这么说的。回去是执行圣旨,留在太原反而是抗命!

  多少人敢在打仗的时候,顶住皇帝的压力抗命?

  这样的人,终究是不多见的。

  而且这样的人,下场多半都不会太好。

  颜真卿一边担忧方重勇未来的命运,一边又欣慰河东的局面终于可以稳定下来了。

  正在这时,远处有一人骑着快马疾驰而来,他身后还跟着一队骑兵,有数十人之多。

  远远看去,气势有点嚣张!

  此人身着红色宫服,看上去像是个宦官,四五十岁的模样,是个陌生的面孔。

  整体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柔的错觉。

  反正方重勇不认识。

  “敢问方国忠何在?”

  那人翻身下马,看到颜真卿身上的紫色官袍,对其一脸傲慢的询问道。

  这话语气太冲,颜真卿也是有脾气的人。他压住内心的怒意,一脸平静反问道:“某是颜真卿,你为何人?”

  “内待召林招隐,得圣人之命,为新任的朔方河东两道观军容使!

  负责肃正诸军军纪。

首节上一节583/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