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庄不动声色的说道。
方重勇微微点头,不置可否。
基哥的命令有点离谱,河西这边觉得完全没法执行。但是他们显然不能忤逆长安那边的要求,所以也只能阳奉阴违的拖延。地方上的情况,很复杂,基哥是不知道的。
但是地方官员,需要保证的是地方上的安定以及边疆不出乱子。至于基哥的具体命令,如果不方便执行,那就拖一拖,绝不能机械呆板的执行某项政令,而导致边镇局面崩盘。
到时候倒霉的还是地方官。
然而长期这么玩,似乎也不是办法,总要有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去主持大局。
顺便背锅!
方重勇有点理解为什么那些绿袍官员看着自己像见了爹一样了。
“郭子仪要训练六千团结兵,这才是重中之重,其他的政务都要往后放一放。”
方重勇沉声说道。
听到这话,严庄苦笑道:“使君算是说对了,这团结兵的训练便是麻烦之一。”
麻烦?
方重勇跟郭子仪聊过,对方并不认为训练团结兵是什么难办的事情。团结兵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的白丁,实际上很多人都是退伍老兵,基础战力是有保证的。
“团结兵的训练不难,可是,那也得有兵才行啊!”
严庄无奈叹息,他作为张掖县县尉,就是干类似杂活的。
“张掖城……没有团结兵?”
方重勇骇然问道。
招兵和练兵是两回事,甚至是不同机构的事情,他之前只是听闻郭子仪要来甘州训练团结兵,重建张掖守捉。没人告诉他张掖城并无等待训练的团结兵啊!
“别说是团结兵了,就连兵都没有。”
严庄说出了方重勇最不愿意听到的答案。
艹!这踏马玩笑开大了啊!
方重勇现在连赶回长安捅死基哥的心都有了!
大幕拉开
121.第116章 团结是有的,就是兵没有
121.
需要自己招募团结兵,只是方重勇刚刚担任刺史后,所遭遇的其中一件糟心事,它还不是其中最恶劣的一环。
“秋防令”,当初被裴耀卿称为“入秋防边”,虽然没有具体指出是防的哪一个,但基本上除了吐蕃外,周边势力还没有谁值得大唐专门出一道特别律令去针对。
只是律令的制定很简单,然而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秋防令也不是方重勇前世中晚唐历史上的“防秋制度”。防秋兵的来源更固定,法令更明确,内容更少也更有实际操作性。
而秋防令却不仅仅是一道军事条例,它还涵盖了经济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收税,比如说伤兵抚恤。
此时此刻,方重勇坐在甘州府衙大堂的桌案前,看着凉州那边送来的政令,已经无语凝噎到想骂娘!
第一条政令是:已经番上的本地屯田兵,不允许轮换,以保证对阵吐蕃军的兵力充足!甘州府要负责安抚那些不能按时回家的军户,不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这一条还算是常规内容。
毕竟,屯田兵不能按时回家,就会影响屯田的收成,以及所在家庭的收成,这种事情的后果都是明摆着的。
这个锅是官府的,所以官府要来背,在税收方面,肯定要给予一定优惠和补贴。
可是一提到优惠补贴什么的,就必然跟官府的府库直接挂钩,因为无论财帛也好,粮食也好,都不会凭空变出来。屯田军户多一点,官府就会少一点。
这个矛盾要如何调和,很考验地方官员的智慧。
如果说这一条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下一条就有点过分了。
第二条政令是:甘州富庶,且位于大后方。所以要专门准备财帛与米粮,以及闲置土地和农具,解决伤兵复原问题,并安排他们的生计。想搬家来甘州的要将其妥善安置,不想搬家的要给予财帛米粮的补贴,送他们回原籍。
这个原籍,绝大部分都是河西走廊五州,然而也不排除有刘展这样从京畿甚至关东那边不远千里来服役的。这样的伤员回原籍可麻烦了,不但要给不少财帛,而且还要派人护送到籍贯所在州县,让那边的人交接才算完。
这也是河西诸州讨厌府兵番上的原因之一:太踏马麻烦了!打仗不上心不说,伤残了还得有人一路伺候着回家!
这些措施是应有之意,也是唐军士气与勇气的保证之一。解决了官兵们的后顾之忧,才能指望他们奋勇杀敌。这是无可指摘的。
只是为什么要将伤员摊派到甘州这边来安置,且这些钱粮从哪里调拨,政令并未给出解释。
想来,肯定只能从甘州府库先调用,后面再来算账。方重勇觉得,因为甘州地理条件优越,且人口不多,所以朝廷也有就近安置的原则,顺便移民。
而凉州的经济虽然在河西走廊首屈一指,也是人口最多最富庶的重镇,但它也要负责供给与转运更西面的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将士。
光北庭都护府,一年军队所需的布匹就多达二十万匹以上。
如此沉重的负担,长安那边的中央财政又总是无法及时供给,总是拖欠,所以凉州这边也是无力承担更多军需所用的钱粮财帛。再加上那边人多,也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安置各类人员。
从这点来看,其实也很好理解的边镇的难处,这也是为什么凉州也在抵制这道秋防令的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以解决。
第三条政令才是让甘州府衙配合张掖守捉,补齐那六千团结兵。
至于兵员从哪里来,政令没说。
但它却“暗示”,可以找凉州那边借调兵员,至于能“借”到多少,那就看甘州刺史的本事了。
方重勇揣摩了一下,不管是河西节度使萧炅,还是赤水军使王忠嗣,只怕都很难匀出一部分兵员来。
团结兵的含义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半军事化兵员,需要征招的时候就编入“战时编制”,不需要征招的时候,他们就是屯田上的“屯丁”,负责务农打杂。
但是团结兵的来源,却又很复杂。
唐代军队正规军编制里,有“普通状态”与“临阵状态”的区别。
普通状态,即:“队”“火”,对应的有“队长”“火长”。在其上还有编制“营”,对应的统兵之人是“营主”。
团结兵,是没有这样的编制。他们平日里都在务农,只有临时组织训练的时候,才由“州团练使”集中起来训练!
但临阵状态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临阵的时候,军队被分为:大将、左右厢兵马使、兵马使、都虞侯等职务,以及对应的军队序列。
这种序列跟平日里的编制,完全不一样,甚至两支番号不同的军队,也可能被整编到一起。具体哪一支部队和哪一支部队搭档,跟平日里的行军编制无关,只看阵前指挥官怎么安排!
而团结兵,则是会根据需要,被分配到这些战斗序列当中,与正规边军没什么两样。
所以朝廷的这道秋防令,是要这些团结兵集中起来临阵么?是为了加强甘州本地的防御么?
不不不,政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它只是让郭子仪负责训练这六千人。而这六千人,应该是本地刺史负责调配与招募,交给郭子仪训练。
至于打仗,这些团结兵归谁指挥,这个问题很深奥,政令上没有说,但显然训练团结兵的人并无指挥团结兵的权力!
甘州本地也是理论上没有使用这些兵马的权力,可招募和维持团结兵也是需要费用的。这笔钱,甘州府衙还是得自己出,而且这笔钱算下来还不少!
方重勇将这些训练好的团结兵理解为一个高素质的“兵员池”,是专门为前线河西节度使麾下的军队“补兵”而设立的。
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政令,方重勇只看到了:粮食,财帛,人力这三个词,其他的全是用来修饰的废话。
这局面可够严峻的,不仅要凑齐数量不详,但想来就很惊人的钱粮与人员,而且居然还没有团结兵的调度使用权!
全踏马是给人做嫁衣的活计!
至于郭子仪提出的设想,方重勇觉得对方用手里那五百人,使用得好的话,看看能不能打出战损比一比一百的所谓“奇迹之战”,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起码比念想这六千团结兵要靠谱多了。
“河西节度府的要求太过于严苛,甘州本地官员都知道无法完成,所以一个个都装聋作哑。
只是不知道使君要怎么处理呢?”
严庄小心翼翼的问道。
方重勇现在变成了他的上司,而且还是他的后台,因此严庄已经不做他想,决定全力支持对方的工作。
可是,困难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能凭空变出这些物资。人员也是有限的,他们都是负责生产财货粮食的壮劳力。如果用来当团结兵,必然会影响甘州的地方经济。
更何况团结兵也不是那么好招募的!
“当然是要想办法,只是,你有何良策呢?”
方重勇沉声问道,说了句废话。
“属下以为,昭武九姓,在本地势力强大。甘州城外,都是他们的城旁。如果要借兵,非这些粟特人不可。
但问题也不在于有没有人,而在于府衙有没有钱去办这些事。
只要有财帛在手,还怕没有人么?”
严庄嘿嘿笑道。
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参与唐军已经是老传统了,甚至连赤水军,当初都是他们投靠大唐献上的资本之一。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利益,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很愿意派人从军,更别说这个团结兵,还不是马上就要上战场。
只是以粟特人经商的传统,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来满足他们的胃口,那么对方很有可能为了给府衙面子,出几百个城旁居住的壮丁来参与团结兵训练。
更多的就没有了!
“城旁”制度,便是大唐为了安置边镇归化的异族,在州府与县城旁边将其安置,允许他们放牧或者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强制性的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城旁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胡汉融合以及大唐在边镇的实力,发展到开元时期,城旁的异族多半都已经编户齐民,只是税收与服役方式与汉民不同。
方重勇前世天宝年间西域的很多将领,皆是出自城旁部落,如哥舒翰、高仙芝、白孝德等。
甘州府缺兵员了找城旁居住的昭武九姓聚落要兵员,倒也是一项常规操作而已。
可是方重勇却明白,每年城旁向边军输入的兵员,都是有限额的,而且还要定期番上轮换。如今,这些兵员名额早就消耗光了,也就是说,以过往“白嫖”的手段,向城旁聚落要人,已经不好使了。
大唐的边镇政策并不是如吐蕃一般奴役归化的异族,所以不管如何,做事得讲规矩。破坏了本地的规矩,那也必然导致城旁的异族离心离德。
严庄的办法,则是让甘州府衙出钱,额外从城旁招募人员当团结兵。只要有钱,兵员质量是有保证的。
“甘州的钱,其实也不多了对吧?”
方重勇一脸无奈问道。他虽然还来不及看账本,但想来也知道现在甘州州府的财政很困难。
严庄微微点头道:“确实如此。虽然属下没有见过账本,但是从这两年来甘州府衙的开销看,府库里很可能都可以跑老鼠了!”
这两年从大唐开始连续对吐蕃人用兵,到如今吐蕃大军压境,河西各州都是铆足劲在供应后勤,甘州要是能有钱才是咄咄怪事!
士卒们打仗是需要有额外“出征费”,更平时屯扎并不相同。战后还需要赏赐与抚恤以保证士气。
河西本地屯田数目惊人,粮食自给自足问题不大。就算是训练团结兵,所需粮秣肯定也够用。麻烦只在于本地人口少,全部招募起来打仗了,种田的人就不太够。明年要如何过日子就不好说了,大幅度减产已成定局。
更有河西本地布匹产量低得吓人,与粮食产量完全不匹配,几乎完全依赖长安那边的供给。如何找中枢索要财帛,也是甘州刺史要考虑的问题。
方重勇痛苦的揉了揉太阳穴,吐蕃人可能奇袭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又摊上这么一大堆破事。
“那府衙要如何搞钱,你有没有办法?”
方重勇叹息问道。
“使君可以试着加税,对来往于甘州的胡商收经营税。”
严庄有些不确定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