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315节

  “朕让人给朕找了把强弓,但至今都拉不开。”

  “今日一见,颇为艳羡啊。”

  “陛下年岁尚轻,身体还未长熟。”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笑着鼓励道。

  “待年富力壮,必可拉开强弓。”

  “承毕师吉言。”

  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朱由校是一清二楚。

  这具身体,偏瘦,缺乏锻炼。

  想要能开强弓,还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

  “二号生员,广宁卫吴襄!”

  就在朱由校和毕自严聊天之时,下一个生员上前,开始考核射术。

  对于吴三桂的爹,朱由校并没有多做关注。

  吴三桂的出现,是大明京营势弱,边方藩镇化的一个代表人。

  他是被人推动着走上的那个位置。

  压制对方毫无意义。

  “汉高祖刘邦的诗,做的是磅礴豪迈。”

  看了眼正在射箭的吴襄,朱由校突然对身后的一众重臣道。

  “诸位爱卿觉得,哪一句最符合现在这个时候啊。”

  “这。。。”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纷纷对视一眼,思索起了刘邦的诗词。

  “臣以为,是《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

  第一个回答的,是吏部尚书周应秋。

  皇帝的这题,直接就是送分。

  刘邦一生做诗多少没人知道,但到如今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两首。

  而符合现在武略院大考这个场面的,也就只有求才的这句话了。

  “是么?”

  “玉京星阙杳然迹,无人唱彻大风歌。”

  听到周应秋的话,朱由校摆了摆手,不再说话。

  当皇帝不再说话之后,射术接着进行。

  而射术考完后,就是三长书面考试了。

  皇帝让人在军中考算术,除了参与过军事之人外,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其中的意义。

  军事,除了对拼士卒是否勇武外,就是拼经济了。

  而军队中经济的基础,是数学,是算账。

  军中的物资统筹、伤员壮丁、人员配给、修堡耗费,这些都需要将领去关注。

  只能领着大头兵在战场上往前冲的将军,不是一个好将军。

  而第三项的军法,则是考校生员们对军法的熟悉程度。

  在钱粮供应充足的前提下,军队的军纪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第四项的策略,则是对兵法的熟知程度,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当时间来到傍晚,太阳已经开始落山,武略院的大考算是落下帷幕。

  “臣等恭送陛下。”

  中军都督府的门口,陈寅带着一衙门的人送走了皇帝和六部尚书。

  试卷已经被兵部带走,由兵部尚书和虎贲卫中郎将赵率教联合批阅。

  三日后,当武略院众军生的成绩被批阅出来后。

  卢象升,毫不意外的拔得头筹,武略院大考第一名。

  “这个卢象升,是个大才啊。”

  手中拿着卢象升关于练兵的策问,英国公张维贤忍不住向身侧的定国公徐希道。

  “我打算上书陛下,让我家的那小子拜此人为师,你觉得如何?”

  “他才二十来岁,尚未立下功名,行此拜师之举,过于早了吧。”

  听到了张维贤的话,徐希有些意外的看向他。

  张维贤说的小子,是下下代英国公继承人,张世泽,皇帝身边的小跟班儿。

  这就是要在卢象升身上下注了。

  “大明武勋衰落了这么多年,现在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要整顿京营的皇帝,我心里高兴啊。”

  闻言,张维贤笑眯眯的到。

  大明武勋在朝堂上失去话语权,偃武兴文是一个因素,京营糜烂,失去战斗力也是一个因素。

  枪杆子不硬,说话没气劲儿啊。

  “陛下整顿京营,设立了亲军四卫,现在豹韬卫去了辽东,虎骧卫去了凤阳。接下来龙骧卫还要北上蓟镇,而武略院大考前五十名,是要入龙骧卫为将官的。”

  “现在京营人数相比于太祖成祖年间,还是太少。往日里,我就听说陛下对这个卢象升很是关注,我估计将来这卢象升也是要带一卫京营的。”

  “这样的话,的确可以让他去拜个师。”

  闻言,徐希点了点头。

  他现在倒是不急着下注,他儿子徐允祯是虎骧卫的武德使,而且他侄女还是皇后。

  他什么都不做,就算是握不住权势,家势恩荣也不会衰减。

  就当张维贤和徐希两人谈话的时候。

  武略院的第一期考试合格的两百名生员,已经收拾好了行礼,前往亲军四卫任职。

  前五十名,跟着他们的副校长,陈策将军和王在晋一起去了蓟镇。

  而往后的一百五十人,则是到其他三卫任职。

  运气好的,留在京城虎贲卫。

  倒楣的,前往辽东,到孙传庭麾下报道。亦或者去凤阳到祖大寿麾下任职。

  站在安定门五凤楼上,看着出城的龙骧卫士卒,朱由校满心的豪迈。

  这都是他的兵,放到边关去历练上一段时间后,就是天下强兵!

  特别是这些人里还有将农民练到能正面硬撼螨清八旗的卢象升在,让他更是有信心。

  明末能练出强兵的,一个孙传庭,一个卢象升。

  一个带着秦军,打的李自成仅剩十八骑逃亡。

  一个带着天雄军,在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壮烈战殁沙场。

  有这两人在,他何愁天下不宁。(本章完)

第317章

  自万历四十八年,或者说泰昌元年,朱由校登基之后。

  大明的这个小皇帝的作为,让官场上很多的人,都觉得如鲠在喉,寝食难安。

  大明的皇帝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乾清宫,在皇极殿上,做个会盖章的神像。

  朱由校这种一眼看去,就有明君之像的皇帝,不是所有人都期盼的。

  看着皇帝掌握军队的手,已经伸向了九边,很多人都在想着,这皇帝,什么时候落水啊。

  但是很遗憾,从皇帝搬家到南海子接手了徐光启练出的那支新兵,与士卒同食后,落水的隐患就不存在了。

  落下一子,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问道。

  “顺天府新政,推行的如何了?”

  这个是现在他最关心的问题。

  武略院也好,新兵也好,都是在给新政铺路。

  新政是给民间百姓释压,而军队则是在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

  闻言,毕自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臣听说,锦衣卫在京城抓的那些地痞流氓在西山厂干的不错。”

  “是挺不错的,西山厂上奏,说那些个懒汉为了月钱干的都挺勤快的。”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先是一楞,而后道。

  “怎么,毕师想让朕将那些人都给放了?”

  “臣不想。”

  闻言,毕自严摇了摇头。

  “这些人可千万不能就这么给放了,要放也要等到有了积蓄后才能放。”

  说着,毕自严落下一子,接着道。

  “目前,顺天府内,设立了乡下三官之后,大部分政令推行的都很顺畅,以夏粮的征收来看,新政执行的还是极好的。”

  见到皇帝与毕自严论政,刘时敏小心的上前,给两人送上了茶水,而后立在皇帝的身后,用心的听了起来。

  他作为宫里四大头目之一,要实时的了解皇帝的想法。

  就算如今皇帝通过亲政虢夺了司礼监的权柄,但司礼监对于朝政还是无可厚非的能插上一手。

  并且他虽然是内书堂出身,文彩很好,但实务却缺乏经验,和毕自严差的远了,很容易让人忽悠。

  “臣监督顺天府新政,发现一些个村子里总有些没田可种的闲散懒汉,就想着是不是能给这些人找个活儿做。”

  “行啊。”

  闻言,朱由校果断的点了点头。

  闲散懒汉为祸乡里,很容易就跟在一些个士绅豪右的屁股上为虎作伥了。

  打掉这些人,能让官府的权力得到更好的延伸。

  “对于新政,有些富户的抵触情绪很大,有很多人现在已经招不到足够的佣户为他们耕田,田地荒废蛮多的。”

  说着,毕自严叹息了一声,接着到。

首节上一节315/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