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45节

  “朝廷要新设乡官,增配县官,正好以此制配合考成法实行,责任到人,择优选官。”

  “嗯。”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赞同的点了点头。

  当年张居正的考成法,就是配合这个施行的。

  低下头,玩弄着手中的纸张,朱由校突然有了一个新的主意。

  整整一盏茶的时间,袁世振都端坐在布墩上,看着皇帝在上面不知道在搞什么。

  拿起小刀和笔,在这张勘合纸上一阵勾勾画画,裁裁剪剪,一个后世的户口本雏形就出现在了他的手中。

  姓名、性别、户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

  除此之外,在每页的最下面,还有八个小方格,上面写着丁口税。

  从身侧拿起一个只有小拇指大小的印章,拓上印泥,将裁剪出的小勘合纸贴在另外一张纸上,用印章骑缝而印。

  拿走小纸后,看着桌上的宣纸,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转头对小太监道。

  “去找王末,让他派人去江西,请一些专门造勘合纸的造纸人来京,开办厂房,专造这种纸。”

  “奴婢领旨。”

  闻言,那小太监虽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但还是领命而去。

  “爱卿且上前来。”

  对袁世振挥了挥手,示意他到龙书案前来,朱由校将自己用了一盏茶时间弄出来的东西展示给他看。

  “你觉得这样做户帖,如何?”

  “第一页,为户主,一般为当家男性。”

  “第二页,为妻子。”

  “往后,则是子嗣。”

  “那若是纳妾?”

  听到皇帝的解释,袁世振捋了捋自己的胡子问道。

  “大明律关于纳妾怎么规定的来着?”

  “这个。”

  闻言,袁世振眼神闪烁了一下。

  “四十岁无子,方可纳妾。”

  “袁爱卿有几房侧室,几房小妾啊?”

  看出了袁世振的犹豫,朱由校往后靠了靠,笑着问道。

  “回陛下,臣。”

  虽然被皇帝的这个问题问的有些不好意思,但袁世振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臣妻尚在,另有侧室一,小妾二。”

  这个没法撒谎,锦衣卫一查就能清楚。

  “哼。”

  闻言,朱由校冷哼了一声。

  华夏这块土地上,除了螨清皇帝弄出个多皇后制度外,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制,或者更近一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后宫怎么能有两个皇后呢?

  关于纳妾的规定,是朱元璋定下的,在太祖、成祖,甚至于正统年间,都执行的很好。

  但从弘治那位中国好男人上台之后,官员、富商纳妾这个事情,就给放了开来。

  “回去之后,交一百两银子罚款到户部。”

  “臣谢陛下不罪之恩。”

  听到皇帝的话,袁世振松了口气,连忙拱手道。

  “这条写入新法之中。”

  挥了挥手,朱由校看着袁世振道。

  “清理人口之时,这条要注意,凡是非四十岁无子而纳妾者,纳一人,罚银五十两。每多一人,多加五十两。”

  “清理过后依旧敢纳妾者,与偷税漏税同罪。”

  “臣遵旨。”

  闻言,袁世振连忙躬了躬身答应道,不过随即,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那若是其家无银可罚呢?”

  “无银可罚?”

  闻言,朱由校冷笑一声。

  “送西山挖煤去,朕专门让西山新编了一营,名唤劳改营,就是专门对这些个犯法官吏进行劳动改造的地方。

  “那边按劳给薪,什么时候攒够了,什么时候再放出来。”

  “臣明白了。”

  缩着脖子,袁世振忙不迭的点了点头。

  好家伙,对官员,或者说读书人进行劳动改造。

  皇帝这是咋想的,这也忒不斯文了。

  “跑题了,方才你说要重造黄册、鱼鳞册。”

  伸手揉了揉自己的肩膀,朱由校将话题又给拉了回来。

  “每页下方,都留有八个位置,丁口税完税之后,乡官要在此与丁口册骑缝盖印,以为凭据,八年一换,使用新本,旧本上交朝廷。”

  “陛下睿见。”

  听着皇帝对于户口制度的新构想,袁世振拱手赞道。

  “如此一来,对于有无偷税漏税,就可一目了然。”

  “臣以为,田亩之策,也可照此实行。”

  “说说。”

  见到袁世振有了想法,朱由校示意他接着说。

  “民间地契同样留下盖印之所,与地方鱼鳞册相辅相成,凡八年一换,就可以防止刁民偷税漏税。”

  说着,袁世振心里还补了一句。

  民间还能再收笔工本费。

  “嗯。”

  听到袁世振的照本宣科,朱由校也只是点了点头,心里补了一句。

  大明有着悠久的民告官历史,等到锦衣卫发展到各省了,要是下面有孙子敢多收税,这就是民告官的证据。

  这个就相当于税单了,是以后税务改革的要点,凡是收税,必须要印。

  皇帝与袁世振两人,各自心怀鬼胎的又交流了一番后,袁世振心满意足的离开。

  皇帝虽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练兵上,但对朝政,特别是自己的变法之事很是看重的啊。

  而且其聪慧程度堪称雄才大略啊。

  带着太监写下的取钱圣旨,袁世振一路就溜达到了度支司。

  “一万两银子的工本费,打算买笔墨纸砚吃啊?”

  班房之中,看着盖有皇帝大印的草拟圣旨,毕自言长大了嘴,看着眼前的袁世振。

  “这个不单单是笔墨纸砚,还要用在新法上面。”

  听到了毕自言的话,袁世振连忙解释起来。

  “朝廷要更换户帖、田契、黄册、鱼鳞册,专门使用勘合纸,八年一换。”

  “陛下已令人去江西请专门的造纸人,要来京城造纸,这个只是暂时的。”

  “那也用不了一万两啊。”

  闻言,毕自言还是有些舍不得银子。

  虽然施行新法,你我都是支持的。

  但毕自言如今负责朝廷支出,恨不得一个铜板掰成两个花。

  “等到顺天府新法开始施行,这银子不就来了吗?”

  说着,袁世振给毕自言讲起了皇帝关于户贴和收税只见的关联。

  “既然是皇上的意思,行吧。”

  听了一会儿后,毕自言收下了袁世振的条子以为备份,然后提笔开始写拿钱的条子。

  度支司从户部拆分职权后。

  户部负责收钱,然后交给国帑。

  度支司负责花钱,将国帑的银子下发各部。

  “刚好,这个月宝泉局那边每日多给了我一万枚银币的数额,我就不给你银子了,全是银币。”

  拿出自己的官印在条子上盖上骑缝印,而后裁剪下来,毕自言将条子交给袁世振道。

  “多谢毕公。”

  闻言,袁世振连忙对毕自言拱了拱手,感谢道。

  毕自言的意思是,我给你银币,你到民间自己想办法,看能不能找那种想多要银币的商人,多换点儿银子回来用。

  自从朝廷推出了银币以来,这套路在京城的各个衙门里已经流行了起来。

  不管私人还是衙门,都玩这个。

  现在朝廷日子也不好过,能多搞点儿钱,大家伙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各个衙门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趁着现在市面上的银币不多,如果能用衙门的大批量银币,多换点儿银子回来,上面的人也不会说什么。

  只要不是明抢或者强买强卖就行。

第172章 废户籍与大婚将至

  这次顺天府改制,董应举主政,周应秋、袁世振、毕自言三人在背后辅助。

  但真正操刀的人,则是皇帝。

首节上一节145/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