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工业巨 第32节

  所以,内部的争斗可以,但是只能是开国的勋贵和后起的百官之间争斗。

  绝对不能是后起士子分裂成各个小团体,然后搅乱大明的内部。

  朱元璋立刻眼神变得犀利,一拍桌子:“把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还有刘伯温叫来。”

  随后朱元璋又看向张天赐:“天赐,你可有解决的办法?”

  张天赐摇摇头:“一开始我想着,不如按照户籍分设,后来一想,现在这个时候,能读书的家中都有不少钱财,对他们来说贿赂官员改变户籍地那可太简单了。”

  “后来微臣又想到南北分卷考试,但是仔细一琢磨,这南北分卷也挡不住那群士族北移的结果。”

  这时,李善长、胡惟庸和刘伯温三人过来。

  朱元璋是老大,总不能让他亲自讲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这事还是张天赐率先发现的,所以只能让张天赐讲给三人。

  听完张天赐简述,李善长认同的点点头:“确实如此,甚至都不用猜测,微臣认为到时候榜单十中有九皆是南人,便是有北人,那也是榜单末尾罢了。”

  胡惟庸则转着眼睛不说话,心中不知道在想什么。

  刘伯温则一直皱着眉,这时候说道:“南北分卷不可,这户籍录取也不可……或许可以试着做出限制?”

  “比如,南北分卷之后,南方卷考上来的便去北方,北方则还是守在北方,以支援北方少文的现象。”

  朱元璋听到后眼前一亮,同时张天赐也忽然来了灵感,接着刘伯温的话继续说道:“不行,还不够狠!还是会出现南人顶替北人名额的事。”

  “我看不如,朝廷直接在每个府规划出一片地方,北卷考试上来的,便将祖坟迁移到府处,当官则轮换到南方去。”

  “而南方的士子,则一半留在南方,一半分到北方,以此加快南北合融。”

  “此举,可让南方士子不敢改户籍,毕竟改了户籍之后万一考上,那他的祖坟也要迁移到北方,如果他敢假认别人爹当祖宗,他的宗族内部就能将他掐死。”

  朱元璋和李善长闻言真是嘴角抽搐,二人心中一齐暗骂一声【好毒的计谋】。

  北方宗族势力因为蒙元战乱,所以相比于南方的宗族势力更加分散,也只有山东的宗族会和南方差不多。

  而在南方,宗族势力可以说是大行其道,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景象。

  一旦让这些宗族士子上了朝堂,一定会出现抱团取暖的情况。

  而北方的士子相比于南方的士子则更加独立,但是缺点却是团结性较差,即便抱团也不会成为南方士子那样的政治集团。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朝廷中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多是一件好事,分散的北方人和团结的南方人互相内斗,底层官员互换南北促进融合,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而张天赐这套计策唯一的缺点便是……这计策也太毒了,用祖坟压制你,敢贿赂官员换户籍,那朝廷就敢让你的祖坟从南跑到北。

  这哪个士子能愿意,而且万一被发现了是换户籍考上的怎么办?

  为了考上当官,去贿赂官员,那可是重罪。

  就算你想办法买了一副假的祖坟去迁移,那你日后每年都要去把别人当祖宗,你看看供养你读书的宗族,答不答应你去拜别人。

  所以说,张天赐这一波直接利用了汉人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重视孝道、宗族团结三个特点,完成了对南北学子的科举公平。

  现在仅剩的问题便是,这么歹毒的计谋,要用谁的名头去干?

  朱元璋先是看向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皆是面色一变,显然这种得罪全体南方士子宗族的事他们不想干。

  朱元璋再看向胡惟庸,只是简单扫视了一眼便直接略过。

  胡惟庸还有用,还要用它和那些勋贵和地主搅和在一起,他还不能死。

  那就只有从其他官员……不等朱元璋想起要找谁,张天赐便主动说道:“陛下,若是为难,不如就让微臣来朝堂上提出吧。”

  “微臣本就和士大夫集团不和,又因为士大夫集团就是宗族集团的演化结果,所以宗族对微臣也是不喜欢。”

  “既然微臣这个计策会得罪士大夫和宗族,那不如就让微臣来吧,反正微臣也早就得罪过这两个集团了。”

  张天赐的语气显得这个问题很轻飘飘,似乎并不在乎被南方文人集团集体针对。

  但是他主动要求承担这件事,却让朱元璋和其他人对张天赐另眼相看。

第62章 大明也有人能训斥张天赐?

  朱元璋心想:张天赐一旦得罪文官集团,那么他要么做文官武将皇权三不沾的孤臣,要么做依附皇权的皇派,无论怎么说,张天赐都要比之前更加让人放心。

  李善长则心想:张天赐为何要主动承担这份骂名?是为了千古清名?还是……朱元璋要对文官集团动手了?

  刘伯温心想:张天赐这么做,怕不是要做一代孤臣,本就孤立的工科学问,再文不文武不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

  胡惟庸则瞳孔微缩,不可置信的看向张天赐:怪不到陛下更亲近他,这是再用自己的命赌皇权保他啊!算了算了,我可不会傻的向他一样,朱元璋又没点名,他主动个什么劲。

  张天赐环视全场,见全场雅雀无声,也没看懂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突然所有人都不说话。

  “陛下,若是您没意见,微臣现在变回去整理奏章,明日早朝,微臣便在群臣面前,向陛下启奏。”

  朱元璋看着张天赐纯真的眼色,从中读取到了无所谓不在乎的情绪,一时之间又觉得有些愧对张天赐。

  人家给大明发明了马克沁、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化肥!听说还在发明别的东西!

  而他朱元璋,也只让人家从九品升了四级,成了七品的所正。

  这么一想,朱元璋顿时觉得老脸有些发烫:“爱卿啊,既然你主动请缨,那便明天让你来宣布吧……”

  “这次为朝廷效力,查隐患于未起之时,如此大功,你说你想要啥,咱都赏赐给你。”

  张天赐摸着下巴上的短胡须,思考片刻说道:“要不,将微臣的研究所独立出来,单独画一片区域吧。”

  “自从流水线出来,这研究所有点拥挤了,微臣想换个大点的地方。”

  朱元璋皱眉:“你就要这?不要别的了?”

  张天赐微微一愣,不太确定的说道:“要不您在亲自给新的研究所提个字?”

  朱元璋一拍桌子,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咱不是说这些,别老说工作,说点和工作没关系的。”

  “咱就问你,你就不想享受享受吗?美女、金钱、土地、你要啥都行,咱都给!”

  张天赐有些不解的看向朱元璋:“美女……我媳妇就是美女啊。金钱,我媳妇就很有钱啊。土地,我媳妇家很多土地啊。”

  “这夫妻本就一体,我媳妇都有了,便相当于我也有了,我还要那些做什么?”

  朱元璋听完张天赐的话,突然沉默了许多,过了片晌,才缓缓开口,声音略带低沉的说道:“正阳门左侧还有一大片闲地,那离皇宫也不远,还通有秦淮河,你看那座你的新工区如何?”

  张天赐想了想后世的明朝应天府地图,不由得点点头:“可以啊,地方够大就可以,有水路更好,方便许多。”

  朱元璋点点头,对张天赐说道:“那爱卿便退下吧,明天便看你的了。”

  等众人散去,朱元璋这才长叹一声:“张天赐,你真是一颗赤子之心啊……”

  第二天一早,早朝会议。

  百官权臣按着流程走,先是汇报大事,然后找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直到朱元璋说出“无事散朝”之后,百官便见到沉静已久不发声的张天赐,突然走到台前。

  只见张天赐手捧奏章,按照昨天排练好的剧情,将科举南北士子祸端说了出来。

  百官一瞬间炸了锅,其实这事早就有人发现了,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等人每天忙着国家大事,没注意到很正常,但是户部礼部可是早就有人注意到。

  那么他们注意到为什么没说?

  因为他们就是南方人啊,万一说出来之后,朱元璋大笔一挥要求必须有多少北方人也入选,那岂不是要被北方人占了很多名额?

  可是今天,张天赐居然在朝堂上将这事捅了出来。

  既然张天赐将这事捅了出来,那这事显然就不能善终了。

  庸官们想着科举的名额,便纷纷说这事没太好的办法,只能以后在解决。

  有能力的官员则低头沉思着又没有好办法。就在群臣争论不休的时候,张天赐再出重击,直接将昨天的计划摆到台面上。

  这一下可不得了,群臣之中,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纷纷炸了锅。

  毕竟在张天赐以前,可从没出现过以族谱、地方志、史书、祖坟为主的惩罚手段。

  这群百官哪见过这样,全方位让一个人遗臭万年的招数。

  有的官员心怀鬼胎,当即反驳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臣子为朝廷劳苦功高,怎能如此对待…”

  这官员的话没说,张天赐便立刻打断道:“臣子劳苦功高?是司马懿劳苦功高,还是崔杼劳苦功高?又或者是赵匡胤的黄袍太沉,便让这位大人感同身受,觉得劳苦了?”

  好家伙,张天赐一开口便全是造反的,还都是官员大臣造反的。

  百官闻言无不心想,你是说话的,你是把自己摘出去了,但是你别把我们扔在里面啊。

  你这说的这么深明大义,怎么我们全都是乱臣贼子?

  就在百官积蓄着愤怒时,令众人没有想到的一人开始说话了。

  “安静!大明早朝大喊大叫,你们想做什么!”

  百官纷纷回首,发现居然是站在第二梯队的胡惟庸开口训斥着众人。

  大部分官员或多或少都和胡惟庸有着关系,见胡惟庸居然开口维护张天赐,纷纷摸不到头脑,搞不清胡惟庸是什么意思。

  只见胡惟庸冷哼一声:“张天赐张所正虽是七品官员,但是他所发明所建议的,可曾有过错误?”

  “先不说马克沁与化肥,单说廉价墨水这一项,便是你们比不上的!”

  “更何况,还有流水线机关和蒸汽机,你们也配呵斥张天赐?”

  百官先是疑惑,随后纷纷醒悟过来。

  胡惟庸这不是在维护张天赐,这是在捧杀!

  没人能呵斥张天赐?功劳甚大?这样的人在朱元璋眼里,只怕是已有取死之道!

第63章 蹲街角堵人?爷直接告诉皇帝

  胡惟庸的小动作,自然被朱元璋全都看在眼里。

  作为朱元璋钓鱼执法的饵料,胡惟庸搞得越大,朱元璋自然是越开心。

  不过,相比于朝堂内部的权力斗争,朱元璋还是更关心科举一事。

  因为这一件事,朝堂上下六部百官,无不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有些人担心朱元璋重视科举,而荒废了举官制度,这样岂不是会影响百官的裙带关系?这又要如何培养属于自己的党羽?

  而北地的官员则更希望朱元璋在科举一事上,对北地倾斜更多的资源。

  毕竟北地连年受到战火摧残,和汉唐时期的北盛南衰的情况早就不同了。

  而文武百官的反应和小动作,自然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此时正值国家选用人才的时候,这种无用的争端只会浪费朱元璋筛选官员预备役的时间。

  因此,朱元璋直接搬出张天赐提出的意见,宣布就按照张天赐的提议来。

  朝中百官见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无不看张天赐是咬牙切齿。

  只有少数北方官员,对张天赐的态度还算得上比较温和……虽然张天赐调动祖坟这一事搞得有点缺德。

  面对南方系百官的恨意,张天赐自然是一副无欲则刚的态度。

  是,这缺德主意是我出的,那又如何?你敢动我吗?

  而相比于文官队伍,武官这一派就要平静许多。

  先不说文官内斗和他们没什么关系,单说张天赐此举让文官中多了一方北人群体,就能减少武官在朝堂上面临的政治压力。

首节上一节32/1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