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40节

  此时江东大将会使北伐,哪怕曹军将领据城死守,亦有大量的徐州豪杰会在郡县之间起兵叛乱。

  甚至说不定曹操任命的彭城相、下邳相、东海太守等都会相继投降江东。

  孙策在江旁负手而立,看了一会儿这壮阔河川,转头对于禁说道:“于将军以为此次我军北上徐州可能占稳当地?”

  南方军队北伐历来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前期攻城略地,十分顺利。

  也很容易就在北方势力的反扑下,守不住夺下的城池。

  这一幕在诸夏历史上一次次上演,从春秋之时,吴国北上争霸开始,到南朝北伐、五代挥戈。

  南方势力并非没有所向披靡的战果,只是军事胜利之后,很难直接占领统治当地,用不了多久就会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又被北方势力夺回去。

  能够稳固在淮河防线的,就算是文治武功皆煊赫一时了。而大部分南方政权,就只能以长江天堑,据守在江南之地。

  这其中原因比较多,不过主要原因就是三点。

  首先是江南的治所一般在建康,支援北方防线的速度肯定是不如从兖州、豫州一带进军的中原诸侯。

  就像眼下,曹军从兖、豫出兵,哪怕江南已经有所防备,前期还是被打的措手不及,连丢城池。

  而眼下,即便孙策击败了曹操,显然也不可能将大军都屯驻在淮河以北。江东的大军主力肯定是要徐徐后撤。

  不然整个冬季,河道冰封,运粮不便,前线长期屯聚四万大军,将对江南民生造成极大的破坏和影响。

  而第二个原因则是江淮、徐州一带是中原少有的广袤平原,地形平坦,实在是无险可守。

  越过淮河,北部就没有任何天险和兵家要地。

  只有一个彭城扼守三条水路,是兵家必争的后勤要路。但它在地形上可是完全不适合防守啊。

  不然也不至于刘邦与诸侯联军一举就攻陷了楚都,而项羽带着三万骑兵杀回,就打的刘邦弃子而逃。

  到了汉末更是曹操、吕布等诸侯在这里来去自如,但凡徐州有一处险阻要地,也不至于陶谦、刘备那么被动,一次次的丢失徐州。

  此次魏延北上,打下徐州部分城池是不出意料

  的,但能不能守住,这就难说了。

  因为除了地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南北经济的实力差距。

  守江先守淮的根本就是,有了淮河一带,南方的实力可以显著的拉平与北方的差距。

  否则以长江为战线,淮北这大片广袤区域都归北方所有,南北的实力差距会悬殊到人力难以挽回的地步。

  南方可以屡战屡胜,但一次战败,就足以失去一切北伐成果。

  而北方哪怕屡次战败,也可以凭着人口、经济和实力优势,重新组织军队横扫六合。

  这就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不足以扭乾坤,一败则致祸不复。

  即便是当下,亦是如此。曹军哪怕经历一场石亭之战的战败,也可以缩回中原,再迅速组建一支军队。

  曹操是不太在意民生的,他治下百姓只要不死,能够缴纳税赋和兵源,即便十税六七,他也眼睛都不眨一下。

  曹操历史上经历的败仗太多了,水之战,他大军损失惨重,折损了嫡长子曹昂和亲信大将典韦,官渡之战遭遇刘备背叛,丢了徐州。也根本没影响他以弱胜强击败袁绍。

  只是如果在淮南损失了一两万人,他怕是再没实力东征西讨了,这么多年来恃往年之胜,兼复养锐日久的锐利兵锋就尽皆折损了。

  势必要从攻势变成守势,哪怕他打赢了与袁绍的决战,也没办法摧枯拉朽的攻取河北。

  没有个六七年,他很难平定袁绍余部。

  当然如果袁绍心态好一点,没有因战败恸沮而亡,回到河北从容修养生息,或者哪怕退一步,没有做出废长立幼的不智之举,曹操都没有办法一举荡平河北。

  毕竟汉末这些诸侯,哪个不是败仗一箩筐?

  曹操有赤壁战败,刘备有夷陵之败,孙权的败仗那更是数不胜数。

  一场败仗,折损个一两万人,甚至两三万人,都不会将一个势力直接覆灭。

  这也是孙策询问于禁的目的。

  防守反击,这是江南优势,孙策击败曹军不难。

  可若要攻入淮北,进军中原的兖州、豫州、徐州一带,攻守异势,要覆灭死守的曹军。可以确切的说,江东无论是从军力上、税赋上还是决心上,江东都没有做好准备。

  首先一点就是徭役征发的远远不足,况且还有吴郡境内两个庞大的工程。这使得孙策根本没有办法立即不顾一切的北伐,围攻曹军。

  袁绍在河北休养生息,孙曹两军若是打的精疲力尽,伤亡惨重,那最后袁绍做梦都能笑醒。

  因而孙策的战略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重创曹军主力,使曹军不敢再南顾。

  而另一个目的自然是在大胜之后,开疆拓土。徐州正是孙策的目标。

  这里曹操极不得人心,统治不稳。形势再非当初孙策与吕布相争之时,还要考虑徐州的本地世族究竟是否欢迎外来势力的征服。

  可以说,除了极个别的大族,大部分徐州豪杰都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甚至主动率部投附,助江东驱逐曹军。

  对这个形势,于禁自然是看的清楚。

  虽说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可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或许在曹军稳固之时,小民们畏于曹军残暴,还可能被迫低下头,接受曹军统治。

  可一旦曹军倾危,这些小民必然会发起叛乱,尽杀曹营士吏。

  对曹营倾覆之危,他已经无心去感触了。

  因为曹营他已经再也回不去,吴侯称呼他为于将军,正是断了他的后路。

  他率军而降之后,吴侯便因其举众归附江东之功,封他为建义中郎将。

  建义中郎将,显然就是赞扬其弃暗投明之义举。希望以他的封赏愿以示曹军诸将,吸引其他将领望风而降。

  他已经被树立成了曹军投降的楷模,若他敢回曹营。怕是必死无疑。

  于禁对此也是颇为自讽,自己军纪严明,军功赫赫,结果征战多年,只是一平虏校尉,却不想有朝一日,竟因为率部而降,终被封侯拜将。

  只是形势所逼,于禁已经再无退路,面对孙策询问,于禁只能答道:“我以为将军攻徐州不难,守徐州却颇为不易。”

  孙策英气的眉毛一挑,问道:“为何?难道于将军以为曹操依旧有余力率大军攻伐徐州?”

  于禁摇头,说道:“淮安之战胜负犹未可分,曹将军是否损兵折将暂且不提。我以为将军威震江表,徐州豪杰皆受将军印绶,引兵而叛,则徐州必然震荡。”

  “将军趁此衅进兵,必如长刀之破竹。但所得之地,却恐怕尽是一片不毛之地,军队难以驻守。”

  孙策面色凝重,问道:“于将军言下之意是曹军会坚壁清野,迁徐州之民往兖、豫?”

  这事曹操历史上干过,而且因为卓有成效,所以颇为上瘾。

  官渡之战,他就徙燕、白马之民,使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

  到了赤壁之战战败后,他又尽迁淮南之民,结果这一次即便蒋济极力反对,他还是一意孤行,结果使江淮遂空,更有十余万众,皆惊走入吴。

  这使得后来南方北伐就极其困难,要深入一片不毛之地,没有办法得到补给。

  只是孙策怀疑,曹军能有这么多时间,从容的迁徙百姓吗?

  刘备携民渡江,日行进才十余里。这还是百姓主动跟随的结果。

  曹军要是想迁徐州百姓入兖、豫恐怕会更为缓慢。哪怕是从下邳迁民到小沛一带,没有一两个月怕是也难以完成。

  但于禁叹息一声,说道:“将军怕是低估曹营之狠决了。”

  “若下邳、彭城发生叛乱,曹军后路不稳,守将必尽屠下邳,效郭汜、李肆虐颍川之法,将徐州数百里尽屠为鬼蜮!”

  孙策深吸了一口凉气。

  蓦然就觉得于禁的判断,比自己的判断更为精准!

  屠城对曹军而言绝对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将领和士卒对此都没有太大的抵触。

  关羽威震华夏,南阳纷纷叛乱,于是曹仁便尽屠宛城。

  如果徐州敢叛乱,徐州的守将绝对会再屠一次徐州,以稳定局面。

第255章 人心向背

  于禁的断言,孙策十分认可。

  但有一点,孙策没太明白,便问道:“即便曹军再屠下邳,亦须耗时一段时日,我大军攻城在即,其何来时间屠城?”

  虽说曹军采取了比迁民更省时省力的屠城,但要屠徐州,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曹军在徐州没有多少士众,曹操给于禁补充的两千徒卒,正是徐州方向的守军。于禁能够跟朱灵组成一支偏师南下,也是征召了大量的徐州守军。可以说这一战,徐州就是以攻代守,用的徐州守军渡过了淮河。

  他们虽然打出了一定的战绩,攻城拔寨,攻破盐渎。

  可是随着主力覆灭投降,后方徐州已经十分空虚,所以魏延才会提议率军反攻,长驱直入,直取下邳。

  他们守备都略有不足,要屠城也不必然不能一蹴而就。曹操上次屠徐州可是前后用了数个月的时间。

  “难道在徐州境内还有人死守,以阻我王师?于将军是东路主将,亦可与孤略述徐州防御部署。”

  这是孙策能够想到的最合理解释了。

  况且于禁作为东路大将,被迫率部而降,其最大意义也正是在这方面。

  他对徐州一带的防御虚实、部署情况皆十分了解,泄密给江东后,对曹军将极具威胁。

  于禁也知道自己作为降臣免不了要被询问泄密,于是暗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将军明断秋毫,徐州的确仍有一支部队在守御疆界,严防将军北上攻略。”

  “徐州仍有曹军良将?”

  于禁点头,说道:“曹将军以陈登为下邳太守,陈氏有家兵部曲四千余众据守于下相。”

  “以陈登为下邳太守?”孙策眉头微蹙,问道:“陈登乃是下邳淮浦人,如何能担任下邳太守?”

  于禁解释道:“曹将军为获徐州大族陈氏支持,乃按光武旧制,该淮浦、海西两县为东海郡所属。又并广陵郡在淮河以北县,归为下邳。故而陈登可担任下邳太守。而陈氏因此亦鼎力支持曹军占有徐州,其以私兵部曲,数次讨平不臣豪强。境内豪杰,纷纷畏服。”

  “他曹操为了重用陈登,倒是煞费苦心!”孙策咬牙,这个下邳陈氏已经是孙氏世仇了。

  从名士陈横助刘繇守卫江东,到他堂兄陈号称镇东将军、吴郡太守,勾结江东的宗贼、山越叛逆,再到吕布之乱,陈氏是一次次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如今更是直接聚私兵,对抗江东大军。

  孙策杀气凛然,说道:“他陈登就如此看好曹操是扫清天下之雄杰?”

  于禁默不吭声,这种事情并非他一介武将适合评价的。

  但说到这里,孙策也格外有好奇之心,对于禁问道:“似乎中原皆不缺豪杰以曹操为平定乱世之英雄,纷纷举众而归附,助其征伐。以于将军观之,曹操何处有平乱世之相?”

  这真是个棘手的问题,于禁

  既不能回答的太详细,显得自己心怀曹营,又不能说的太简略,有敷衍之意。

  于禁想了想,说道:“曹将军似天下之雄也,必能兴霸道,继桓、文之功。如今中原皆定,已见其势。”

  “又善用兵,变化若神。其可谓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又能举贤任能,唯才是举,颇有强秦之势。六国蚩蚩,为嬴弱姬。秦失其鹿,天下共追之,高才者先得焉。”

  “如今曹将军以雄才捷足先登,故而似有平定天下之相。”

  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也就是曹操以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思想制疆域,以韩信、白起的兵法平乱世。

  这么说,曹操的确是有秦朝的虎狼之势,或者说穷横之势。

  要说他穷不穷?那肯定是很穷的。

  民间之饥馑,几乎为当世之最。他治下百姓不堪其苦,屯卒逃亡者不计其数。

首节上一节240/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