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77节

  朱祁钰能不欢喜么?

  时人不知《救荒本草》的珍贵,他可知道!

  梦里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不但引用了相关材料,还吸收了描述植物的先进方法。陈嘉谟编着《本草蒙筌》时,也采用了某些方法。

  《农政全书》全文收载,《古今图书集成》大量引用,《四库全书》中也有收录。

  还有什么《植物名实图考》、《野菜谱》、《野菜博录》等等,都受其启发。且流传到国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籍……

  绝对宝贝中的宝贝有没有?

  偏太宗爷入得宝山空手归,只当亲弟弟的‘降书’给收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再也没重视过。

  仁、宣与正统也一样!

  虽时有灾荒,却没一个想起这本救命的书来。

  朱祁钰以前是个吃粮不管穿的王爷,去年好皇兄‘留学’,他得了祖宗示警后。就在保住京城、保住自己跟妻儿小命与保住皇位的路上策马狂奔。

  大刀阔斧干了不少事,但还真没想起这本书来。

  还是周王再度献上,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可不就喜不自胜,赶紧上前接下了么?

  现在见满堂诧异,他立马见猎心喜地笑着,从容翻开书页:“早听说开国之初,因长期战乱故,中原赤地千里,水旱频发,以至于饿殍遍野。百姓只能以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果腹。”

  “第一代周王太叔祖见百姓疾苦,不惜以王爷之尊,在府邸开辟了一个植物园。种植当地可食用植物,还专门养了一群人考察、记录,历经十数年才得了这么本奇书……”

  这不就是吗?

  朱有爝现在想想,还替自家老子叫屈。

  当年父王为了派人去各处收集野菜,还没少被皇帝四大爷责骂呢。结果辛辛苦苦十几年,可算是将心血编纂成书了。

  乐颠颠献给亲哥,想着好歹为国为民出一点微薄之力。

  结果人家接是接了,根本就没看在眼里。倒是他家老头子,临死还颇为遗憾呢。

  正是想着这个,朱有爝临来之前才鬼使神差地又带了一套。琢磨不管有枣没枣,好歹他杆子打了,也算为自家老子尽心了。

  倒没料着新皇竟如此与众不同。

  他这唏嘘间,朱祁钰已经开始就开始新一波赞叹了。

  什么配图清晰,便不识字的也能按图索骥啊!文字简单直白,对味道、性状、药性、配伍、生长地区甚至烹饪方法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啦。

  实在是本利国利民的好书。

  且种类齐全。

  提起这个,朱有爝就好阵怀念:“父王在时说民生多艰,尤其咱们封地开封常遇黄河水灾。若多认些种类的野菜、野果等,知晓烹调方法。也能在有限条件里更好备荒。”

  至于配图?

  可不就是为了方便百姓按图索骥的么!

  地主豪强家产多,可沦落不到挖野菜的地步。而以草根度日的贫民,又有几个识字?

  “周王太叔祖仁心啊!”朱祁钰叹,命人将这书给席间大臣们传看。

  上下两册书,不但整理了常见种类,还增加了整整二百七十六种。配图清晰,注解简单又明了。

  不但能日常食用,备荒救饥,还能治疗一些简单疾病。

  任谁看了,都得说声老周王巧思。此书确实利国利民,该广泛刊印。多教会一个人,饥荒年代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最后朱祁钰做主,将此书多印些。

  交付到适合地域的各县县令手里,将其给百姓宣讲、教授纳入到政绩考核中。如此一来,相信相关地方官定会认真努力,不让周王叔祖的心血白费。

  朱有爝当场激动:“陛下此言当真?”

  得到圣旨已下,必不为假的回复后,小老头当场嚎啕大哭:“父王啊,您瞧见了吧?您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救荒本草,早晚有一日能救得了百姓们的荒!”

  这话说得……

  朱子都直捂脸,却还是不得不为老爷子找补,说他只是太激动了。没有别的意思,皇爷千万海涵。

  朱祁钰哪能怪罪?

  赶紧亲手把人扶起:“堂叔不必这般拘礼,朕知叔祖至孝,也知他欣慰太叔祖一片苦心终于能用之于民的喜悦。”

  “您初来京城,可能不知。派人往海外经商时,朕也特别嘱咐人多寻粮食、蔬果等。就想着宋朝占城稻旧事,但能寻到一两样,也能让我大明无饥馑之忧。”

  朱子怔愣,朱祁钰眨眼:“朕与太叔祖乃知音人也,只会欣喜,哪会怪罪?”

  朱子:!!!

  就震惊,万般不可置信。

  但事实上,陛下确实对他们一家子都很亲厚。隔三差五设宴,亲自陪同游览京城。

  格外礼遇。

  特殊到随后赶来的襄王等人陆续来到时,一个个眼珠子都要嫉妒红了。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有些事情,慢了一会子,就得落后一辈子。

  尤其新皇只亲率百官迎了周王一家子,后续都是胡那个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出面。

  不能说几朝元老不够排面。

  但有周王到京时的场面珠玉在前,两相对比之下,襄王等人的心情就不免微妙。

  等相关人等到齐,朱祁钰就是否成立皇家海贸船队事进行商议,并表示诚恳听取众人意见。知道他有意考验宗室子弟,择优为朝廷所用的襄王殿下开始提出反对意见了。

  不仅仅是对海贸,皇家海贸船队,还有朱祁钰对户籍上的小尝试。

  作为三履权力漩涡,中心半点荤腥没沾的超级老狐狸。

  襄王殿下就算是唱反调,那也是有理有据。

  且一脸为国为民。

  保准让朱祁钰就算不采纳,也绝不会因此而迁怒甚至对襄王一脉下手。

  比如海贸,他就一针见血,直指粮食问题:“海贸成功,沿海居民能多个生计,朝廷也能多些税收当然好。但臣以为,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尤其海贸!”

  “毕竟那货品里最受欢迎的除了玻璃镜外,就是丝绸与瓷器。尤其是丝绸。臣担心商人逐利,哄抬丝绸价格。百姓为了获得更多收成,大面积改稻为桑。长此以往,国朝以缺粮为患。”

  

第119章 比如?襄王殿下不用七步,就能找出许多例子

  这……

  此言一出,全场静默。

  毕竟这不是有可能,是太有可能了。

  升斗小民管什么国家大计?

  只打自己的小算盘。

  一亩地种稻子能得两石,不过纹银一两。但同样一亩地,可产十几石桑叶,少者也有六七石。多则纹银五六两,少也有二三两。

  数倍差异下,种稻还是种桑?

  而且,桑树四年起科!

  第二年便可养蚕的桑树,第四年才会征税。两相比较,又比种稻便宜了许多。

  很容易让百姓在利益驱使下,作出利己选择。

  襄王摇头,特别语重心长地道:“春秋时,管夷吾便以一粮灭四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陛下当谨记粮乃国本啊!”

  “粮荒,则百姓饥,民生乱,国之不稳。”

  这话一出,原本反对开海禁的一小撮兴奋了。马上趁机谏言,请皇爷多多考虑襄王的耿介忠言。

  切莫因小失大。

  所以他才派人寻找玉米、土豆啊!

  为的可不就是增加粮食产量?

  朱祁钰暗忖,面上却满是赞许:“襄王叔果然老成谋国,张口便是国计民生。朕记下了。后续会勤加督导,便发展丝麻也保证有度,绝不让齐纨鲁缟事在我大明重演。”

  虽不知这位三让天下,风雨半点不沾的襄王叔怎就一改往日作风。

  但毕竟自家亲叔。

  对他有举荐之德,如今更有支持之意。

  朱祁钰心里清楚着,虽然自己手刃皇兄、代父废后的强硬手段让宗室颇为忌惮。

  可若没有周王叔祖的神来一笔。

  再加上襄王叔的随后赶上,给原就因秦事而战战兢兢的荆襄诸王们又添新压,事情绝不会这般顺利。

  五叔大功!

  而对于功臣,朱祁钰态度一向良好。不但细听良言,还得恳切相问。恨不得让亲叔给他打打分,方方面面都点评下。

  襄王一时困惑,弄不清楚二侄子到底是演技良好,还是真求知若渴。

  但朝廷对待藩王的态度有变。

  献地上被周王叔捷足先登,他也只好另辟蹊径,做让二侄子更刮目相看的那个。

  当然发表看法不是挑衅君王,该有的彩虹屁不能省:“陛下过奖,臣不过些许愚见。想着您万一着眼长远,未曾注意这等小处,也做个查漏补缺之用。”

  “您既已有章程,臣自不必多言。至于别的,陛下文韬武略,英明无匹。不过……”

  殿下皱眉,似有些肺腑之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模样。

  朱祁钰当即表示愿闻其详。

  然后,他就听到了襄王对于户籍事的担忧:“土木之变后,上……正庶人被掳,贼兵虎视眈眈。内外交迫下,陛下事急从权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今,刀兵已息,天下承平。您这权宜之计,是不是也该停停了?”

  到底户籍划分虽严了些,但也是为了皇朝稳定。

  民务稼穑、军保家国。正该各安其分,各尽其责,乱了户籍就容易乱却根本。

  比如?

  襄王殿下都不用七步,就能找出许多例子!

  “若商为良籍,不禁科举。以其家财,自然能购买更多书籍、延请名师为自己答疑解惑,普通耕读传家的考生怎能比过?长此以往,寒门更难出贵子。若庙堂之上皆商人子嗣亲眷,难保不为私利而坏大义。”

  “军户辛苦,闲时种田,战时上阵杀敌。但若军户都成民籍,那日后又谁来保国呢?”

  “士农工商,说来耕读传家,实际土里刨食。若能从商,轻轻松松赚得许多银钱,谁还愿意苦巴巴种地啊!”

  朱祁钰仔细瞧着,他家皇叔确实一脸凝重,特别担心的样子。

  十分真诚。

首节上一节77/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