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为千古一帝,老朱麻了 第572节

  一个个对张天挤眉弄眼,忽然不觉得今天这场合庄重,也是因为方孝孺几名大儒来了,这些孩子才老实下来。

  张天刚起来,就被几个老嬷嬷给拉进去:“哎呀!新郎官,您怎生还穿这一身呀!快换新服!”

  张天的成婚服,乃至皇室九龙红袍,明朝结婚讲究红男绿女。

  男子以红色系为主,女子则以绿色系为主。

  张天木讷的像个提线木偶,任凭老嬷嬷给自己拾掇。

  “诶诶!我一个大男人还要化妆?这像话吗?”

  “我滴殿下啊!哪有成婚不化妆的,快快做好,时间来不及了!”

  张天无语:“不是黄昏才去接亲,这才一大清早呀!”

  “那也来不及的。”几个老嬷嬷苦口婆心的劝着。

  张天无奈,只能老实的任凭他们拾掇了。

  洪武二十五年,腊月二十,宜嫁娶。

  这一天天朗气清,阳光明媚,蹲在大杨树枝头的麻雀不时扭动着脑袋,好奇的打量着端敬殿内的熙攘人群。

  殿内人头攒动。

  张天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几个老嬷嬷口口声声说时间不够。

  从早晨起来,直到日上三竿,他才被装扮完毕。

  然后又在东宫互相和长辈、兄弟、姊妹、叔叔们行礼,一切礼数完毕之后,已经到了中午。

  礼部的车队如长龙一般在端敬殿外长长甬道排列着。

  等张天被一群人拥簇出门,赫然发现,礼部和内宫的队伍如长龙,后方压根望不到尽头。

  前方更有无数宫女、太监、侍卫甚至是锦衣卫等左右列队站立。

  张天浑浑噩噩被礼部左侍郎牵着上了轿子。

  关于张天这次婚礼亲迎,礼部也私下商讨不知商讨多久,商讨的重点是究竟按照皇室皇子的婚礼,直接让女方过门,还是说按照民间的传统,需要新郎官坐轿去亲迎。

  如果按照宫闱的规矩,则需要女方自己坐轿到皇宫。

  但礼部又素来知道老人喜欢民间婚礼,希望皇室的规格和民间一样,一起图个热闹。

  两种规矩,都能在礼法上站得住脚,经过连续十日的商讨之后,最终和皇帝商定按照民间婚礼习俗举办。

  折衷的办法是新郎不骑马,而是坐轿。

  自古一来,华夏都十分注重礼节,尤其在古代,每一件重大的事,繁文缛节则会更加繁杂。

  单单这次婚礼,张天就意识到了大明的礼法多么繁杂。

  终于,在正午一刻的时候,长长的车队出洪武门。

  洪武门外人山人海。

  天jin桥两旁矗立太多人,说是万民同庆都不为过。

  洪武皇帝更是亲自从内帑拿钱,将亲迎道路的两旁树木上全都围上红红的丝绸。

  这笔花销,可是不知道耗费了内帑多少钱,这对抠抠搜搜的老爷子来说,简直是在割肉。

  但老爷子却丝毫没心疼。

  除此之外,老爷子还让内宫专门采办了万余斤的糖果,凡轿所过之处,糖果漫天乱飞。

  这一场极其奢华的皇太孙婚礼,就算相较于当初唐朝的高阳公主大婚也不遑多让。

  相传高阳公主大婚,李世民为体现对其爱女的宠佞,沿途所有里坊都烧了火盆,火盆甚至将道路树木烧了三天而不绝。

  今天朱元璋对自己亲孙子的宠佞,不会比当年唐太宗少到哪里去。

  一路繁花似锦,轿子在人山人海中,终于抵达了赵府。

  外面围着太多百姓,皆被锦衣卫和殿前指挥远远的隔开。

  等轿子进了一进大院,外面的大门便关闭。

  一般平民百姓自然没资格慕见皇太孙颜,二进的大门是紧闭着,一群丫鬟们堵着门。

  懂礼的小太监早就递过去一叠叠红包。

  张天下了轿子,身披极其华丽的皇室冕冠服,两旁的迎亲队伍和赵府内送亲队伍,看到这一身温润如玉不怒自威的天潢贵胄气势,无不发心底投来羡艳和敬畏目光。

  张天背着手,在常家三舅舅和一群小屁孩叔叔的带领下来到赵檀儿闺房。

  礼部左侍郎此时唱礼迎接新妇,一唱、二唱、三唱。

  三礼之后,门被打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穿大红皮袄的徐妙锦。

  徐妙锦今天画了淡妆。

  她缓缓搀着外披红内披绿的赵檀儿,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端庄贤淑的朝外走去。

  赵思礼在门口站着。

  二女走到门口,徐妙锦将赵檀儿的手松开,交给赵思礼。

  赵思礼苍老的面颊有些颤抖,饱含热泪的眼眶有些微红,看着赵檀儿美不胜收又乖巧懂事的面庞。

  赵思礼终于忍不住流泪了,眼泪再也遏制不住。

  以前父女两吵吵闹闹,家里也没旁人,女儿乖巧懂事,下值就做好饭菜等着自己。

  每天叽叽咋咋和自己聊着家长里短。

  如今是大闺女啦,陡然要离开父亲的羽翼,要嫁做他人之妇,再来回家已然不易。

  尽管赵思礼没少编排臭骂过赵檀儿,可真当自己闺女要送给别人的时候,做父亲的,谁心里不疼到窒息。

  赵思礼眼泪缓缓流淌,颤抖的拉着赵檀儿的手,一点点交给张天。

  赵檀儿眼眶也有些红。

  赵思礼看着张天,道:“臣,赵思礼,将女儿交给你了。”

  张天笃定的点头,缓缓接过赵檀儿的手。

  赵思礼盯着赵檀儿,哽咽道:“你日后要端庄贤淑,当孝顺公婆,侍封夫君,知书达理,要尽孝悌之责,要懂孝翁公子礼,如要谨记女德,不可无礼,不可丢赵氏祖先之脸。”

  “你当大度,不可与人争风吃醋,以夫为纲,万事顺从……”

  赵思礼说了很多,言语哽咽,满是悲伤。

  赵檀儿听的十分认真,不断点头。

  “好啦。”

  礼部左侍郎打断赵思礼:“天色不早了,赵大人就莫要耽误时辰了,五日之后,还能回门,届时你们父女再好好聊聊便是。”

  古人定下回门礼,处于情感考虑,以前张天不理解,看到赵思礼送别女儿的不舍后,张天渐渐明白,古人定下的每一个礼仪原来都有深刻的意义。

  赵檀儿在张天的搀扶下,缓缓走到轿前,因冠上带了许多金银首饰,弯腰都需小心翼翼。

  头冠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是为了约束妇女的礼仪,不至让其活蹦乱跳。

  从少女到人妇的蜕变,就需要从跳脱到端庄。

  这一路礼仪下来,西边的太阳也开始缓缓落下。

  徐妙锦站在不起眼的地方,投来羡慕的目光,望着夕阳下张天的侧脸,脸颊偷偷露出一抹向往和羡慕。

  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呢?

  徐妙锦心里酸酸的。

  “起轿!”

  礼部左侍郎将轿帘松下,轿内赵檀儿紧张的抓着衣襟,婚事足以催人成熟。

  当时青春靓丽的少女,渐渐也变的端庄起来。

  轿子在欢颜笑语中,朝东宫推进0

  东宫高朋满座,能有资格聚在东宫的,要么是正三品以上的高官,要么是皇亲国戚。

  这种场合,便是握有实权的四品官,都没资格参加。

  仿若是掐着时间点一般,当轿子抵达清宁宫的时候,朱元璋的御驾也紧随而至。

  张天登时带着群臣行礼。

  “孙臣,参见皇祖父。”

  “臣等,参加皇上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挥手,面上带着开怀的笑容:“都不必多礼啦,咱来给咱大孙和孙媳妇主持婚礼。”

  “礼部主持吧。”

  老爷子说着,便大喇喇朝端敬殿走去,蓝玉和詹徽等文武重臣则拥簇老爷子进入端敬殿主位坐定。

  这时张天也和赵檀儿牵着同心红结,朝端敬殿一步步走去。

  端敬殿能进去的人就更少了,基本上也就六部的部堂,都察院的部堂以及一些国公。

  礼部尚书李原站在朱元璋身旁主持婚礼。

  笑着道:“殿下,臣素闻你博学多才,可否婚宴致辞?”

  李原说完,六部部堂们皆都兴奋的盯着张天。

  好久没见过殿下舞文弄墨了,久到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张天本身大明数一数二的文学大儒。

  张天笑了笑,沉默片刻,便当仁不让的道:“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言毕,殿内微微有些沉默。

  除了蓝玉等一群武将瞪大眼珠子,文臣们则都捋须颔首,说不出来的享受。

  “好好好!”

  詹徽等人面带笑容,左右低声窃窃私语,忍不住的点头颔首。

  “殿下好文采!”

  礼部尚书李原都情不自禁的感慨一句。

  实际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要4.4保持礼仪体态的,李原这脱口的夸赞有些失礼。

  不过所幸也没有人追究。

  毕竟都察院左都御史暴昭都陷入到张天这绝美语句的爱情中去幻想了。

  朱元璋坐在高堂之上,礼部尚书李原继续主持婚礼。

  两杯茶端给张天和赵檀儿,两人恭敬给朱元璋跪下,将茶水端给朱元璋。

  看到这么一幕,坐在侧位的蓝外婆等妇女都忍不住眨着泪花。

  养儿育女,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首节上一节572/5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