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43节

  来到关中后,前几个月与百姓一起种地后,刘备最大的感慨便是此前务农之法,在关中多有水土不服。

  在山丘颇多的南方好用的曲犁,到了地面平坦的关中作用平平。

  水田务农法,在关中百里旱田上也难有作为。

  但此时看这与竹耙堪称一纸之隔的铁耙,刘备便骤然发觉了自己的局限:

  竹耙铁耙,看似仅有成本差别,但实际上可能因为重量和坚硬程度的差异,导致平田效果也完全不同。

  曲犁既然在关中不好用,何不请孔明一起试制适宜北方的新曲犁?

  毕竟即使是这在南方异常好用的曲犁,最初也不过是由人因地制宜所制。

  既然如此,他与孔明等人,也该试试自己试制新工学造物了。

  毕竟就如一开始所想的一样,身为先祖,何必事事皆劳烦后辈?

  【实际上豆粕的作用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马匹口粮。

  比如豆粕是优质氮肥,草木灰是成本最低的钾肥,再混上富含磷肥的碎骨,经过工艺熟成后就成了最原始复合肥。

  另外因为明朝时北方严寒的气候,肥料熟成需要高温比较艰难,所以在当时通过海运将北方的豆粕运到南方去卖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生意。

  即便不制复合肥,对南方养殖的鸡鸭鱼鹅等来说,豆粕也同样是极为优质的饲料。

  另外从宋代开始,豆油与麻油菜油茶油等一起将古代的油价打了下来。

  再配上当时在世界上位于前列的冶铁技术使得铁锅开始普及,人人都熟悉的炒菜开始流行至今,八大菜系有多好吃无需多言。

  而由炒菜带起来的华夏菜系,也反过来将大豆的衍生制品开发到了极致。

  如今豆制品的名单一时间还真的很难算清楚,从常见的豆浆豆皮豆干到复杂一些的豆腐乳臭豆腐,再到经过煎炸爆炒继续衍生出的几十道豆制菜品,可以说单单于吃一途,华夏可称独步天下。

  而在这当中,大豆牢牢占据了一个C位,即使在过年也完全少不了它的身影。

  过年前磨豆腐就此看来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毕竟即使是现在,咱们和太平洋对岸对手关于大豆的食品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息过。】

第486章 最好吃的朋友

  对孔明等人来说,这是第一次从极其近距离的角度去观看后世之食物。

  饱满的黄豆被碾碎,再次出现的便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样子大相径庭,一时间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由豆子制成的。

  只不过到了这里没有完。

  接下来这些东西分别被丢进了铁锅里,混油佐以其他食材,或微油爆炒,或宽油高温炸制,或小火薄油慢煎。

  最终一碟碟卖相上等的菜肴就被端了上去。

  简雍感觉鼻尖都好似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香味,当然他知道这是错觉。

  但对于平时就颇喜各地吃食的简雍来说,那早上方才刚刚填饱的肚子,此刻仿佛又饿了起来。

  最终似赞似叹道:

  “后世庖人技近乎神也。”

  “平平之豆能作此神仙佳肴,恨不能一尝也。”

  任谁都知道,东奔西走向来不辞劳苦的简先生,这下是真的动心了。

  但想想也正常,毕竟如今他们日常所食者单单与这些豆制品相比已可称寡淡。

  更遑论后辈那信口拈来的“八大菜系”,令人难以想象能有多少美味珍馐。

  虽不知其味,但此时厅内众人多少也有些按捺不住了。

  “铁锅易耳,待会儿俺便去让铁匠打制一口!”

  马超第一个跳起来拍拍胸脯应下了此事。

  没办法,无论是往昔所谈的算学,还是此时所展示的庖厨之术,对他来说都足够令人头大。

  但作为一个再标准不过的雍凉人,偶尔打猎的马超自然也对珍馐美馔有那么一点追求。

  故而他毫不犹豫的揽下了最简单的活计,这样军师若是真的制出了那炒菜,他理应也少不了他一口才对。

  ……

  “陛下此时定是后悔未召一御厨同观。”

  房玄龄笑的眉毛颤动,与身旁杜如晦道。

  两人对这位年轻的帝王相当了解。

  若论马背平天下可谓天下无双,但要说到下马治天下之能,更多靠的还是虚怀若谷和知人善任。

  而此刻房玄龄已再清楚不过的意识到,这大豆相关政略若能制定好,说不定可令那“带明”的兴治之功,也加于唐。

  如此能令盛唐推至何等景象,房玄龄很难以想象。

  后世多言唐朝尽伐关中草木使水土流失之罪,既如此那干脆就推广大豆与后世增产之法,再配大豆之轮作,想必亦能令天下人果腹。

  李世民哈哈大笑,对此不以为意道:

  “有立德立本之传神画作,让御厨一观亦有等同之效也。”

  而被李世民盛赞的阎立德则是忙的已经没力气去作什么回应了。

  光幕展示豆制品的这一段,画面切换飞快,画面中出现的菜品又可称繁多,若非兄弟同心清楚分工,以及短时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阎立德很难想象要如何才能画下来。

  夸赞完阎氏兄弟,李世民已经在兴致勃勃的展望了:

  “今岁又有灭吐谷浑之功,等诸夷齐至贺唐,必教尔等知晓何谓盛唐华夏之风也!”

  经过后世解释汉武帝统过年之功绩,李世民自然也不愿落于人后。

  照猫画虎谁不会?若论武功他李世民并不觉得将来能输汉武了。

  有此等强悍武功作保,那上国风俗,诸夷必欣然而摹习也。

  【从腊月二十六起至二十八,各地的过年风俗可以说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三项:

  炖猪肉,宰年鸡,发白面。

  现在我们聊起来古代的养猪史,往往也会有类似豆腐缺汉唐正史记载的吊诡之感。

  一方面来说,华夏的养猪史非常的长,早在殷商时期猪就是祭祀所用的绝对C位。

  周代将按照祭祀规格分太牢和少牢,就是俗称的天子祭礼和诸侯祭礼,两个LV的祭品当中,猪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后来从秦汉至南北朝,猪也一直都是民间祭祀首选,而且一般来说古代文献中如果没有特别注明,那么“肉”一般来说指代的就是猪肉。

  猪这种家畜与古代联系之紧密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古人到底吃不吃猪肉,也是现在挺常见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但这个争论实际上多多少少也是有点拿今朝的剑去斩前朝的官的意思。

  从历史文献角度看,在宋代之前,猪作为家畜来说,更多的是看重其功能性,而非可食用性。

  比如武周时,武则天的亲侄子武懿宗有留下骑猪驰骋战场退敌的记录,可见对当时来说虽然跟不上时代,但猪确实曾经有过坐骑的属性。

  另外,史记当中有个对勇猛将军称赞的称号是“乌喙将军”,便是将猛将比作乌猪一般勇猛。

  最重要的是,在缺乏化粪手段的古代,猪还给当时的人提供了一个能持续有效处理生活垃圾的额外选项。

  比如《墨子》当中记载,“城上…五十步一厕,与下同。”

  其中的就是猪圈的意思,具体结构是什么样子就不多展开,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

  从这个作用上来说倒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宋代之前的权贵皆不喜猪肉。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古代缺乏靠谱的肥料,很长一段时间里,猪粪都是最简单易得的原始农肥。

  建国初期曾有一句话说是“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其中对于猪的作用与古人可称是异曲同工。

  那么猪的功能性改变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毫无疑问是宋朝,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从宋代出现东坡肉(红烧肉)开始。

  从汉代起就有的猪仔阉割手段在宋朝得到了发展,初步解决了猪肉的腥臊的问题。

  而在南北朝时期,先人们也开始初步尝试解决猪长不肥的问题。

  “麻盐肥豚冢”便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给猪吃麻子育肥,吃盐助消化。

  而宋代铁锅开始大量出现之后,红烧肉这个做法也给猪肉打上了美味的标签。

  至此,猪在人类社会扮演的角色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直到了明代,“圈干食饱”和“少添勤喂”这两个育猪准则被正式确立。

  至此,猪成了人类最好吃的朋友。】

第487章 莫笑农家腊酒浑

  “最好吃的……朋友?”

  在孔明看来,相从可称朋,同志趣为友。

  能被称为朋友者,要么如士元元直一般,能一起为大业不惜身,要么当如子敬一般,有高洁之志所见略同才对。

  孔明从未料想过,一千多年后,问后世:

  “何谓朋友?”

  “好吃。”

  嗯,只能说后辈之诙谐风趣宪和亦有不如也。

  不过被孔明在心中暗自比较的简雍管不了那么多。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其间说到那红烧肉时展示的古籍当中露出的只言片语,直接念道: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竟如此简易?”

  若非此时光幕还没结束,简雍简直想直奔厨房,现在就去试试了。

  对简雍来说,在为玄德公开天下太平的愿望下尽力之余,见天下之未见,尝天下之甘馐,也算是个人的追求之所在。

  而如今经过后世的述说简雍也才忽然发现,这般甘馐也能由自己亲手所作,其中定然别有乐趣!

  刘备则是一叹:

  “我等倒是也想岁岁宰杀肥豚以迎新年,奈何……”

  每每见光幕略谈后世情况,充斥在他胸腔的便是对其丰盈食物的羡慕。

  就不说那“冠绝五千年”的后世了,这唐坐拥两千年以来最优气候,那水稻都快种到涿州去了,对他来说堪称魔幻。

  那宋呢?

  虽然看起来后辈对其文治武功皆有微词,但也大方承认了这宋工匠技艺的精进,以及商贸之兴盛,且文风之兴也能与唐比肩。

首节上一节443/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