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40节

  实际上李世民对后世的民生如何一直不是很清楚。

  对这后世,虽知晓其能登天窥宇,能入海探幽,航母遨于海震蟊贼,东风掠天际戍国疆,但说到底这后世百姓的日常过活如何,那是一概不知。

  此前在后宫与观音婢吃饭闲谈时,两人也曾举箸聊过此类问题。

  或许是因为后辈零散言语间多嘉巾帼妇人使长孙皇后对其多有好感,故而认为这后世多半能够家家有牲畜户户有余粮。

  对此李世民嗤之以鼻他可是清清楚楚记得这后世有十四亿的人口。

  即便一户仅有一豕一羊,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便是近乎十亿牲畜,且后世疆域较之盛唐犹有缩减,如何能养得下?

  皇后久居深宫故而不知,李世民领军次数已不可记,更明白如此也觉得此等人口数目已多至不可想象。

  而且那后世还要搞什么劳什子环保,还要退耕还林?

  故而李世民觉得,此等人口下,能令一户之民,一月知肉味一次,便算得上大治之盛世,也足以见科学之威。

  只不过没想到,当时没争论出结果的一个闲谈,会在此时被一句不经意的话揭示出胜负。

  长孙皇后眼底尽是笑意,看着李世民笑道:

  “陛下如今知晓,何谓冠绝五千年之盛世否?”

  不过相较于皇帝皇后两人的私下讨论,魏征才可称得上振聋发聩。

  虽然天下儒者并非尽是齐国之腐儒,但崇古尊礼是基本都少不了的,每每劝谏必言三皇之治世,次次伤怀必盼五帝之大同。

  因此如今听闻后世大喇喇的宣布彼时乃是华夏五千年来之冠绝之世,出身山东尚儒的魏征便尤其的难以接受。

  但是从私心上来说,魏征也明白这后辈说的是事实。

  毕竟再怎么崇古他也知道,今唐之铁铸农具,三皇五帝时皆无,后世所叹的几十种粮果杂成之粥还嫌弃难以下咽,即便是圣王听闻亦不可想。

  此前一直奉诚的教条忽然被难以置疑的事实击了粉碎,魏征顿时满脸茫然,喃喃自问:

  “莫非自从周以来,新朝总是胜旧朝?”

  “这倒也未必……”

  杜如晦幽幽道:

  “毕竟唐后尤有弱宋,尤有那闭关锁国之清。”

  魏征顿时没话说了,脑袋中也愈发混乱。

  【以如今来看,腊八因为距离年关太远的关系,节日氛围确实在逐渐淡化。

  一般来说,不管是那个传唱度颇广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的《忙年歌》,还是南北方的民间习俗,都更习惯将小年作为这一整个节日的开端。

  而这个小年的仪式,更确切的说便是祭灶神。

  这同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最早的开端是夏朝,只不过当时的祭灶颇为麻烦,每月一次,后来简化成了每季一次,到了汉朝干脆就变成了更省事儿的一年一次。

  灶神属五家神之一,不过论语中有记载春秋时卫国王孙贾“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感叹,可见至少在那时,五家神当中灶神的地位便已在显著提升。

  如今我们熟知的祭灶神的流程大约形成于南北朝和隋,会以糖瓜之类的粘牙物让灶神嘴甜,还要扎草马作为灶神的坐骑,将这两者一起烧掉便是送灶神谓祭灶。

  而等到大年初一再将新的灶神画像贴到灶台上,这便是请灶。

  从祭灶开始到重新请灶的这几天,古人便认为家中没有灶神的监督,可以放心的暴饮暴食、聚众玩耍等等,这也是古代过年欢庆的雏形。

  这个习俗流传至今,唯一有所变化的是小年祭灶的时间。

  最初祭灶神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四,不过从清朝的雍正时期开始,皇家为了图省事儿,便干脆在腊月二十三祭众神时,将次日的灶神一起拜祭了,上行下效之下,北方的小年时间就变成了腊月二十三。

  而当时的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并不需要这一套上行下效,故而至今保留了二十四小年祭灶的传统。】

第481章 甜品战争

  “这雍正倒是个嫌麻烦的。”刘备语气颇有点愤愤不平。

  孔明几人顿时莞尔。

  不过认真说来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就如武帝作太阴历定辞旧迎新之日一般,四海归一同风同俗便是炎汉子孙共同的追求。

  结果如今因为这雍正一人的省事儿,使得后世南北风俗有一日之差。

  虽然并不是什么大事,但看起来已足矣令人不爽。

  不过几人间唯有鲁肃依旧在意:

  “这后世缘何竟称能冠绝五千年?”

  于是刘备脸上的不豫之色皆尽散去,孔明淡然的脸上也浮现了几分怅然,提起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

  “子敬以为,两页农学至宝,有沤肥之法使亩产增半石,有育苗选苗之经验堪称百年之经验,于后世能作价几何?”

  这个问题稍显突兀,不过鲁肃还是认真思考了一下,慎重道:

  “即便后世物产丰裕远非我等所能想,想来也当作百钱之价?”

  鲁肃觉得自己这个估价已经相当大胆了,但还是看到孔明摇了摇头,伸出一个手掌也不卖关子道:

  “整整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宝典,后世仅作价五钱。”

  随后孔明与鲁肃详细说明了一下,最早时根据所赠的金物,算出来的后世名为“元”的等价的前后因果。

  鲁肃沉默,旋即期期艾艾道:

  “那…那后辈方才…所说的难以下咽之粥,作价……”

  孔明观察向来仔细,刚才同样瞄到了画面中一闪而过的一箱腊八粥,似是封于罐头装入箱中,包装上将重量和价格写的清楚,一罐二百八十克,十二罐作价三十四元,他们最早时也探清楚了后世那所谓的克重与此时斤两的关系,故而算起来更加简单:

  “数十种粮果杂成之粥,七斤余作价三文钱。”

  于是鲁肃再难抑制脸上的种种表情,最终余下的只有羡慕了。

  如今乱世百姓生活如何他一路所见再清楚不过。

  那宋外有强敌内有苛捐杂税,一粥不得而至嚎哭也是刚刚才见过。

  即便是太史公记载的孝景皇帝时太仓满溢之景,与这后世粮产之富亦算得上相形见绌。

  至此再想想后辈此时聊起来的过年之事,鲁肃遂一叹:

  “我等庆节日以大飨,后辈富裕至此,不知欢庆能有何等华景?”

  【小年的风俗变化比较简单,不过透过各个年代对于祭灶所用灶糖的记录,反倒是能清楚的看到古代甜食的变化。

  从糖源来说,古时的甜食大体可以分为蜂蜜、麦芽糖、蔗糖三类。

  三国时皇甫嵩曾孙皇甫谧著作的《高士传》中有记载一个叫姜岐的人“畜蜂”产蜜和蜡,正式开启了驯养蜜蜂的序幕。

  多说一嘴皇甫谧还挺厉害,有撰《针灸甲乙经》这样华夏第一部针灸学著作,同时还撰了逸士传、列女传、历代帝王世纪等书,算是一位标准的文医双绝的大佬。

  因为蜂蜜质甘美耐久储的关系,在古代一直备受权贵青睐,因此养蜂业从南北朝到明代一直在完善,宋应星大佬在《天工开物》当中对明代已经相当成熟的人工养蜂有过完整叙述。

  不过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华夏这边采用的也一直都是古法养蜂,用空心木桶、蚀空木等物强行移蜂养殖,最终毁桶取蜜,效率极低,与现代能重复利用的活框蜂箱和摇蜜机取蜜的手段完全没法比。

  因此在古代蜂蜜一直都是权贵专属,算不得甜食当中的主流。

  而在蜂蜜之外,历史上麦芽糖和蔗糖之间还有过小小的甜食战争。

  麦芽糖是现代命名,在古代有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便是饴饧,这东西的食用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诗经》成书西周到春秋时。

  从东汉至武周,算是饴饧的黄金时代,用粱和稷制麦芽糖的技术,产量更高的煎饧法等都出自于这段时间,但从武周以后,古代对饴饧的食用就愈来愈少,麦芽糖在古代的命运由盛转衰。

  导致这种变化的便是蔗糖的崛起,这事儿咱们就不太陌生了。

  王玄策的一声怒吼,给李二凤取回来了甘蔗制糖术,这种技术就此在华夏扎根。

  随后的宋元明三朝,甘蔗制糖法一直在精进,蔗糖的数量和质量逐年稳定攀升,并也在餐桌上成功击败了蜂蜜和饴饧,成为古人品甜的上品选择。

  另外与这个甜食小战争够对应得上的是古啤酒的骤然衰落。

  根据现代考证来看,古代记载名为“醴”的酒水的制造过程包含了发芽、糖化、酒化等步骤,基本可以确认是原始状态的啤酒。

  根据记载来看,醴这种原始啤酒起源于商,兴盛于汉,失传于唐,与饴饧的没落在时间上是能对得上的,毕竟饴饧本质是麦芽糖,在技术上与啤酒酿制算是互为技法衍生。

  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贞观十四年二凤灭高昌,除了达成在西域的战略目标外,成功从高昌国获得了完整的葡萄酒酿造技术以及被誉为珍品的马奶葡萄。

  前后夹击使得蔗糖大获全胜,也使得蔗糖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依靠着优质蔗糖,从宋元起至明清时,华夏出海的商人也成功垄断了整个东南亚的蔗糖市场,获得了海量财富。】

  “若论甘味,饴饧确实差蔗糖颇远。”

  下意识舔了舔嘴唇,李世民给了一个自觉相当公道的评价,随即略有幽怨的瞥了孙思邈一眼。

  禁肥牛肥羊他能理解,勒令御膳房将糖醋鱼也降至每月一次是为何?朕又非那有消渴症的曹丕!

  但在孙太医一力坚持下,再想想这消渴症在后世的糖尿病之名,李世民最终不得已捏着鼻子接受了孙太医的要求。

  结果便是如今每每说及这些味美之物,李世民便难免在心中将孙思邈诟病一番。

  孙思邈岿然不动,连回赠唐皇帝一个眼神都欠奉。

  李世民也不介意,看到后面饶有兴趣的心情变成了大喜:

  “这高昌国竟还有如此珍品!?”

  心中则是一动:既然肥牛肥羊与蔗糖都不得食,那能畅饮葡萄酒也不错。

  这高昌国既有酿造之法,又有用于酿造之物,岂非天予之?

  李世民兴致盎然。

第482章 老法家熬出头了

  明明十日前方才拿到了对吐谷浑大胜的捷报。

  但此刻李世民却已经在心中盘算如何对高昌国用兵了。

  这并非是他欲类汉武穷兵黩武,而是就如后世总结的那样,若要经略西域,那高昌便需紧紧握在手中不可。

  而且他也并非没有给过高昌国机会。

  自颉利献舞后,在元正大朝会时,李世民便已明里暗里向高昌国的使者表示过:

  前隋大业四年时,炀帝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管理西域,并于高昌境内设西戎校尉府震慑西域,且高昌王亦有求娶炀帝之女华容公主,可见高昌乃隋之臣妾。

  如今唐承隋统以治天下已十三载,高昌国反倒不闻不问,是何般道理?

  那高昌王,竟不愿来亲自唤朕一声天可汗!

  话语当中的意思已经极为清楚,但高昌王颇有不为所动的意思。

  去岁元正时说身体抱恙,明年一定遣嫡子朝长安,聊表敬意。

  而今岁更简单,所至长安者依旧唯有使者,带来了毫不意外的消息:

  高昌王父子,麴文泰和麴智盛双双身体抱恙。

  至此也彻底磨灭了李世民对高昌国的最后一丝耐心。

  虽然李世民不是很明白,明明后世录于史册中的说法是麴文泰亲自赴长安,以贺唐灭东突厥。

首节上一节440/6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