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93节

  而此时提亲是为了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时人评价其有君子之风。

  而短短一年后,灭高句丽未成的二凤就给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子,重新祭祀魏征,修好了魏征的墓碑,并亲自慰问赏赐了魏征的家人。

  王义方也因为这番雪中送炭之举,入了李世民的眼,成了天子眼前的红人。

  但王义方的运气也没比魏征好多少。

  魏征墓碑修好的次年,有人告发凌烟阁功臣张亮谋反,李世民下手向来利索,分分钟张亮人头落地,

  王义方因为平日与张亮交好,所以被牵连了进去,贬职儋州吉安丞,也就是海南岛。

  说是贬职,但实际上跟流放也没差太多。

  王义方没有抱怨太多,认真做事,在海南岛开设了历史上第一座学校,传授土人以华夏文明,让海南岛成了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魏征捏着胡子,脸上还带着一点疑惑:

  “贞观第一……大喷子?”

  这夸人的话听着怎么感觉有点……不太对味儿?

  房玄龄从字面意思上猜测:

  “喷有怒叱之意,且有描述嘘气鼓鼻之态。”

  “后世此谓,或是赞玄成之谏辞声威卓著,且秉公理之谏言,有凛然之态。”

  “而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年岁较长者,皆称为大。”

  魏征依言想象了一下,遂感觉这后世的字词新义,总是妙趣无穷但又恰到好处。

  因此他也转过身,对着李世民保证:

  “臣定当时时警醒刻刻自省,既要做好陛下的喷子,也要做好己身的喷子。”

  “如此,辞世时方能不负大喷子之虚誉。”

  李世民张了张嘴,很想说大可不必,但心下也明白,人无完人,于是只能无可奈何的点点头。

  魏征倒是兴致勃勃,那边还在拉着房杜二人,让两位宰相也不要忘了监督陛下:

  大家努力成为贞观喷子吧。

  李世民脸色略微发苦,因为已经看到了后世的统计:

  前后谏言数十万字!

  这魏征真是既能谏,也敢谏,更盛谏,难怪后世称其大喷子。

  不过如此看来,李世民反倒是有点沾沾自喜了:

  数十万逆耳谏言都能容得,朕还有啥容不得?

  后世竟还说朕小心眼,哪里小心眼了?

  不过随后甘露殿气氛就随着光幕“毁去魏征墓碑”这句话急速冷却。

  其中最安之若素的反倒是侯君集。

  或者说上一次甘露殿秘议时,侯君集就躺平了:

  太子谋反把我老侯卷了进去,我能怎么办?

  唯望能给陛下好好办事,使得陛下心无芥蒂,至于太子是承乾还是李治,他老侯一定坚决不掺和!

  同时侯君集还心怀感谢看了魏征一眼:

  没想到啊,这魏征竟还夸咱老侯有宰相之才呢,真是慧眼识人。

  不过此时魏征倒是没空去解读侯君集的眼神,眼看着自己墓碑被毁了又重修,魏征不去看,真心实意赞了一句:

  “这王义方真乃君子也,陛下兴科举方有如此才俊为官,乃大唐之福也。”

  李世民轻轻点头,不趋炎附势,能心怀公理,出身贫贱而不附豪强,这王义方倒是真切让他明白了科举的好处,如今最缺的就是这种良臣。

  夸完王义方之后,魏征反倒是脸色有点不安:

  “后世所说无错,臣此举颇有弄名之嫌。”

  对身后事,魏征反倒真的没多少怨言。

  毕竟若真的谏言数十万字还能幸终,那只能说明他魏征确实遇上了一位宽仁之君。

  但魏征同样也比谁都明白,谏臣是最不能犯错的。

  难得从魏征脸上看到窘迫的神色,李世民好好欣赏了一下才宽慰道:

  “玄成无错,反倒是朕确实有失于你。”

  “毕竟玄成也并非那后世中的转世星君,有些许私欲,再寻常不过。”

  “且能平乱世,固然有朕之才,但亦有叔宝敬德死战,有克明玄龄之策,更有药师独镇南地。”

  “这当朝亦是如此,此非朕之贞观,乃是我等君臣之贞观,玄成留书表贞观之功,何错之有?诸卿之奏对,皆当入本朝实录。”

  这魏征说民如水君如舟,但君臣之间不也是如此?

  且若是计较历代之帝王的话,猛谏如魏征,功高如李靖,皆能荣宠善终,可为贞观佳话。

  至于毁墓碑……引以为鉴就是,不行晚上留玄成吃个饭再赔罪。

  过去拍拍魏征的肩膀,李世民笑的很洒脱。

  初入于此的刘仁轨感觉此刻的陛下有夺目之感。

  而李世民处理完这些事,看着后面的张亮谋反,一时间又有点头疼。

  【靠着过硬的政绩,656年王义方被李治破格提拔,重新回到京城任职侍御史。

  而眼看着皇帝下场拉偏架,王义方再也坐不住了,但奏疏写好之后,他反倒是踌躇了。

  海南岛十年不能改志,但若是再次连累母亲该要怎么办?

  老夫人是个伟大的母亲,说楚汉相争时王陵母亲宁可自杀也不愿儿子投奔项羽,如今你能为道义发声,做母亲的死而无憾。

  有母亲支持,王义方上朝时候坦然出列谏言,认为李治身为万邦之主,应当为天下表率,请按照唐律,治奸相李义府死罪。

  李治翻了翻唐律,治王义方以下犯上之罪,贬黜莱州参军,再次保下了李义府。

  到莱州之后,王义方干脆辞官不干,办了一所私塾教书育人,并奉养老母。

  老母安享晚年之后不久,王义方也病逝,享年五十五。

  王义方这一辈子,几起几落,最高不过官至六品,但《旧唐书》为其单独立传,堪称是初唐时文人风骨的代表。

  另外,张亮的谋反可能是贞观后期最荒唐的案件。

  因为砍了张亮脑袋之后,李世民自己都承认张亮“反形未具”,并“至今追悔”。

  但李世民说的意思也是认为张亮本身也有点不干不净的,毕竟认五百义子,私藏兵器,并且开始摆弄谶语,怎么看也不像正常人干的事儿。

  而张亮这个案子掰开揉碎了也特别简单。

  首先张亮本身不地道,出身贫寒种地为生,发迹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抛弃原本的妻子,迎娶了更加年轻漂亮的李氏。

  旧唐书对这个李氏的形容有两个词:淫荡,骄横。

  说她淫荡是因为跟张亮的好几个义子和她都是白天叫母亲,晚上叫夫人,玩儿的很大。

  其中有个特别突出的叫张慎几,原本卖笔为生,但因为容貌俊俏,而且能歌善舞,李氏相中之后便让张亮认其为义子,带入府中夜夜笙歌。

  而在感情日渐深厚之后,李氏便寻思着如何为心上人谋取最大的好处,而最终的手段,便是巫蛊谶语。

  于是张亮在义子帮助下,顺利“解”出来两条谶语:

  李氏有王姬之命;张慎几是大贵之人。

  其中意思直白的可怕,但张亮不仅照单全收,而且迷上了巫蛊,身边很快也聚拢过来几个骗钱花的术士。

  几个人关起门来一鼓捣研究,张亮就发现:

  我居然有天命在身啊。

  事情越闹大越大,很快就被有心人举报了,面对李世民的钦差,吹捧张亮有天命的术士拎得特别清,当场就把张亮卖了。

  封建时代讲人人平等和法治公平是很难的一件事,因此张亮死就死了。

  只是让人感叹的是,张亮撑过了隋末,度过了玄武门。

  贞观时期治理地方能打击豪强抚恤贫弱,也是因此王义方才与其交好。

  结果这么个草根出身的能人却翻车在后院上,不得不让人感叹历史总是有其相似性。

  你说是吧?李世民,李治。】

第203章 朕没生气

  负责任的说。

  从王义方以六品官单独立传这方面,李世民想到了很多。

  大兴科举更深层次的意义。

  寒素官员更多之后所能带来的官场的改革。

  还有读书的作用,以及究竟何谓华夏文化?

  同时张亮的谋反原因也窥见一角,让李世民既觉得可怜可恨又可叹。

  结果最后这话语一转,后世那一个戏谑的反问瞬间让李世民想要引弓拔剑。

  什么叫历史的相似性?

  什么叫在后院上翻车?

  李世民第一次痛恨这光幕之隔足足有一千多年。

  否则他真想给后辈好好介绍一下天策上将的宝剑巨弓以及胯下青骢。

  而且李世民几乎是瞬间就懂了,为何后世历史中的他会因为魏征劝谏暴跳如雷喊着“会杀此田舍汉”!

  想必那时引得他大动肝火的,就是这种羞恼之感。

  对于李世民来说,你说张亮就说张亮,干嘛忽然拐到这里来?

  也是因此,李世民扭头看了一眼魏征。

  魏征去往北地处理事务了半年,北地奔波辛苦,因此回来后痛痛快快休息了一个月,此时尚且不是很明白,正拉着房杜二人低声询问。

  但房杜二人此时正埋头对着光幕抄录,仿佛根本抽不开身一般。

  不过嘛……李世民觉得自己应该是不会因为魏征大动肝火了。

  魏征确实有说王义方“直”的理由,毕竟他的劝谏虽然切中要害,但并不刺耳,君臣之别依然看的清楚。

  完全不像这后世,言语间那股挑事儿的味道李世民感觉自己都能嗅到了。

  但……没什么办法。

  魏征他碰得到,后世碰不到。

  魏征虽然执拗,但毕竟还是唐臣,依然有所求,只是所求的不是蝇营狗苟罢了。

首节上一节293/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