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83节

  接过纸笔,李世民屏退左右,挥笔写下一句话,卷好之后塞到李君羡手里,交代道:

  “交予朱雀门望楼传令兵后,立即策马返回。”

  李君羡得令,手持密令翻身上马,双腿一夹马腹,策马疾走。

  有黄门立即给陛下搬来椅子,李世民坐下,同时心里默算。

  长安城的南北三十里半,从皇城至朱雀门差不多有二十六里,李君羡一来一回也就是约五十里。

  李君羡所骑的当然是好马,但长安城内无法全力狂奔,单是赶到朱雀门便要花上一刻半。

  敲了敲搬来的桌子,李世民下令:

  “燃三刻香!”

  这也是李世民最常见的计时方法,根据长短分一刻香两刻香等等,需要时点燃就行了。

  而三刻,应当就是去朱雀门传令一个往返的时间。

  看着立香缓缓燃烧,李世民满腹好奇,杜如晦胸有成竹。

  并没有让李世民等太久,立香燃到一半以后,他便遥遥见到北面的望楼有了动作。

  那是三面巨大的旗帜,或许是为了方便,只是最简单的红白蓝三色旗帜。

  似乎是按照特定的顺序在依次挥舞,一楼传一楼,很快皇城这里的望楼便连挥两次红色令旗,然后一个小校从往楼上顺着梯子滑了下来。

  这个小校满脸激动的跑到李世民面前一拱手,递上了一个纸条。

  李世民接过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长孙皇后身体安康”。

  这句话之前写在李君羡带走的纸条上,李世民扭头看了看那支立香,此刻才燃了刚好一半。

  也就是说朱雀门望楼拿到纸条之后,几乎称得上没花什么时间,便将这句话给重新传了回来。

  “如何做到的?”李世民这下真好奇了。

  杜如晦满脸微笑,娓娓道来。

  按照杜如晦所说,他和房玄龄最开始也有尝试光幕中的摇臂,但很快就作罢,因为汉文的密码本是很难仿效这番邦的。

  但当时在办事处想办法的两人很快便发现了一个误区:

  身边到处都是的书本如何不能作密码本?传讯塔只需要传讯数字即可,一个文字完全可以拆解成页数和序位两个数字。

  李世民拽着胡须:

  “可若是这么多书本……”

  随即就意识到犯蠢:每个传讯处只需传讯数字即可,要什么书本?

  而且即使有獠敌刺探,想要防备也很简单,完全可以上半月用孙子,下半月用诗经,或是将几本书编好一定顺序,每日一轮换。

  脑海中过了一遍杜如晦制定出来的这个方法,李世民想起来数日前看到的奏折,忽然间一拍脑袋:

  “此物于海师岂不是有大用?”

  海师已经在尝试探索那夷州,然后遭到了夷州土人的激烈反抗。

  虽然有海船,但根据边疆传来的消息,土人出入山林如履平地,且乘夷州南北狭长之便利,在东西之间来回穿梭,海师在海上通讯艰难,击之不及也。

  “如此一来,今岁夷州便可入唐!”

  回想了一下,李世民愈发觉得可以,不禁开怀:

  “我唐今岁又开疆矣!”

  今天临时私人有事,对不住姥爷们。

第193章 割大姓以补百姓

  在跟黄门打听了陛下的心情不错后,侯君集松了口气。

  如今虽已经是八月份了,酷烈的阳光依然没有消解的迹象。

  此时侯君集倒是有点想念往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若是在去岁和前岁,这等酷热的天气下,陛下定然是会赐冰以消暑的。

  挖窖藏冰当然不是皇家的专利,但被赐冰,至少是能看到自己在陛下心里位置的。

  而今年,啥都没,再加上从后世所知的“老侯被斩首”,这就让侯君集心态不免有点失衡。

  所以陛下交代之事,侯君集也是拖了又拖,就指望着将此事办好,以弥补一些形象,好在如今总算是有一些成果了。

  皇墙脚下的阴凉地避免了侯君集受太阳炙烤,到了太极殿意外见到了已经返回长安的魏征。

  此时的魏征相较于记忆中的样子黑瘦了一点,整个人的气质也显得愈发沉稳。

  “……臣在处理突厥事宜时,薛延陀的夷男可汗多有不法。”

  “多次遣使试探,更是欲贿臣以财宝换突厥勇士,观其动作,乃是自寻死路耳。”

  李世民饶有兴趣:

  “财宝呢?爱卿严词拒绝了?”

  魏征不卑不亢:

  “臣照单全收带回长安,可供陛下查点,以作来日讨伐薛延陀之资。”

  “尔后臣宣夷男可汗行贿之罪、侵占水草之罪,行文并州,出千余精骑击之,斩首两百,掳生口千余,以视陛下惩戒。”

  对魏征的处置之法,李世民大笑:

  “薛延陀宜惩戒,爱卿所作所为甚是恰当。”

  “不过此财宝不妨先借来以征吐谷浑,经略西域还宜耗薛延陀之力。”

  魏征轻轻点头,这类军略并非他之擅长,若是在往常他会尝试给点建议,但如今知晓后世对李靖之夸,魏征觉得在军略上还是多看多问少说比较好。

  不过末了,魏征也没忘了一句:

  “陛下改科举之制,乃圣王之举也。”

  对此李世民推辞不受,淡淡道:

  “此制既承先朝遗泽,又受后世点拨,朕何功之有?”

  “若是能以此制选治国之才,奠唐之基,才可谓功。”

  君臣奏对结束后,魏征这才看到侍立在一旁的侯君集。

  对着侯君集也行了一礼,魏征昂首迈步离去,忙了整整半年,他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子。

  不过魏征倒是感觉颇为奇怪,怎么刚才自己和潞国公见礼的时候,潞国公竟想躲开?

  不管是论官还是论爵,任大将军封潞国公的侯君集都是要远超于他,因此魏征才主动见礼,但怎么对方的表现如此奇怪?

  但这些都是小事,魏征很快便将此事丢开,而是惦记起来了西市的几家吃食。

  大吃一顿,再喝上些许美酒,睡个好觉,这是他如今最想做的事情。

  目送魏征走远,侯君集这才在李世民狐疑的目光中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呈递了过来:

  “臣不负大家所托,如今已成书矣。”

  饶有兴趣的接了过来,李世民念出了扉页的书名:

  “屈突季来传?”

  按着书页叹了口气,李世民当然是记得屈突这个姓氏的。

  屈突仲通,或者说屈突通,前隋大将,兵败潼关被俘之后投唐,入秦王府,颇受李世民重用。

  平王世充论功第一,考虑到老将军的威望,李世民登基后拜右仆射,委其镇守洛阳,最终贞观二年病死任上。

  摆摆手示意侯君集不用在意,李世民翻开了书。

  而这一看便是一个时辰过去,期间太极殿静悄悄,一些进来呈送公文的内侍也被侯君集以眼神勒令等在殿门处。

  而等到侯君集都觉得腿有一点发麻时,便听到李世民赞了一句:

  “好!”

  李世民熟读史书,但这本《屈突季来传》却完全不一样,其故事梗概也并不复杂。

  一个有着汉人母亲的胡儿,在母亲的教导下折服胡人兄弟,并依靠勇武和脑子最终成了小部落的首领。

  适逢乱世,最终投隋,成了同出一族的屈突通麾下的亲将,击突厥时他身先士卒,在潼关时他说服将军投秦王李世民。

  破王世充时他巧献计,最终功成名就封侯得爵,并在晚年再回辽东,将母亲的坟墓迁回汉地。

  合上书,李世民依然觉得回味悠长,主角虽是胡儿,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却有了一颗汉心。

  生活描绘上也是层层递进。

  投隋之后的知书达理生活也与辽东梦寐野蛮的生活形成对比。

  隋的索民无度,也与开唐后的休养生息形成对比。

  李世民不得不承认,这些民间的说书人确实有几分实力。

  “这屈突季来还活着吗?朕倒是想见见了。”

  侯君集尴尬摆摆手道:

  “并无此人。”

  随后解释道:

  “臣去寻了屈突通的旧将,这些故事乃是以数十位家将的见闻杂糅而成。”

  李世民恍然而笑:

  “朕倒是忘了此乃,且若是此人有此之才,仲通定然会向朕举荐才是。”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李世民也再无疑虑:

  “此书甚好,宜当推而广之!”

  “此事,便交由爱卿了。”

  侯君集大喜,当即领命。

  对熟读史册的李世民来说,此书唯一的看点便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经不起仔细推敲。

  但对百姓来说,与其推敲这个还不如与周围邻里讨论一下胡人的习俗是否真的那样野蛮?

  前隋的王公贵族生活是否真的那样奢靡无度?

  等到这故事在长安大肆传播之后,汇聚长安的胡商会将此故事带到边疆,带回那尚且茹毛饮血的部落中。

  而对他们来说,这个故事的意思便更加简单直白:

  唐朝欢迎有能力的胡人。

  而到了那时,这屈突季来到底有没有其人也就不重要了。

  自从西域返回长安后,侯君集的一颗心都处于被吊着的状态。

  而在此时被真正委以重任之后,这颗心终于踏踏实实的落回了肚子里。

首节上一节283/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