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58节

  逃跑后的阿罗那顺整合人马,继续再战,被王玄策再次杀的大败,并将其生擒。

  最终,王玄策率军与阿罗那顺的残部在乾陀卫江激战,并彻底击败对方,生擒一万二千俘虏。

  天竺震怖,中天竺五百八十个邑落先后主动投降,被阿罗那顺篡权的戒日王朝彻底灭亡。

  王玄策胜利班师,并将阿罗那顺等勋贵押回长安治罪。

  这件事在史书中记载仅用了二百多字,对王玄策的战绩记载寥寥,不过区区几字:

  大破之,又破之,进击之,亡。】

  “竟是使节?!”

  李世民意想不到,此时倒是有点可惜已将其派去与玄奘同行了。

  而且当时还在猜测其人是怎么入的军伍,结果没想到并非将军,乃是使节。

  但也因此,面上赞赏之意更显:

  “大唐使节,合该如此!”

  李世哑然,他本以为自己两百人灭薛延陀已经非常瞩目了,结果后面冒出来一个五十骑平于阗国的。

  当以为这个堪称大唐巅峰的时候,结果又冒出来一个一人灭国的,而且还不是武将出身!

  而且这才仅仅是初唐,后面光幕说过的那些李世还没忘呢。

  单人入阵王忠嗣。

  深入万里高仙芝。

  李世不由得慨叹:咱大唐当将军的怎么都这么卷!

  “如此说来,陛下倒是将此人用对地方了。”

  李靖笑眯眯道。

  或许是真的年纪大了,而且本身也是沉稳的性格。

  因此李靖对于王玄策之举更多的是赞叹以及欣赏。

  李世民面上故作为难:

  “还好如今我唐也就灭东突厥之威。”

  “不然这王玄策挟唐国威,还说不定在西域闹出怎样的乱子。”

  口中都是责备,但脸上都是欣喜。

  毕竟大伙也都明白,即使此战主要是借了大唐的威势。

  但能借威,本就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大唐使节何其多也?怎么灭国的就这一个呢?

  在甘露殿又转了两圈,李世民摇头道:

  “朕如今真恨不得这王玄策早日得返。”

  “如此良才,宜善加培养。”

  “如今西域尚且凶险,鬼魅之徒甚多,若是遭遇不测……”

  李世民已经提前患得患失了起来。

  【王玄策单人灭国这件事,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理顺:

  首先,松赞干布是以大唐驸马爷的身份帮助,因此这一千二百吐蕃兵就是打手,王玄策怎么处理这件事,松赞干布不干涉不过问,因此也不享功。

  其次,泥婆罗的七千兵马是王玄策拉出大唐的旗号征发的,并非借兵,因此泥婆罗自己的历史并没有记载出兵之事,也不享功。

  泥婆罗自己的历史也记载,此时的的德瓦国王沉迷于酒、色、珠宝、香料,毫无雄心壮志,自然也不会热心帮王玄策的忙。

  真正举国之力帮助王玄策的反而是天竺的国家:

  东天竺赠三万牛马劳军,并赠弓、刀以及钱财。

  迦没路国献上了地图,作为代价,希望能从王玄策这里请一副老子的画像供奉。

  当时唐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虽然最终唐朝受益的仅仅只有王玄策带回来的工匠,因此对此事并不太重视。

  但也因此反而更加凸显王玄策的魅力。

  面对困境绝不屈身忍辱,将生死置之度外,并凭借个人魅力和口才,维护帝国尊严。

  以使节之身统帅近万大军,一战破其都,二战擒其王,三战灭其国。

  青史两百字足够留其名,当得起华夏英雄儿女之称。】

  “这大唐……”

  张飞已经无话可说,几乎是呻吟道:

  “给人留一条活路吧……”

  成都府衙中一群人猛点头。

  虽然对方只是扣了大唐的使节,但你动辄就把人家一国灭了。

  同为华夏子民虽然看了很解气,这事儿办的很漂亮。

  但这岂不是让以后的大伙很难办?

第169章 仕途起飞未半而中道崩殂

  若论大汉朝的灵魂人物。

  除去天子之外,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使节:苏武。

  扬名匈奴,功显汉室,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不失国格。

  而这王玄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使节姿态。

  同样受辱,同样将生死置之度外。

  不同的是这王玄策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苟安的想法。

  不耗唐之一兵一卒,以国威驱藩属国之兵,降雷霆之罚。

  “如此才略,做使节可惜了。”

  张飞第一时间产生的就是如此想法。

  法正摇摇头:

  “这唐将才泱泱,投身军旅,反倒可能成庸碌之将,难以此出彩。”

  张飞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这唐似乎从没缺过将才,甚至皇帝就是最能打的一个之一。

  胡人能效死命,甚至贵为可汗者都弃尊位而奔大唐为将。

  人人皆欲争先的情况下,武将想要出头那真是难上加难。

  “如此倒也难怪这大唐个个都是将星,而且皆欲效险。”

  就如攻那于阗国,地图上也看得明白,那龟兹国已灭,西突厥与于阗的联系也已经被斩断。

  大可稳固龟兹之地,对于阗徐徐图之,如此也最为保险。

  但这唐将偏不,搏功不惜身,几乎是奋不顾身仅领五十人直趋王都,勒令朝唐。

  可见大唐将军们立功之迫切。

  不过法正倒是有点好奇:

  “这王玄策所驱者并非唐军,竟也能势如破竹。”

  “如此富足之地,何以如此不堪一击?”

  【不过既然聊到了天竺,咱们也可以额外说一说这片神奇的地方。

  关于天竺的战斗力为何这么差,种姓制度让下层士卒缺乏死战之心,这只是其一。

  印度平原确实称得上天馈之地,轻轻松松养活十四亿人口并且还能做粮食出口贸易,但缺点自然也是有的。

  最关键的就是有铁矿,但是缺煤矿,没办法像咱们古代那样,发展出来百炼钢、灌钢法、炒钢法等等技艺,也就没有办法研究上好的铠甲和兵器。

  冷兵器时代咱们也都知道,刀剑可以随便把玩。

  私藏弓弩的话轻则论罪重则流放,私藏铠甲轻则绞刑重则族诛。

  在冷兵器时代盔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没有盔甲不仅导致天竺兵员战斗力低下,同时还导致中央军和地方军难以拉开技术代差,王朝的统治难以稳定长久。

  这也是王玄策打起来势如破竹的原因。

  其次也是因为地方太富饶了,都是适合耕种的大平原,反而导致无险可守。

  用咱们都熟悉的话来说,印度是一块标准的四战之地。

  随后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印度不产马,连简陋的轻骑兵都发展不起来。

  最终结果就是穿着铠甲骑着战马的波斯人、马其顿人、大夏人、安息人、月氏人、白匈奴人、蒙古人等等穿过开伯尔山口后,个个都如战神一般势如破竹,将天竺轮番征服。

  在这种情况下,王玄策打起来自然也是势如破竹。

  不过咱们后世聊到王玄策的待遇时,多有分歧。

  有个说法认为王玄策灭国却没拿到好处,反让吐蕃获利,所以最终李世民不怎么开心,也就对王玄策比较苛待,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个个说。

  贞观年间的吐蕃对印度是不太上心的,因为虽然能去印度,但路非常非常难走。

  也因此松赞干布仅赞助了一千二百兵马,若是吐蕃真的有心插手天竺,直接出万兵,对吐蕃来说不算困难。

  历史上吐蕃打到天竺是安史之乱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吐蕃已经彻底侵占了河西和西域,可见即使对吐蕃国内的野心家来说,大唐的疆土比天竺香多了。

  而且贞观后期属于大唐和吐蕃的蜜月期,双方翻脸要到王玄策灭国十五年后了。

  以及还有一个证据是开元初,位于东天竺的个失蜜国遣使来朝贡玄宗,还给带了封信:

  有国以来,并臣天可汗……臣身与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天可汗兵至勃律者,虽众二十万,能输粮以助。又国有摩诃波多磨龙池,愿为天可汗营祠。

  话说的很明白,一直认天可汗这块招牌,也一直在遵命防守吐蕃进入天竺。

  而且还希望大唐去讨伐勃律国,只要人马不超过二十万就能把粮草包了。

  最后是帮摩诃波多磨龙池国传话,“愿为天可汗营祠”是愿意让大唐在自己国家内驻军。

  其次王玄策也算不上苛待。

  去之前是右卫率府长史,正七品上。

  回来后嘉朝散大夫,从五品下。

  唐朝官员品级是九品三十阶,一年一考核,综合四年的考核结果,合格才能进一阶,政绩很好才能升多一点,并且超过五品的官职需要上报皇帝决定。

  在这套系统里,王玄策直接擢升五级,并且五品开始是被皇帝记在心上的。

首节上一节258/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