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19节

  “如此苛言?”

  魏延也觉得颇为不服,同为武将,在他看来这张议潮几乎已经做到了最好:

  “一人平西域尚被言仅有盛唐十分之一?”

  “那盛唐莫非能一言灭国乎?”

  众人四顾摇头,也觉得光幕多半是说顺嘴了。

  这张议潮其实也就靠一偏师,但能打的四方夷服,凿穿河西,领千里之土重归中国,如何算不上厉害?

  刘备亦摇头,随口道:

  “不知汉唐两盛世,孰弱孰强。”

  话音刚落便看到文武们目光灼灼的望过来,赶忙改口:

  “想来应是不及强汉。”

  庞统点评起来就毫不客气了:

  “这唐虽然有强悍武功,然不能杀的胡人丧胆!”

  “无论前汉还是今朝,百姓如何受过胡人如此折辱?”

  众人不由得暗自点头,还是我大汉更胜一筹呀。

  至于五胡乱华什么的,那时候汉都被篡多少年了?

  【大唐好诗风,诗词见证了盛唐的崛起,同样也见证了晚唐的衰落。

  安史之乱的前一年,杜甫就已经嗅到了这个帝国腐烂的味道,怒骂: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张议潮起兵前,晚唐的暮味更重,当时许浑也感叹: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张议潮的起事让河西百姓见到了归唐的曙光。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遗书记载了河西人的称赞: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凉州收复河西打通之后,归唐的遗民张乔也挥笔写诗题下了自己复杂感受: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张议潮死后三年,王仙芝、黄巢接连起义。

  韦庄同样用诗文描绘了自己见到的末路大唐: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张议潮并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只是晚唐如流星一般的一抹亮色,是历史赐予大唐巨人最后的体面。】

  “敦煌遗书……如何竟在法国?”

  孔明身体微微前倾,疑惑不解。

  他可是记得在介绍那国宝白罴时,第一个下黑手的可就是法国。

  武将们素来对这些没有半点好感,张飞不屑猜测:

  “说不准也如那棒子一般,劫了咱们的东西,拿来充当自己的。”

  “只恨那后世王朝武备松懈,竟被这法獠所趁!”

  孔明摇头只能将这些疑惑暂时压下,心中倒是对那无君之朝建立之前的历史好奇了起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说得真好。”庞统则是默默品味诗词。

  只觉得被光幕单独摘出来的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被法獠抢过去的诗词虽然辞藻不华丽,但胜在感情真挚。

  “这河西民心可用啊,多壮烈之遗民。”

  公安县偏厅里对于唐人的诗词都慢慢揣摩,只觉得这唐朝的文治似乎也颇有建树。

  而唐灭之景,众人也只是叹息。

  董卓之祸也不过二十年,百年洛阳付之一炬,当初之祸,竟也如此一般。

  ……

  或许是因为之前早有心理准备,李世民只是一脚踢飞了旁边的一个登子。

  “安史之乱?!危殆至此?”

  李世民颓然,这感觉就像是知道有一场兵败在等着自己。

  但既不知敌将是谁,亦不知如何败的,满满的都是无力感。

  “十万之军尽丧,生者也成了白发军。”

  房玄龄与杜如晦同样也注意到了另一个新奇字眼。

  “王仙芝与黄巢……起义?”

  房玄龄迟钝了一下:“这不是……百姓叛乱乎?”

  在两位重臣看来,起义就是起义兵义军的意思,但……

  “那吐蕃为张议潮所扫清。”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而张议潮归长安后,也未有领兵记录,可见当时晚唐或已无外患。”

  “故王仙芝与黄巢其人,是起义兵……反唐?”

  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很想反驳点什么,于是先飞快了扫了一眼陛下的脸色。

  出乎意料李世民脸色并无不豫,只是静静看着那方小小的光幕。

  于是长孙无忌也决定闭口不言。

  杜如晦大胆一拱手道:

  “请大家治臣失言之罪,依臣之见,那后世既非唐民亦非汉民,这王仙芝与黄巢受此赞誉。”

  “或是因为晚唐内忧外患,官吏反成百姓之敌。一如……”

  李世民摇摇头,这例子还用说?简直太多了。

  他此前承千古一帝之赞誉,当时便幻想过或许真缔造了一千年之朝。

  但如今以张议潮算来,唐祚至多也就三百年。

  “一个千古一帝,仅能保百年吗?”

  这一刻犹如曾经身为秦王行军打仗一般,李世民的思维无比清晰:

  “若延唐祚,则先延百年盛世,而百年盛世之持久,在朕之子孙,更在朕之文治武功。”

  朕这贞观上将要缔造出更强的贞观之唐!

  李世民雄心勃勃,首先,他就要超越光幕历史中的那个自己!

  【回望历史,张议潮也是晚唐为数不多的救星之一。

  只是可惜,依靠吐蕃之乱趁势起兵收复故土的张议潮,

  是个先天发育不良的一方势力,而且在打通凉州之后还受唐庭掣肘。

  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既成就了张议潮的威名。

  又从根子上毁掉了充满希望的归义军。】

  第二更稍晚,下一章这部分内容完结,需要写的公允一点。

第41章 汉儿尽作胡儿语

  【归义军的先天有何不足?无他,人少。

  吐蕃占据河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唐人尽贬为奴,肆意凌杀。

  甚至还发明了以皮索贯穴肩骨,拴在马上拖行的辱杀法。

  但只靠暴行没法治理土地,于是吐蕃人开始拉拢豪族,想要纳唐人为己用。

  但这时候唐人的骨头硬的可以安西的白发军还没覆灭呢!

  唐朝自己也记录,使者经过时见到的皆唐人,这些人见了使者的大唐麾盖,沿途夹观。

  问的最多的话就是:“天子安否?子孙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

  于是吐蕃改变政策,开始大力推行佛教。

  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与印度毗邻,他们请来高僧到敦煌讲经,在敦煌大力弘扬佛教。

  佛教不生产不生娃,天然的就能抑制人口增长。

  而且因为安史之乱,河西可战之兵都被抽调卷入内乱,最终都没回来。

  这就已经导致河西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女性数量是男性的接近三倍。

  而最终吐蕃内乱导致的屠杀又给河西唐朝人来了沉重一击。

  这也是张议潮要不计生死打通凉州的另一个原因:

  只有得到中原生口补充,河西才能重现昔日辉煌。

  否则就犹如季汉偏安,慢死之局而已。】

  “无源之水,如何不慢死?”

  孔明哀叹,仿佛已经预见了这方兴未艾的归义军的未来:

  “缺男丁,佛禁生,遭乱战,汉人不存,汉地何存?”

  马良只觉得不可思议:

  “那武宗灭佛也有如此原因?”

  “如三将军所说,这群僧人从天竺来我大汉讨饭吃不说,竟还妖言惑百姓不得生育?”

  张飞短言语:

  “不娶婆娘这辈子还有什么意思?!”

  孔明回想了一下看过的四十二章经:

  “那天竺佛教提倡灭欲修行,持戒禅定生智慧,可证四沙门果。”

  “要求弟子戒享受,苦身修行,与那大秦的国君奥勒留颇有相似味道。”

  张飞第一个嗤之以鼻:

  “不饮酒,不找婆娘,这还活着干嘛?不如死了去俅!”

首节上一节119/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