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873节

  说起来,他们这群人里面,就他的出身最高。

  就整个大明而言,比他出身高的也没几个。

  其余人闻言,也是立马笑了起来。

  “那是自然,以前咱们其实也没争什么,说到底,无非就是为了小辈罢了。可如今这情况可不一样了。

  对付长安的那些家伙,要是我们还不团结起来,搞不好真会被那些家伙给坑死。

  读书人,尤其是长安的那些读书人,没一个好东西!”

  听到这话,众人当即也是大笑了起来。

  一时间,众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初辅佐李承乾征伐西北时的场景。

  这其实也正常,当国内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转移到国外,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法为他们弄出一个共同的利益体,那就给他们制造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也是李承乾此番的目的。

  大明和大唐之间会不会打一仗,李承乾不清楚,也不好说,但他不得不防啊。

  很快,众人就未来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商议了起来,具体内容无人得知。

  群英殿中,李承乾拿着奏章半晌无语,良久才说道:“出使大唐?以何名目?”

  对于昨晚上这群家伙的密会,李承乾是知情的,他也知道这些家伙经自己这么一点拨之后,必然会做些什么。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些家伙要做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出使长安。

  “回殿下。”普西偌闻言当即出班说道,“唐明建交已有数年之久,虽每年我大明都会派出使团恭贺大唐皇帝及皇后的生辰,但却从没有正式出使过大唐。

  如今,我大明国富力强,虽未至盛世,但也离盛世不远矣,是时候告诉世人,在西方,有一帝国,宛如夜空之繁星,冉冉升起。

  是时候昭告天下,大明来了!”

  他这番话,说得激情高昂,一开始李承乾还没明白他的意图,但随着他话音落下,李承乾反应过来了。

  这群家伙想夸功。

  夸大明之功,也是夸李承乾之功,更是夸大明群臣之功。

  先声夺人。

  不得不说,这是个策略,至少得让大唐的那些人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吧?到底有什么实力有什么底气吧?

  “准奏。”点了点头,李承乾说道,“既如此,此事便交由礼部全权处理。”

  “微臣领旨。”王玄策闻言,立马站了出来。

  “启禀殿下,微臣有本启奏。”就在王玄策领完旨意后,兵部尚书伊原峰也站了出来。

  李承乾点了点头,伊原峰这才说道:“启禀殿下,我大明常年征战,从大明立国以来,几乎战事不断。

  纵然在百战之中,锻造出了我大明无双铁蹄,但也正是因为我大明战事不断,军队内部还是有些不足之处,微臣和契仆射商议过,欲在军中谋求变革。”

  “变革?”李承乾倒是有些意外,他也没想到,这些家伙居然还将主意打到了军队上面。

  当然,如果这样的变革对大明有利,他也不会拒绝。

  示意内侍将伊原峰的奏章接过来后,李承乾也是笑道:“诸位有这个心思便是我大明之福。”

  正说着,内侍已经将奏章递了过来,李承乾接过看了两眼,当下也是一阵的意外。

  还别说,这些家伙还真不是无的放矢。

  他们还真的琢磨出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尤其是完善了大明军方一直不完整的军功制度,只能说,这些家伙是真的用心了。

  “主意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不过真要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这样,你们可以选一支军队作为试点,如果可行的话,再在全军推广。

  改革这个东西,没那么好做的。”

  对于这个,众人其实都明白,自古以来,搞改革的都没好下场。

  当然,伊原峰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做,那还是环境不一样,大明的确给很多人都开了一个先例。

  “微臣领旨。”伊原峰当即也是躬身行礼。

  有一个试点就不错了。

  “启禀殿下。”就在这时,李勤俭也站了出来说道,“微臣有本奏……自大明立国以来,我大明便以商业为主,时至今日,我大明商业已经囊括了朝廷近七成的税收。

  臣等商议了一番,是时候就商业单独另设一衙门了,单独处理有关商业的一切事宜。”

  说白了,他们想开商部。

  听到他这话,李承乾心中都乐开了。

  这群家伙终于开窍了。

  商部啊!

  这个衙门一开,他们的优势才显现出来,同时,也是他们未来的退路。

  斗争嘛,那就得从自己最熟悉的位置开始。

第670章 卷五 长安之变

  对于大明朝堂上的这些家伙来说,六部衙门除了工部能和大唐抗衡一二,其他几部都是劣势。

  但他们也不是傻子,既然其他各部没什么优势可言,那就再开一部,在他们最有优势的方面再开一部。

  届时唐明一统,大唐系的官员就算再怎么强势,但商部却是被他们牢牢抓到手上的。

  时至今日,没人敢说在商业方面能比大明更加强劲。

  别忘了,大明能一路走到今天,就是靠商业撑起来的。

  这是大明最大的优势。

  李承乾点了点头,笑道:“我大明商业鼎盛,一切都由户部主掌,的确加大了户部的工作,这样,诸卿下朝后再行商议一番组建商部的细节,另行上奏。”

  听到李承乾的话,李勤俭当即也是领旨谢恩。

  他们也是在为将来做打算。

  这事儿只要李承乾同意了,那就好办多了。

  待到朝会散去,李勤俭等人也是一脸的笑意。

  从今天的朝会来看,李承乾还是支持他们的,这就够了。

  他们就怕李承乾都不支持他们,那么在未来和大唐系的争夺中,他们必然会落入颓势。

  这可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公廨之中,普西偌说道:“既然殿下准许了我们的奏请,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事宜了,先说说此番出使大唐,谁去?”

  “下官去吧。”长孙冲说道,“对付长安的那群老帮子,下官更有经验一些。”

  在大明混迹了这么多年,长孙冲也没了当初的儒雅,没办法,在日月山,儒雅是吃不开的。

  听到他这么说,众人也是点了点头。

  的确,长孙冲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来他本身就是户部侍郎,二来他的身份也能让他在长安更吃得开。

  大明系的官员都是实干主义者,这种优势要是不用上来,那真就是白瞎了。

  “长孙侍郎倒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李勤俭闻言也是笑道,“别的姑且不说,至少对大唐的诸多事宜,长孙侍郎就比我们这些人要了解得多。”

  “可问题是如此兴师动众的出使大唐,只派一个户部侍郎是不是太轻率了一些?”契何力有些担忧地说道。

  虽然他们昨天也讨论过这些问题,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当然,其实是各方都想主导这一次出使,所以才有了分歧。

  李勤俭闻言,也是笑道:“殿下不是准了我们再开商部么?既然再开商部,必然会有商部尚书一职,诸位觉得王玄策如何?”

  王玄策如今本就是礼部尚书,平调商部尚书倒是算不得升迁。

  当然,众人一听他这话就懂了,这是要给长孙冲腾位置啊。

  王玄策闻言,倒也没有多言,虽然他在礼部的位置上待得好好的,但真要说到发展前景,自然是商部。

  至于说给长孙冲腾位置,他也不介意。

  说到底,他们都是汉人一系。

  虽然内里也有些纷争,但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是一体的。

  “说起来,让王尚书平调商部倒是屈才了。”普西偌闻言也是笑道,“不过如今仿佛没有人比王尚书更合适的了。”

  “确实,只是如此一来,委屈了王尚书才是。”契何力也是笑了起来。

  “诸位抬爱,不过这事儿终究还要殿下同意才行,我们说了可不算。”王玄策也是连忙站了起来说道。

  众人闻言,也是齐声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但他们其实明白,真要他们这般举荐,李承乾不会不答应的,换句话说,只要他们不闹幺蛾子,这商部尚书的位置就定然会落在王玄策的头上。

  当然,他们也不可能闹什么幺蛾子。

  商部,那不是他们能玩得转的。

  在经商一道,汉人确实要比他们更加精明。

  而且,就算他们的人把持了商部,没有李勤俭的配合,呵呵,那都是自找麻烦。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朝廷又将出现不少的空缺……”普西偌笑道。

  一听他这话,众人都懂了。

  两部的尚书你们占了,那两部其他官员呢?

  李勤俭何等精明,当即也是笑道:“这倒是的,不过这事儿下官就无能为力了,还需要两位仆射商议才行。”

  普西偌和契何力一听,秒懂。

  利益均沾嘛。

  如果是以前,他们可能还会明争暗斗一下,不过大家如今一致对外,他们也就没了内耗的心思。

  当然,这也是李勤俭他们更适合这个位置的原因。

  如果是兵部的问题,你看他们有没有那么好说话。

  众人商议了很久,不过这些东西显然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个结论的,还是要看李承乾的态度。

  ……

  另一边,大唐。

  随着李承乾平定了叛乱,长安这边的小动作也是不少。

  不说士族已经加大了对王仁的支持,就连一些朝堂的官员都有种不安的感觉。

  这不,自从大明的消息传来后,房玄龄家的门槛都要被人踩烂了。

  “梁国公,如今这局势……”

首节上一节873/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