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太子,不做也罢! 第583节

  如果说,大明王廷只是依靠兵锋之强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想必诸位都不会相信吧?

  高明在过去的一年,主抓的重点其实只有两点。

  其一便是民生!

  高明在这一点上真的做到了很多官员都做不到的地步。

  众卿应该都知道,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大明王廷不说饥寒交迫,但绝对算得上遍地灾民!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据朕所了解,大明王廷几乎没让一个灾民因为饥饿而亡!

  想一下过去我大唐那几年的天灾吧,哪一年没有灾民死在饥寒交迫之中?

  高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儿的?

  这就要说到高明主抓的第二点!

  工业!

  我们其实都清楚,当时的高明就算是变都变不出粮食的,所以他大肆发展工业,让大明王廷的货物,成为各国商贾甘愿远赴千里的紧俏货。

  然后又利用各国商贾的贪婪,和他大明独特的军械,从各国搜刮粮食,这才让大明王廷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年。

  从这点儿来看,工业何其重要?

  而那些工匠,何其重要?

  至于军事,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根本就不是高明所抓的重点,只不过是他随手做的一件小事儿罢了。

  当然,从这点儿来看,高明对于大明王廷的整体把控还是很精准的。”

  他还有句话没说,那就是李承乾确实已经成长到了让他都有些陌生的地步。

  魏征闻言,点了点头,说道:“殿下在过去一年,的确是做了很多了不得的事儿,以工代赈,说实话,就这个政策,当时是真的惊讶到微臣了。

  虽然自古以来,从齐景公开始,都有以工代赈的典故流传下来,但像殿下这般彻底将以工代赈完美实施下来的,还真是首例。”

  对于李承乾过去一年的表现,众人其实都认真的思索过。

  尤其是李承乾的以工代赈,不管是魏征还是戴又或者房玄龄,都研究过的。

  对此,没有一人不服气!

  “确实。”李二点了点头,道,“高明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未来,我大唐也可以吸取一定的经验。

  但朕想说的可不是这个,而是工业的变革。

  想必众卿都看到了,大明王廷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大明的工匠。

  说句朕极其不愿意承认的话,如今的大明,在工业之上,已然冠绝于天下!

  如果我大唐再不变革,那未来我大唐的商业就只能受大明王廷所制。

  虽然高明做事儿一直还算规矩,可别忘了,大明就是大明,大唐就是大唐!

  所以,是时候推进工业的变革了。

  要推进工业变革,首先,就要提高工匠的待遇!

  你们难道忘了,之前大唐的工匠,对日月山也是趋之若鹜的!”

  李二终于还是把话说了出来。

  没办法,大家都不愿意开这个口。

  抬高工匠的身份待遇,这放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大事儿。

  “陛下,工匠的待遇之前已经提高过了一次,这还是不久之前的事儿。”戴说道,“要是再提高工匠的待遇,户部压力很大啊!”

  “哼!”李二闻言,冷哼一声道,“难道之前提高工匠的待遇,户部拿出了一文钱?如果朕没记错的话,那钱可是内帑出的吧?跟户部有何关系?”

  他知道戴之所以反对,不是户部拿不出钱的问题,而是立场。

  虽然大家都没说,但谁也不想工匠的地位能和他们读书人一样高。

  这就是所谓的阶层。

  “陛下。”吏部尚书高士廉说道,“短时间内两次拔高工匠的地位和待遇,怕是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也会给更多的人一个错误的信号。

  最重要的是,怕是会让那些寒窗十年苦读的学子,心寒啊!

  若是奇技淫巧也是一条通天之途,那又有谁愿意再皓首穷经,寒窗苦读?”

  李二笑了,他就知道,哪怕是借助高明给的压力来推进这一件事儿,也是难上加难。

  立场这个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

  哪怕在场的几人都同意了,可这道旨意要是发了下去,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炸锅的。

  打压工匠的地位,可不是大殿之上这几个人的想法,而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想法。

  打个比方说,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蛋糕,本来就他们这群读书人在瓜分,不管谁多谁少,甚至能不能吃着,但至少他们有吃这个蛋糕的资格了。

  可突然又来一群人跟他们一起来瓜分这个蛋糕,谁愿意啊?

  再说了,他们是真的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陛下,许国公言之有理。”房玄龄说道,“现在要是再拔高工匠的地位,还为时尚早,一来是距离上次提高工匠的待遇并没有多长时间。

  二来就是工匠暂且还没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不合适。”

  哪怕是魏征这会儿也站出来附议。

  不是他对工匠有什么看法,而是这个节骨眼儿上,是真的不合适。

  李二闻言,摇了摇头,对于这个结果,他不意外。

  但他也没往心里去。

  作为皇帝,他本就是和自己的这些臣子相辅相成的。

  有些时候既会合作无间,有些时候也会争锋相对,大家都在努力的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对此,他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就单说这件事儿,难道就能说他李二只是为了单纯的为了大唐好,而没有私心么?

  怎么可能,大家都不是傻子,李二就是想借此开一个头,可这个头开了,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谁又知道呢?

  难说未来李二会不会让那些工匠站到朝堂之上。

  毕竟如果那些工匠真有一天登堂入室了,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李二。

  到了那时候,可就真的有人帮李二来制衡这些读书人了。

  对于一个帝王,制衡之道,向来就是如此。

  不过李二倒也没有放弃,在桌案上翻了翻,找到了一个密折,笑道:“你们自己看看吧!”

  说着,李二就把那道密折让内侍拿给了众人。

  众人见状,心下也是一惊!

  当即就凑到了一堆,一起看着密折中的内容。

  “曲辕犁?”魏征一脸震惊地说道,“陛下,这曲辕犁真有如此神迹?”

  说着,魏征就一脸激动地盯着李二!

  这可是个好东西啊!

  要是大唐有了这个东西,不说再无饥荒之苦,至少每年的粮食产量要提高好几成!

  别说好几成,哪怕是半成,那也是天文数字!

  其他人其实也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这真是好东西啊……

  李二看着魏征等人的反应,说道:“爱卿以为呢?当初朕看到这道密折的时候,和你们的反应几乎是如出一辙。

  朕就想不明白了,为何大明王廷的工匠屡屡能创造出能震惊我大唐朝堂的物事?

  难道说,大明的工匠真就比我大唐的工匠聪明一些么?

  这话,你们信么?”

  众人摇了摇头,这话他们肯定不信,也没理由信。

  不过这会儿众人也明白了,这道密折应该早早就到了李二的手中,只是他一直没拿出来罢了,其目的就是为了今天。

  想到这里,众人也明白了,李二想要变革的心,已经很坚定了。

  不过他们倒是能理解,大明王廷的确是屡屡创造出了让他们都震惊的物什。

  “想想吧。”李二说道,“众卿都想想吧,如果我大唐还一直按部就班,不做变革,在别的地方,朕姑且还不好说,但在工业一途之上,我大唐必然会落后大明王廷太多太多。

  今日,他们在军械、农具上领先于我们一小步,未来,他们会不会领先我们一大步?

  众卿都是大唐的股肱之臣,你们告诉朕,朕应该怎么办?

  难道说,我大唐就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在工业和商业上,牵着我们的鼻子走么?

  你们甘心么!”

  说完,李二站了起来,走到众人中间,从房玄龄手中拿过了那道密折,摇了摇头,说道,“曲辕犁啊……朕当时看到这道密折的时候,你不知道朕有多激动?

  可一想到那曲辕犁居然不是出自我大唐的工匠之手,朕心里又有多心寒?

  众卿家,你们能理解么?”

  众人沉默了……

  如果说大明王廷弄出一些其他的东西,他们还不在意,但曲辕犁可真就戳到了好些人的心尖尖了!

  没办法,说到底,大唐还是个农业大国!

  任何能改良农业技术的,都将受到他们的重视。

  可他们也为难啊,这要是由他们开口来提出抬高工匠的地位,那可就把人都得罪完了。

  最终,还是魏征咬着牙,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抬高工匠的地位姑且为时尚早,但如果有工匠创造出了类似于曲辕犁这般的物什,朝堂当可重赏!”

  “重赏?”李二冷笑道,“赏千金么?朕之前见了这道密折后,专门去翻了一下大唐工匠的赏罚簿。

  按照大唐律,你就算创造了一击能将高句丽灭国的利器,顶格赏赐也就五千钱,五千钱啊,说起来真不少。

  可……”

  李二自己都说不下去了。

  大唐律还真就是这么规定的,哪怕是造出了原子弹,赏钱也就五贯……

  最搞笑的是什么?

  最搞笑的是大唐自开国以来,还从未有人拿过五千钱的赏赐,最多也就八百钱……

  从这里就能看出,大唐对工匠的所谓赏赐,是何等的苛刻!

  说到这个,众人都有些尴尬。

  大唐律嘛,在场的人都熟。

  毕竟这就是他们昔日定下来的。

  “陛下,老臣不是这个意思。”魏征深呼了一口气,说道,“于大唐有大功者,当受重赏!真正的重赏!

首节上一节583/9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