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41节

加上江南地区的生产力不断恢复,一定会渐渐的分割其固有的地位。

虽然百业以农为首。

但也注定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

安丰府除了加大自身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外,产业升级也是之后必经之路。

不过,这还需要一些年头。

如今该考虑的还是山东。

但正如这个道理,安丰府的缺点很明显,那就是地域土地太少。

可以直接利用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

那么,如今在战火之后几乎人迹罕见的山东,却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如今最不缺的就是土地。

而最缺的,就是人!

没有人,就没有生产力。

安丰府则因为这些年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的充沛,已经成为周边行省人尽皆知的富庶之地。

自然会出现人口暴增的现象。

加上金陵城的人口增加,整个周边区域的人口更是快速的飞升当中。

这样一来,如果山东能够跟安丰府产生什么联系,那么就能帮助远在山东的施才英快速的度过最初,也是最艰难的时期。

尤其是当齐衡看到地图上,早在隋朝时期建造的大运河时,更是坚定了他这个想法。

有了大运河的存在,三地之间的交通便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安丰府的造船产业完全能够支撑这一需求,同时还能进一步的激活安丰府除农业之外的其它产业。

山东日后该在什么产业上发展,齐衡还没有想好。

但如果帮助山东快速的增加人口,大兴农业,办法却非常的多。

安丰府如今不知道有多少财富是处于闲置的状态。

却因为土地的缺少而导致财富无法流动。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给出一个特殊的利好政策,那么以山东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大运河的交通便利条件,必然可以吸引无数的商人前往山东购买租赁土地搞农业生产。

当然,单纯的将安丰府的人吸引到山东,这种粗暴式的输血方案还是不可行的。

这只是初期时效果最好的办法。

并且,这些商人前往山东,还有那些劳力前往山东,也不过是为了赚钱。

如何让山东自身快速的发展才是重点。

而前期商人们租赁购买土地的钱财,便可以让官府不断的完善境内百姓的民生问题。

比如,鼓励生育。

三胎后每户派发多少银两。

亦或者几胎之后可以减免赋税。

同时,修建恢复城池民房,兴建教育,交通,大兴工厂增加就业岗位。

当这些基础条件完善后,整个山东就会成为一个香饽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定局。

当然,其实这些只要有钱,有粮,就可以直接做。

可如今以朝廷的财政状况,是绝对不可能给山东如此大的支持。

更何况如今中书省是那李善长在主持,就更加不可能了。

所以,在初期时如何快速的拥有财富,吸纳更多的商人资本前来,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一点,他齐衡正好都有。

不管是沈万三在暗中发展的隐性资本,还是周念所处的安丰府知府的位置,都可以为此给他们提供便利。

想到这里,齐衡便开始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信中。

随后便命人送往了山东施才英以及安丰府周念,命他二人拟出详细的章程。

至于他自己,只需要在朝中配合他们督办就是。

转眼间,便是三个多月。

在齐衡的牵头下,很快施才英便和周念一同制定出了一整套治理山东的章程出来。

并且周念还主动提出可以帮助他们前期提供不少的各类谷物种子,以及耕具。

这些东西在安丰府早已是堆积如山,生产过剩了。

不过因为是公家东西,只能是以借调的方式前期提供给山东,等山东年景好点后再支付银两。

既帮助了施才英,也帮助了周念解决沉积之物。

对此,施才英是万般感激,不光是周念,还有齐衡。

当施才英第一时间抵达山东并且了解了那里的情况时,当场便有种晕眩的感觉。

惨,太惨了。

不光是没有银两,是什么都没有。

人也没有,耕地也没有。

粮食银两更是没有。

导致他压根都无从下手。

不过好在齐衡给出了计划,给他解决了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沈万三也在这期间成功的以意外身亡炸死脱身。

彻底摆脱了朝廷的束缚,开始全身心的投入进帮助齐衡打理民间资产的事务当中。

当然,还附带着经营齐衡的封地。

不过,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如今山东仅存的人口还处于饥荒当中,

靠着这三个月以及周念那边调集的耕种耕具还有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施才英总算是解决了现存人口的吃饭问题。

与此同时,发展山东的计划也正式摆在了台面上。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向朝廷要政策的问题。

以山东如今的状况,若没有政策的倾斜支持,那真就是神仙也难救。

所以,施才英专程命人将他亲手写的书信送到了齐衡的手中。

内容大概就是请齐衡帮助他在朝廷中斡旋。

至于他报给中书省的奏折,也不出意外的被中书省给冷藏了起来。

所以施才英才不得不亲笔书信麻烦齐衡出面了。

枢密院内。

经过这三个月,齐衡对于枢密院的一切也都熟悉了。

下面的属官对这位长官也渐渐熟络起来。

整个枢密院也按照往常的方式在正常的运作着。

齐衡的专属大堂内,刚刚看完施才英来信的齐衡,正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件事时,余光道便禀告后走了进来。

对着堂上的齐衡说道:“大人,陛下命人知会,请所有官员到奉天殿内议事。”

听到余光道的话,齐衡一愣。

这大晌午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嘛?

在打发余光道离开后,齐衡便对着身边的萨仁说道:“知道皇上要议的是什么事情嘛?”

萨仁闻言立刻回道:“昨日都察院派出去的十三道御使回来了,陛下在听到他们的奏报后大喜,或许与今日这件事有关。”

听到萨仁的话,齐衡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随即起身便朝着奉天殿而去。

当齐衡来到奉天殿没一会儿的功夫,整个大殿上的大臣们便都来齐。

而朱元璋也从后面走到了殿前的龙榻之上。

在百官拜见过朱元璋后,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知道咱这时候叫你们过来所为何事嘛?”

见百官不解,朱元璋这才笑着说道:“之前咱命都察院的刘伯温派出了十三道的御使,前往各地查探各地的官员,挑选出一些能臣干吏。”

“如今,这些御使都回来了,其中有一件事咱听着挺有趣,现在让他给你们讲讲。”

说完,大手一挥。

那台下的御使便立刻走到了奉天殿的堂中,于百官面前奏报道:“臣此次奏报的乃是扬州知府杨宪!”

“自从杨宪署理扬州之后,不建衙府,将六千余两府银全部用于为返乡农户安家。至今,扬州府衙仍是三面断壁,一片草顶。”

“知府杨宪仍然在那幅石案上理政。”

听到御使说完这些,殿中的大臣们纷纷小声议论起来。

有赞赏的,也有贬低的。

第二百零七章:当朝质问!【求月票,求打赏】

看法不一。

可那龙榻上的朱元璋,却是笑着赞了一声“好”!

随即道:“继续说。”

御使忙继续禀报道:“其二,杨知府给各知县制定了三年规划,今年必须复耕半数农田,明年所有农田必须全部复耕。后年,则要恢复正常年景,获取全面丰收。”

“其三,扬州知府还下令,扬州各级官员每人派发两亩责任官田,从开耕到收耕都不准雇工顶替。如到秋天无收获,该官员则以渎职论罪。”

听着御使说的越来越多,对于杨宪这么做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不认为杨宪这么做对。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当个官员就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能什么都做。

可那龙台上的朱元璋却高兴的大声叫好。

说到底,如今的朱元璋就跟齐衡前世那些小老板一样,就恨不得你什么都干了。

想要将理政搞的跟之前打仗一样。

说做什么,就直接定目标分责任。

到时候完不成再论罪。

首节上一节241/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