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完了,我被朱元璋盯上了 第240节

第二百零六章:泰山北斗!【求月票,求打赏】

堂堂当朝国公,虽说比齐衡这位靠山王在爵位上低了,可明眼人都清楚。

如今的这位靠山王只是名头响亮罢了。

真正的实权却压根不如这些这些国公的。

远的不说,就说刚刚离开的这两位,那都是在军中如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每个人的手下都掌控着大明的一支武脉。

再比如说徐达、李善长。

一个是中书省左丞相,大明第一元帅、功勋。

一个是文臣之首,国公内唯一的一位文臣,中书省实际掌控者。

可以说,大明的这几个国公不光是爵位顶尖,实力势力也是顶尖的。

而齐衡呢?

也就是大明第一靠山王的名头让人听着咋舌外,还有什么?

也就是一个安丰路被人称道。

可如今眼看着也要被瓦解兵力。

原本他们都还觉得让这位来做枢密院的掌院有些不解。

可如今看到这一幕时,这才方知齐衡在这些老人的眼中是何等的存在。

两位国公都执后辈礼。

尤其是他们发现,这二位在面对齐衡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压根不是那种只拘泥于表面的礼节。

特别是那邓愈。

看待齐衡时的目光,那种崇敬的神情是藏不住的。

不由的,众人都开始重新审视他们这位枢密院的掌院。

毕竟他们这些人当中大多都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从无到有的老人,很多人都是后来的战斗中收编和发展的。

对于齐衡这位展露锋芒于早期的人物,还真是不太了解。

只有那些老人,才能明白,在这些后辈眼中不过如此的安丰路,到底代表着什么。

站在门口的齐衡,随意的瞧了瞧这堂内的众人后,想说什么却又选择了闭口,转身朝着屋外离去。

片刻后。

一直都在王府内不显山不露水,帮助齐衡统筹各地事务,处理琐碎事务的余光道也来到了枢密院内。

当初一直留余光道在之前的大将军府以及王府内,是因为齐衡就算隐迹之时也都有安丰路的事务需要王府日常签办。

如今他既然升任了枢密院的掌院,加之安丰路兵权基本被裁撤,虽然互相都没有说。

但原本安丰路独立于朝廷自治的局面也将不复存在。

所以齐衡很早便交代了周念,如今的安丰府知府,将来安丰府的一切都需要通过正常的渠道与朝廷交集。

既然如此,那王府内余光道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故此,便将其调任来枢密院充当枢密院都承旨之职。

算是齐衡在枢密院的管家,负责各处的沟通交集,并且负责与皇帝之间的沟通。

算是连接枢密院掌院、皇帝以及枢密院下属之间的桥梁。

这对于余光道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职务了。

虽然齐衡一直任用他来帮自己打理政务,但其实他对处政并没有什么能力,相反,在交际,与人沟通中,是有他性格上的优势的。

而齐衡交代给他的第一件事便是组织枢密院中的属官们,将朱元璋在朝堂上吩咐的几件事拟出具体的章程,然后通过齐衡查阅后,交由朱元璋审阅。

在没有什么异议后,便开始在全国督办。

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压根也不需要齐衡太过于操心。

如果如今的明军还无法镇压这些宵小,那明朝的大军可就真成摆设了。

至于再大点的事情,就不是齐衡愿不愿意搞的问题了。

比如针对元朝旧部的攻势。

自从元廷退回到漠北后。

朱元璋的态度基本上就很暧昧了。

或许是他也很清楚如今的天下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并没有铁了心的去趁其病要其命,一股脑的将这些旧部全部铲除,以绝后患。

整个朝廷上下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恢复经济!

重建大明,从农耕开始。

这第一步就是使全国上下开始有条不紊的恢复农耕,恢复生机。

枢密院内独属于他的屋子里。

齐衡摊开一幅地图查看起来。

在安丰府、金陵以及山东三处特别的标记。

如今施才英既然到了山东主政一方,又被认定为自己的人,无论如何他都是脱不开关系的。

尤其是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性很明白,就是要将安丰路曾经的发展照搬到山东,以山东为试点,验证一下具体的效果。

那他不管是为了配合朱元璋还是稳住施才英在山东的地位,亦或者帮助大明尽快的恢复生产力,都需要在这件事上费些心思。

不然真让李善长在中书省以及全国政务上坐稳了,到时候他还真对李善长没了办法。

随着齐衡的观察和思考,他发现山东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并不算差。

一是临海,靠着安丰府已经发展起来的海船技术,完全可以加大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和海上贸易。

以此来帮助山东行省尽快的发展起来。

二是,山东行省与安徽相交,同时安徽南部的安丰府又与金陵以及直隶相交,再往东南走,便是江南。

江南地区虽然也在近些年的战火中沦为了废墟。

就好像那扬州。

可是,伴随着农耕的不断恢复,江南地区依旧拥有着别处难以比较的优势。

加上金陵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后。

全国的经济也都开始南移。

这一点在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

无论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上一朝政治文化中心周围的富户都会随之迁移。

甚至朝廷都会主动的要求那些士族豪绅们迁移。

因为古代的交通不便,这样做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这一点,从最近金陵城中的热闹景象便能看的出来。

当然,金陵城不断的繁华,除了朝廷有意的迁移外,也是因为金陵城毗邻生产力爆表的安丰府。

如今的大明,其实什么都不缺。

唯独缺的就是生产力。

金银之类并不会因为王朝的更替而大规模的减少。

但金银所能购买多少东西,这就要看这个王朝内部的产生力高低。

生产力高,物资达到社会内部消耗的需求点,物资的价格自然会降低。

反之,亦是如此。

而伴随着全国的富户全部集中在金陵城后,无数的财富开始聚集在金陵城内。

加上安丰府的强大生产力,正好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供需循环。

金陵城内的百姓有钱,安丰府的百姓有物资。

正好一个买,一个卖。

想到这里的齐衡,突然眼中精光一闪。

似乎抓住了什么关键的地方。

安丰府作为如今的粮食生产基地。

每年的粮食生产会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因为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出现生产力再次暴增的局面。

这样一来。

困扰安丰府的一个问题就会暴露。

土地!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虽然利用率还很低。

可正常情况下不是所有百姓都拥有改变特定环境能力的。

比如当初他在安丰府时命周念承建的产粮区。

那是动了大工程后,才出现的局面。

如果没有这个大工程,像两城之间的大片土地都是无法耕种的。

原因非常的多。

水、运输就是两个最大的问题。

普通的百姓不可能每天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去种地吧?

同样百姓也不可能每种一块地就自己挖一口井吧?

所以,这就导致了虽然很多土地都是很好的,也是可以使用的土地,但大多数却都被划入了不可种植的范畴呢。

这样一来。

安丰府境内的土地利用率虽然还不是很高,但土地耕地依旧会出现一个极大的缺口。

首先金陵城周边就是一个极大的供需点。

每天都在不断的吃进无数物资。

可粮食和物资的供应力度却上不来。

到时候,必然会开始向周边所辐射。

亦或者开始走精细化的道路,像齐衡在安丰府时一样,继续由官府为主导,开始建造更多的产粮区,建造更多的村镇,甚至城池。

当然,为了保证安丰府的特殊地位继续维持,这一点周念一定会这样做的。

毕竟,周念是从头到尾跟着齐衡做这件事的,也算是驾轻就熟。

不过,安丰府地方还是太小。

首节上一节240/26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