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8节

  “将军一心为国杀贼,忠勇可嘉,况且,胜败乃兵家常事,无需为此悔恨。”

  邓羌的话让刘宁心里好受了许多,二人在安定城中等候消息,不久,前线哨骑回报,高力叛军并未乘胜向安定进发,而是挥师东出,进攻雍州。

  刘宁长舒一口气,如今难题交给了雍州刺史张茂,自己不必再为叛军兵锋而苦恼,刘宁命邓羌协助自己重整兵马,以防叛军去而复返。

  再说张茂,得知高力将士叛乱,远比刘宁更为惊慌。

  此前张茂抢夺高力马匹,双方就已经结下了私怨,如今高力叛军在得到刘宁送来的一波补给之后,气势汹汹向雍州杀来。

  张茂惊惧不已,连忙向镇守长安的乐平王石苞求援,然而不等石苞出兵,上下齐心的高力将士已经攻占了雍州城。

  被同事叫去喝了一顿离职酒,我先小睡一会,大概凌晨两点起来码字,会比较晚更新,大家不要等。

第33章 静观其变

  雍州城破,张茂没有自戕的勇气,陷于敌手。

  叛军将士对他连踢带踹,驱赶到梁犊的跟前,张茂只觉得脊背发凉,后悔自己为何没有自杀,如今却要受人欺凌而死。

  然而,出乎张茂预料的是,他并没有等来刀斧手,只见梁犊笑道:

  “我已经等候张公许久,如今义军占据州城,正欲东出,梁某自觉身份低微,难以号令东宫各部,欲推举张公为盟主,统率三军,张公岂有意乎?”

  此张茂,并非前些年过世的前凉第三位君主,但也身份尊贵,官拜雍州刺史,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梁犊认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集合东宫各部之力,他虽然在军中威信深厚,但终究只是高力都督,其余各部不一定愿意俯首听命。

  苦思冥想之下,梁犊觉得自己应该要推出一个傀儡,借助他的名义,发号施令。

  而张茂作为雍州刺史,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虽然二人之间曾有过私怨,但一时之间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张茂显然也没预料到梁犊居然要推举自己为主,他害怕朝廷事后追责,脱口而出道:

  “我才智平庸,不能胜任,还请将军莫害我!莫害我!”

  可梁犊就是要立庸人,否则如何能够完全掌控他,见张茂拒绝,梁犊脸色一变,阴沉道:

  “既然张公不愿领袖群雄,敢请张公赴死。”

  张茂见梁犊翻脸无情,不由大惊,他转念一想,今日拒绝,必死无疑。

  倘若答应下来,率领东宫卫士出关争夺天下,未尝没有胜算。

  张茂本就是贪婪之辈,否则当初也不会抢夺高力将士的牲畜。

  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张茂果断选择偷生,应下梁犊的提议。

  在梁犊的支持下,张茂自称大司马、大都督,号召被发配前往凉州的东宫各部一同杀回关东。

  石虎在对待东宫卫士的问题上,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没有打散将士,而是让他们成建制的前方凉州。

  有了建制,也就意味着东宫各部都有自己的领导团体,能够轻易动员麾下军士。

  他们本就怨恨朝廷将自己发配,如今张茂号召群雄,众人纷纷响应,沿途攻城掠地,诛杀官吏,逼近长安之时,张茂麾下联军已达十万之众。

  梁州与关中为邻,高力叛乱一事,也在第一时间被通报给了桓熙。

  朱序、邓遐、桓伊、沈劲等人大喜,尤其是沈劲,他立功心切,进言道:

  “梁犊自号晋臣,正在关中举义,主公何不发兵助其一臂之力,进而光复关中,如此,大事定矣。”

  其余三人也纷纷附和,希望桓熙不要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桓熙闻言,并未立即回答,他沉吟道:

  “梁犊以晋臣自居,但他对待晋室究竟是怎样的态度,我等一无所知。

  “如果冒然出兵,恐会遭其误解,以为我是要与他争夺关中。

  “况且,义军以东出为口号,他们的家人都在邺城,哪怕夺占了关中,也不会久驻,必将乘胜东出。

  “倒不如按兵不动,使梁犊能够全力东出,我等坐山观虎斗,视其成败,若能胜而据取中原,我当袭其关中。

  “若败,即使我占得关中,仅凭麾下一万精兵,也难以抵挡赵人反扑,不如继续静观天时。

  “我听说石虎病重,将不久于人世,若是幼主当国,他那些各拥兵权的兄长又怎会俯首听命。

  “国中必生大乱,唯有他们相互攻伐之际,才是我苦苦等候的时机。”

  石虎病重的消息早已经得到确认,此前,石虎认同胡人不得当皇帝的说法,于是主动将头衔由皇帝降为天王。

  如今病痛缠身,为了冲喜,石虎在邺城重新即皇帝位,只是不同于往日的雄姿英发,登基大典上的石虎满面病容,憔悴不堪,其身体状况也为世人所知。

  桓熙不愿出兵,就是明白,自己以一万将士北上助战,真等遇见了十万义军,谁听谁的还不一定,他可不想要将自己的嫡系部队消耗在后赵的内乱之中。

  在他穿越之后,历史的走向并未发生大变,将来还有更好的机会等着自己,况且如今正值春耕,不适合征召民夫,随军北伐,因而,桓熙力排众议,决定静观其变。

  朱序等人一直以来,都对桓熙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如今见桓熙主意已定,也不再坚持,只希望事情发展果真如桓熙的设想。

  不久,关中再度传来消息,镇守长安的乐平王石苞尽遣将士,迎战叛军,却一战而败,仓惶逃出了关中。

  石虎闻讯,以大司空李农为统帅,都督十万将士前往讨伐。

  赵歙就是在这样的兵荒马乱之中,来到了华山。

  他的财货已经被洗劫一空,随行的奴仆或是被掠走,或是与他走散,但赵歙并未忘记使命,他怀揣着桓熙的密信,衣衫褴褛的敲响了王猛家的大门。

  王氏起初并没有认出赵歙,初次前来拜访之时,赵歙穿得光鲜亮丽,哪是如今的乞丐模样。

  正当王氏准备施舍些饭食之际,赵歙摸出信封:

  “在下赵歙,为梁州桓公送信而来,还请夫人转呈王公阅览。”

  王氏大惊,她仔细打量一眼,来客虽然蓬头垢面,但依稀可见其相貌,确认果真是桓熙的使者赵歙,王氏连忙收下信封,将门合上,转身去寻王猛。

  “如今兵荒马乱,世道艰难,夫君可还记得当初前来为梁州刺史征辟之人,他又来了,只不过想必是途中遭遇兵灾,浑身脏污,看着着实可怜。”

  说着,王氏将信封递给王猛,继续道:

  “唯独这封书信一尘不染,想来也是极为用心的保存着它,夫君还是仔细看一看吧,莫要辜负了他人的心意。”

  王猛闻言,放下手中的书籍,拆看信封。

  信中前半部分是桓熙的问候,深切表达对王猛的仰慕之请。

  后半部分则是他阐述自己如何改革军队、抑制豪强、推行均田制等等,并向王猛征询意见。

  先休息了,等睡醒再来补。

第34章 义军覆灭

  王猛将信的前半部分一扫而过,却紧紧盯着信的后半部分,久久不语。

  直到王氏见他半晌没有反应,出声道:

  “这信上究竟写了些什么,能让夫君如此入迷。”

  王猛没有立即回话,而是将信小心收好,说道:

  “还请夫人为我收拾行囊。”

  王氏大惊:

  “夫君莫非是要前往汉中,如今外边正在闹兵匪,夫君不是说要静待明主的么,为何还要冒险前去。”

  王猛正色道:

  “我已经找到足堪辅佐之人。”

  王氏疑惑道:

  “就凭着一封信?”

  王猛颔首道:

  “没错,有非常之举,必有非常之志。

  “桓熙出自高门,其父为南国权臣,他本可以交好士族,邀名射利,但却在梁州抑制豪强,发展生产,若非是真的有志于北伐,焉能为此与士族交恶。”

  桓温灭亡成汉之后,名声大振,又在江陵厉兵秣马,王猛自诩有经世之才,身为汉人,却不曾南下投奔,就是担心自己出身贫寒,在讲究门第的东晋,是否能有他的一席之地。

  如今,且不说桓熙盛情难却,他对士族高门的态度无疑让王猛生出了知己之感。

  而他所推行的均田制,也让王猛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桓熙的才能。

  王猛苦待明主多年,如今北方眼看即将大乱,他终于坐不住了,愿意南下汉中,与桓熙一会。

  王氏被他说服,又道:

  “夫君只让我替你收拾行囊,莫非不愿带着妾身同往。”

  王猛笑道:

  “夫人也说了,外边兵荒马乱,你一个妇人出行,多有不便,不如暂且留在华山,为夫将来必率北伐之师前来迎接夫人。”

  “夫君可莫要诓我,让妾身终老于华山,日夜盼念夫君。”

  王氏幽幽道。

  一直以来,叛乱的东宫卫士都只有一个诉求,便是回家,他们无意留在关中实施统治。

  哪怕攻占了长安,他们也只是在城中补给一波之后,继续向东,想要杀出一条与家人团聚的道路。

  不久,叛军于潼关东出,与督率卫军将军张贺度、征虏将军石闵、征西将军张良等人的李农在新安(今河南洛阳新安县)大战,双方共计二十万大军,杀得昏天黑地。

  执着于回家的叛军一往无前,竟然大败赵军,李农率军退往洛阳,重整旗鼓后,又与叛军大战,李农再败,只得退守成皋,即虎牢关,放弃黄河大桥,等于是向叛军放开道路。

  果然,梁犊在荥阳大肆劫掠之后,并没有继续进逼成皋,而是准备经由河桥北渡黄河。

  李农两战两败的消息传至邺城,满朝震惊,眼看叛军即将渡河杀来,不出数日,就将兵临城下,身患重病的石虎不得不强撑病体,将皇子之中,以军事见长的燕王石斌唤至跟前,为其画饼道:

  “李农拥兵不前,我予你一军,前往接替李农,镇压叛乱,好生努力,功成之日,我以你为丞相。

  “为父的日子不多了,太子年幼,将来就由你来执掌朝政,效仿周公故事。”

  石斌之志,不在周公,他所觊觎的是皇位,只是在石虎面前,石斌不敢表现出来,他连忙应下,带着石虎拨给他的一万精骑,以及两个降将与他们的部曲,连夜出城,奔赴成皋。

  随行的两名降将,其中一人出自氐族,名叫符洪。

  符洪本姓蒲,因其孙儿苻坚出生之时,背有草付二字的文理,符洪因而改姓,以应草付为王的谶言。

  他十二岁接替父亲之位,为氐人首领,曾依附于前赵,在石勒叛乱,攻灭前赵之后,符洪又投降石虎,归顺后赵。

  在石勒死后,石虎争夺皇位,符洪趁乱据有雍州,归附前凉,待石虎掌权后,又重归后赵,奉石虎之命,率领氐、羌二族十万多户迁往关东。

  另一人出自羌族,名叫姚弋仲,他并非跟随符洪迁来关东的羌人,早在永嘉之乱时,姚弋仲就率领羌族数万人东出,先后归附于前赵、后赵。

  石虎以石斌为大都督,领一万精骑,又以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符洪二人各自统率部曲随行,其中,姚弋仲麾下有羌兵七千,而符洪麾下氐兵则与姚弋仲的羌兵数量相当。

  二人虽为降将,但是骁勇善战,堪为一时豪杰。

  石斌在二人的建议下,事先不作声张,手持御令,突入成皋,在李农措不及防之下,接管了成皋大军。

  碍于李农在军中的威信,以及张贺度、石闵、张良等将领求情,石斌并未诛杀李农,他在城中稍作休整,随即率领各部出城向西,迎战叛军。

  此时叛军尚未渡河,双方在洛阳附近大战,梁犊战死,叛军一败而溃,由于叛军急于东出,未能有效占领关中,当叛军失败的消息传回,一夜之间,关中再度易帜,城头再度立起了后赵旗帜。

  也让正在汉中想要坐观成败的朱序等人瞠目结舌,唯有桓熙对此早有预料。

  相较于麾下亲信们的惋惜,桓熙深知如今还不是他北伐的时候。

首节上一节28/1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