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刚流亡吕宋系统觉醒了 第72节

  其中,碧蹄馆之战,9000明军更是把倭军36000人打到了胆寒。

  正面战场上,好勇斗狠的倭国武士与华夏正规军碰撞,最终结果都是死得相当难看。

  而现在十几个倭国武士对阵几十名受训于正规明军的外籍军团士兵,结果不难想象。

  外籍军团士兵数人一组,能攻能守,打得这些萨摩藩武士毫无招架能力,更何况武士刀多长,装刺刀的米尼步枪多长?

  几乎是一个照面,十几名萨摩藩武士便献上了首级。

  弄死了这些倭军武士,几十名外籍军团士兵立刻围上了岛津继有和东乡久原这仅剩的两个倭国人。

  “你们不能杀我!我是萨摩藩家主岛津纲贵的第三子,我可以……”

  岛津继有惊恐的盯着周围的一圈外籍军团士兵,大声诉说着,想要求得一命。

  可他话还没说完,血光闪过,声音戛然而止。

  “他刚刚说什么来着?”

  那名提着岛津继有脑袋的外籍军团士兵侧头向旁边的同伴询问道。

  “好像说什么萨摩藩什么的,哎,管他呢,真羡慕你又有一个首级到手,我还一个没有呢……”

  在外籍军团的你争我抢下,岛津继有、东乡久原连同其带领的倭军士兵全部献上了自己首级,为他们的老乡入籍大明作出了一丝贡献。

  ……

  “小王尚贞见过天朝上将军,感谢上将军救我琉球百姓于水火。”(突然发现搞错了,尚质这个时候已经凉了,改回来改回来)

  琉球王宫门口,身着蟒袍的尚贞领着一-大群身着明制官服的琉球官员前来迎接家文宣一行人。

  家文宣看了眼尚贞以及一众琉球官员没有答话,而是从一旁的士兵所捧的锦盒中取出了明皇圣旨。

  “琉球王世子尚贞接旨!”

  听到家文宣的称呼,尚贞瞬间头冒冷汗,但他不敢有半点怠慢,赶忙连同一众琉球官员齐齐双膝跪地,扣头迎旨。

  “皇帝赦谕琉球王世子尚贞,尔父王尚质于崇祯四十年十二月薨逝,尔以世子理应承袭,然崇祯三十五年,琉球降媚蛮清伪朝,皇帝震怒,原拟削王贬爵,后经思虑,念及时境变迁,琉球兵少将寡无力应对外寇,此事作罢。

  现封世子尚贞为琉球国国王,嗣理国政,赐尔国玺,并赐尔及妃冠服彩币等物。

  皇帝念尔国力甚微,为保琉球臣民,御令皇家海军驻于琉球,坐镇海邦。

  望尔格守王章,提身以率励臣民,饬政以辑守邦域……

  钦此!”

  “小王接旨!”

  已经满头大汗的尚贞双手接过了装有圣旨、国玺的锦盒。

  事实上在天朝上将称他为世子时,尚贞就已经被吓了一跳,而后这封圣旨又以赦谕开头,这更是让尚贞心里没了底。

  那个时候尚贞甚至以为自己的王位保不住了!好在大明皇帝还是理解琉球难处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他这琉球王的位置是保住了。

  至于驻兵于琉球一事,尚贞对此是举双手赞成的。

  琉球国小势微,面对倭国的侵占压迫几乎毫无反抗能力,如果万历年间琉球就有大明的驻军也就不会有后来萨摩蕃欺凌琉球一事,更不会有如今这般琉球的经济,税收甚至是土地都被萨摩蕃掠走的情况。

  ……

第118章 纳倭国女人当侍妾是做好事

  关于琉球的处理,朱和埸思考再三后还是决定先以藩属国的名义顶上一段时间,毕竟怎么说琉球对大明都算得上是忠心耿耿了,贸然强行占领琉球似乎并不占理。

  而且这也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问题,等大明军队驻扎于琉球,逐步拉拢琉球官员,架空琉球王室,再施予琉球百姓利惠,并且不断宣扬大明的好处,加强大明的影响。

  用不了多长时间,琉球百姓便只知大明而不知琉球了。

  到时候,顺应民意也好,琉球王治国无能也罢,随便找个原因,琉球并入大明就合理合法了。

  ……

  在册封了琉球王尚贞后,家文宣又下令将首里城的倭国人清理一遍。

  此命令一下达,外籍军团大量没捞着好处的士兵无不欢呼雀跃,这倒是把琉球王和一众琉球官员看得心惊胆颤。

  他们没想到这些嗜血残忍的倭国人竟然成为了大明的马前卒,

  而现在让他们去杀自己的同胞竟然会如此激动!

  果然不愧是天朝上国!

  随后,琉球王派人领路,砍头大军紧随其后,鸡飞狗跳之间,待在首里城的倭国男性无一幸免,皆成为了外籍军团首级功劳谱上的一笔。

  而女姓则全部被暂时集中看管,等明军班师回朝时在一并带走。

  我大明军队现在基本全员光棍儿,虽然将来肯定是不愁娶不到媳妇儿的,但估计没人不想多娶几个吧。

  老婆不行,侍妾也可以啊。

  当然,前提是他们能过得了正妻那一关。

  虽然这一操作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战争的本质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更何况以后的倭国肯定是没啥男人了,就算还有,那也只可能是一辈子在矿山里卖劳力的苦哈哈,永无出头之日。

  这样的情况又有谁愿意嫁?

  这剩下了这么多的倭国女人总不能都让她们孤独终老吧?

  所以说,我大明男儿多娶几个这是在做好事儿啊!()

  值得一提的是,外籍军团的清倭行动中,一些不明真相的琉球百姓还被吓了一跳,

  不过在领路琉球官员的的解释下,这些人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不少人还自发的加入了领路大军。

  倭人实在是太招人恨了,强抢民宅,欺男霸女,平日里作恶多端,琉球百姓迫于倭人淫-威只能忍下,

  现在,有人帮他们出气,他们又怎能不支持。

  最后,家文宣又下令将那些被砍了脑袋的倭国人财产分给了琉球百姓,这一命令再次狠刷了一波大明在琉球百姓心中的好感度。

  大军稍作休整后便再次启程北上,而此时的萨摩藩家主岛津纲贵还丝毫不知道因为自己三儿子的操作,一群地狱恶鬼正向他们扑来。

  ……

  “陛下,国朝已稳固如山,我大明王师的伐清之战也势如破竹,可是陛下后宫无主,也无子嗣,这于我大明江山不利啊!”

  定天府皇宫内老太监王琛看着朱大皇帝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早先时候他为了皇帝能够早些留下子嗣,所以一股脑儿给皇帝招了一堆良家女。

  盼的就是其中有人能够怀上龙种,为大明皇室留下血脉。

  可这都过去好几个月了,别说其他姑娘了,就连朱和埸身边的四个侍女都没有半点动静。

  这让王琛又怎能不着急?

  “如果陛下还不着急封后,要不就先纳几位妃子吧!关键还是要早日诞下皇子,此举关乎到社稷之根本,若陛下有了子嗣,上至百官,下至黎民也能安心。”

  王琛再次说道,说话间他还不忘看了眼朱和埸身旁站着的四位姑娘。

  只是他这一看却是让四位姑娘瞬间红透了脸颊,那锦布衣角也跟着遭罪被揉成了一团乱麻。

  因为朱元璋深知外戚干政的危害,加上马皇后的完美表率,所以早早就定下了祖训,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因此,大明历代皇后,妃子基本都出身平民。

  而朱和埸身旁的四位侍女连同这皇宫内的其他侍女都是由王琛亲自筛选出来的,皆是平民良家女,完全符合太祖祖训嘛。

  其中雪纹是最受王琛看重的。

  聪明伶俐,模样乖巧,关键还是那大-屁-股,一看就是好生养的类型,要是她怀上了,肯定能诞下皇子!

  而且雪纹的家里人当初都死在了土著们的暴乱中,如果她做皇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外戚干政的可能。

  如此条件,简直就是皇后的最佳选择,就算再不济也能有一个贵妃之位。

  此刻,同其他几个姐妹一样,红着脸颊站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出的雪纹丝毫不知道自己在王琛眼里份量是如此的重。

  朱和埸一听王琛是为了这事儿不由摸了摸额头。

  在当前这种家天下制度的背景之下,皇帝有无子嗣对于一个王朝的稳定、延续的确是至关重要。

  而大明这种刚刚重生的王朝,子嗣更是成为了重中之重。

  别的王朝即使是皇帝没有子嗣,也还可以从其他皇族子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继承皇位。

  但对于人丁凋零的大明皇室来说,这种最后的选择也成了奢望。

  如今,因为宫里一直没有传出皇帝有封后钠妃的消息,民间已经传出来不少议论之声,对此朱和埸也是脑阔痛,不过他这婚事或许是真该提上日程了。

  思绪片刻后他说道:

  “王伯,大婚乃国事,所需繁琐,且应与天下百姓同庆,如今这定天府虽然已是我大明国土,但她终究是比不上中原大地的,这样,3个月时间!三个月时间夺回应天府,朕的大婚要在皇城里举行!”

  于是乎,3个月夺回应天府让皇帝陛下举行大婚的消息便被传了出来。

  老百姓们听到这消息纷纷感叹陛下总算是想通了。

  而军方听到这消息后则是连夜召开会议,商讨进攻事宜。

  毕竟从福建打到应天府,3个月时间还是很紧的。

  ……

第119章 准备再次作妖的荷兰人

  年关将至,神州大地上节日的氛围越来越重。

  虽然民间并没有放寒假这一说法,但官员们可是要放假的啊!

  甚至蛮清官员的年底假日从冬至一直到元宵,贯通休假足足一个月时间。

  而在这期间,官员们总是会大量采买各种货物,这个时候便是商人们一年中最赚钱的时候,也是坊间最热闹的时段之一。

  不过今年,京城那些原本准备疯狂赚上一笔的商人却是相当的懵逼。

  因为往年那些大肆采买各种物资的官老爷们今年竟然集体消失了!

  这不对劲啊!

  这已经是官老爷们封印休假的时间了啊!

  我们好不容易搞来各种稀罕玩意儿,现在人呢?

  当京城一众商人们还在看着成堆的商品一脸懵逼之时,紫禁城内的暴怒的康熙已经将满朝文武骂得大气都不敢喘了。

  还想休假?休个屁的假!

  整个福建都已经丢了,这个时候又有哪个不怕死的敢提休假?

  若康熙真要是允了一个月的封印休假期,等他们回来,这江山姓清还是姓明都两说了。

  虽然吧,有无这些官员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但有些时候,这些人还是能当个传话筒、出气筒或者背锅侠啥的。

  “福建驻军六七万人,而且是守城战!却仅仅十余天的时间便已全军尽没,是明军太强,还是你们尽是酒囊饭袋?六七万人!就是六七万头这也不至于在如此之短的时间被全部杀光!”

  收到了福州丢失,福建也被明军逐步占领的康熙依照常例大骂满朝官员。

首节上一节72/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