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 第383节

“所以,这个词殿下不喜欢,我们得改,我们以后不能这么自称。”王二认真的开口道。

“对,王二你说的对,殿下不喜欢,我们都要改,大家都记住了,日后我们都不能称自己为贱民,我们乃大唐子民!乃大唐百姓!日后我们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殿下都如此高看我们,日后我们的腰要挺直了,殿下的话,就是我大唐百姓的脊梁!”老村长大声开口道。

“是!”众人都纷纷大声开口道。

“王二,殿下有说过吗?我们卖粮有规定多少吗?”村长问道。

“没有,只要最低按照纳税额给唐储粮缴纳就可以了,就算是多缴纳唐储粮也会按照实际数量给于补助,不过殿下说了,大家多余的粮食可以按照市场价出售,市场价一石粮会比唐储粮得略微高一些。”王二摇摇头道。

“大家都听到了,各家各户,大家都留下你们手里面的口粮,种粮,其余的粮食都卖到唐储粮商行去,唐储粮是什么?那大唐国有商行,是储备粮!是用来灾年救济我们的!谁要是私下卖给了粮商,就是丢我们村的脸!”村长大声道。

第958章 信仰的力量

村长的话让整个村里面的所有百姓都轰然叫好。

王二有些哭笑不得,他赶忙开口道:“村长,殿下说了,不能强买强卖。”

“你说什么屁话呢?你看到我们强买强卖了吗?我们村都是自愿的!”村长瞪了他一眼大声开口道。

“对,我们都是自愿的!”村里面的村民立刻都大声呼和了起来。

王二有些无奈,村长您都这么说了,村里面的人谁敢卖给粮商?对大家来说,村里人就跟家族人一样,谁得罪了村里大部分人怎么可能还在这个村里面待下去?

里正过来都未必有村长说话管用,您都这么说了,那大家伙儿可不都成了自愿了吗?

村长不以为意,或许村里有一些贪小便宜的人,但这种大是大非上面想必他们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就算是有,他们也得憋着。

这样的殿下他们还能为殿下做什么?这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说了,如果以前纳税,那就不说了,毕竟各家各户也得活下去。

但现在不仅仅不需要纳税,反而还按照几乎相当于市场价进行补贴,这一来一回相当于给了他们双倍的钱。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为了些许蝇头小利而放弃大义,怎么对得起如此对待他们的殿下?!

更何况,缴纳给唐储粮也是在帮他们自己,唐储粮是个什么样的商行之前王二可是给他们说过,这个就是国家的储备粮仓,是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救助天下百姓用的!而且里面还要储备一些优良的良种!

没有殿下的良种能有他们的今天?他们能保证他们以后不遇灾年?贞观年的关中蝗灾这才过去几年?

当年是什么样的惨状,大家都心里没数吗?

而且从王朝末年经历过来的老村长更加珍惜今天的殿下,所以看似有些霸道,但是这个决定他做了。

就算是戳脊梁骨也让他们戳他这个村长的脊梁骨,而就像是王二所言,殿下可是禁止他们强买强卖的,但是我村长就这么干了,怎么着吧。

“另外,大家还有一件事。”村长又敲了敲手里面的拐杖大声开口道。

等大家目光看过来了,村长才继续道:“我听说,殿下主持的,在渭河西岸在修建一条全新的道路,工地上一直都在招募工人,但是除了被工地正式招募的工人之外,剩下的我们这些冬天也没有活的人。”

“我听说那工地上需要一些碎石等等,我们能帮忙的不多,就将这些碎石都运送过去,放到那路边不要影响工程的进度。”

“大家力所能及,我也不求大家每天都去,反正冬天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大家有了空闲就去,哪怕我们拿过去一块石头,工地做工的那些工人就少拿一块,这道路修建的速度也就能快一分。”

“殿下给了我们今天,那我们就得让殿下看到我们的力量,我们能做的不错,虽然只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我们天下百姓如果能联合起来,那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另外,殿下曾经在一次大唐周报上面说过,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修好了,我们才会有更好的机会,而修路也是帮助我们自己,殿下说大唐日后要逐步的扩充修建天下官道。”

“我准备联合附近的几个村庄,我们能力有限,修建天下官道不敢说,但我们先将我们几个村庄之间的道路给修整扩建一番!”村长大声开口道。

众人都没有什么意见,他们会的东西不多,最多了也就是有一把子力气。

现在有能为殿下出力的地方,他们自然不介意为殿下出力了。

王二没有阻止村长的话,因为他心里觉得这就是对的,反正他们这些人冬天也没什么事情,借着写空闲时间运送一些碎石怎么了?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大家都加起来那数量就不少了啊!

道路早一天修好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啊,因为道路是为天下百姓修的。

黄土高原,张家村。

当大唐农税补贴的政策传递到张家村的时候,这里的百姓同样懵了,自古以来他们就从未听过这样的朝代,所谓的纳税其实是卖给了国家?非但不用白给还可以拿到钱?

“吴立,此话当真?”所有的百姓几乎都是同样的反应,张家村的村长也是如此反应。

负责通知的治安军吴立笑着道:“当然是真的,此乃殿下最定定策,陛下下了圣旨已经在大唐周报对外公示了。”

“大唐兴盛,大唐兴盛,必出圣人呐!”张家村村长读过一点书,当场就给跪下了。

张家村的百姓也是差不多,他们虽然地处黄土高原,但土地不如关中等地,向来粮食物产较低,而且因为殿下之前的保持水土的政策,他们村里面的大部分耕地还又都种植了树木,不是农田了。

当然,也因为周围村迁徙而走的村民不少,张家村目前的耕田也是足够。

“张村长,现在殿下不仅仅是有这个政策,还有另外两个政策,那就是如果张家村愿意举村搬迁至四十里之外的姚家洼,那里地处平原,而且附近有河流经过,有灌溉条件,张家村的所有百姓都可以重新分配一百亩田地,然后重新建村耕种。”

“而这里则是全部都将逐步的种植成为树林,保留水土,相应殿下号召,恢复成为绿水青山,为我们子孙后代谋福。不知村长意下如何?”吴立认真的问到。

“殿下待我等普通草民如同家人,处处为我等考虑,我等如果再不识好歹,那就是大唐的罪人了,岂能对得起殿下,不要说举村搬迁几十里,就算是搬迁至千里之外的河套,九原等地我等也愿意。”张村长面色认真的开口道。

“不过,不知另外一个政策是什么,能否让我等都知道?”

吴立立刻笑着道:“当然可以,另外一个政策就是,现在我们这里,殿下称之为额黄土高原的地方,有着大量的人口、村庄外迁,这里逐步的开始恢复成为森林。”

“但这里也不能无人管理,尤其是要预防火灾等,所以需要护林人,而张家村的地理位置不错,如果有愿意成为护林人的庄户,殿下说,朝廷会直接雇佣成为吏员,参考周围百亩农田所产作物,直接按户,发放月钱。”

“而护林人则是需要巡视山林,种植树木,每户只可以保留五亩田地用来种植一些夏天所吃的蔬菜等自用。”

“但护林人生活清苦,甚至有危险,毕竟大量的村庄撤离,这里总是会有野生动物出入,巡林因为人手不多,巡林人肯定最多也就是二三人一组,如果遇上猛兽,有生命危险。”

“而且周围村庄全部都搬迁之后,这山上也将只剩下张家村一个村庄,这日子必然过得甚是孤独。”吴立将好赖话都说了出来。

“吴治安员,不用说了,我张家村愿意留守这里,世代为殿下守护好这片山林!”张村长斩钉截铁的开口道。

第959章 山越之变

张村长的选择让吴立有些意外,因为护林员看似好像是稳定一些,毕竟朝廷给于发放月钱,但实际上对大部分百姓来说,不会选择这个,因为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土地。

但张家村却做出了这个选择,虽然是村长选的,但是吴立知道,这些以单独一个姓命名的村庄,村长几乎都是很有威信的。

既然村长这么说了,那必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该说的话,吴立还是要说到位。

“张村长,殿下说了,这些工作,咱要凭借自愿原则,如果没有人愿意,后期就由我们这些治安员派遣部分人员轮岗负责。但无论如何不能强迫。”

“我相信张村长你在村里肯定是一言九鼎,只要你让整个村留下,他们都肯定留下,但我想村长你应该还是让他们做出选择。”吴立认真的开口道。

“吴治安员你放心,我会让他们自己决定的。毕竟殿下的话,我们不敢忘。”张村长很认真的开口道。

接下来,吴立也没有离开,而是跟着张村长召集了张家村的所有村民,然后张村长将事情都跟所有的村民都重新说了一遍。

就像是张村长所言,他让他们自愿原则,并没有强迫,但是这里的所有百姓却都做出了选择,他们都愿意留在这里,成为护林人,为殿下守护这片山林。

吴立认真的在旁边记录下了这件事,并且对整个村庄的百姓做出了评价,这里的报告,也许最终都会抵达殿下的案头,能够被殿下和陛下所知。

而用张家村百姓的话来说,殿下为了他们付出了如此之多,而他们只不过是做了最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已。

离开张家村的吴立有些沉默,他虽然是治安军的一员,是公共安全部的一员,但吴立其实更想去参军的,如果不是家里老娘无人照看,他本不应该在这里。

但眼前的这样一幕却让吴立明白,天下有太多的人守护着殿下,他虽然无法参军去为殿下而战,但相信天下有诸多同僚会为他完成这个愿望。

而他也要像张家村一样,为殿下守护好这片土地,相信在整个大唐境内,有太多的人会跟自己做出同样的选择。

就像是吴立所言,蜀地剑南道,而今这里重新更名称之为四川州,治所为益州府。

在四川州往南,靠近贵州之地,按照殿下重新划分的各州辖区来看,整个贵州的北部其实早已经归于大唐管辖。

但贵州南侧向来都是无数山越之民的控制区,这里是由十万大山的无数部落组成,虽然说这些山越之民的人口并不算多,但他们因为也没有办法清理,而贵州之地山多峡谷多,很多地方几乎堪称为绝地。

如果无外人引路,这里就算是进来十万大军恐怕都无法影响到这里的山民。

但从去年开始,这里的情况就在逐渐的改变,首先是殿下的药材厂的措施,让这里越来越多的山越之民逐渐的走出大山。

大唐给他们的补助,对他们执行最真诚的策略,这让山民们逐渐认识到了大唐对他们的好,所以不断的有山民部落响应大唐朝廷的号召。

走出大山,愿意迁徙到山下平原生活,按照大唐朝廷给分配的土地种植作物而活。

而同样,也因为越来越多的山民走出大山,有了这些山民不断的冲入大唐府兵,以及治安军,大唐对周围山头的掌控也越来越充足,情报也越来越详细。

而《赤脚医生手册》解决了遍布十万大山的瘴气的威胁之后,大唐的治安军,以及这里的士兵更是如虎添翼,不断地在扩大大唐的影响力。

直到大唐的影响力扩大到六诏之地,这里在殿下给出的地图上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彩云之南,大理。

大唐朝廷的政策传递到这里的速度是很慢的,但这一次很多消息却是第一时间就传递了过来。

当很多原本就在犹豫的山民得知了大唐的最新政策之后,他们果断做出了选择。

迁徙!

山民,虽然习惯生活在大山里,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就是自愿生活在大山里面的,很多人都是要么是逃难进入大山,要么是祖上就是这大山里面的人。

大山里的生产条件总是落后的,而山上的耕地也少,生活的很是困苦,虽然有靠山吃山的说法,但其实山民除了打猎,依然是要种田的。

很多山上都被开垦出了农田,早在大汉时期,这里的山上就有许多山民部落开垦出了梯田为生。

不是他们不想去山下生活,不想去更加适合种植田地的地方生活,是因为土地总是收到朝廷的管制,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他们生活的太苦,而如果下山,是需要纳税的。

他们怕无法养活自己,毕竟这些山民种田的能力远不如中原百姓。

但现在的大唐殿下不仅仅带来了更好用的犁铧,耧车,还有就是更高产的粮食种子,虽然他们这里不适合种植小麦,更适合种植水稻。

但这种农税补贴……谁不愿意呢?

更何况愿意迁徙下山的话,他们免税的时间会更长,而且大唐朝廷还会负责他们第一年的所有粮食。

甚至还会帮助他们在山下适合种田的地方建立新的村庄,盖新的房子。

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到六诏之地,本就早已经对归属大唐蠢蠢欲动的六诏里面的几个小国,果断做出了选择。

他们不选择也没办法了,因为他们名下的山民,不断的有迁徙前往大唐境内的。

虽然这里是十万大山聚集之地,但大山当中也有适合耕种的部分平原,更不要说,整个六诏,云贵等地所有人口加到一起恐怕都无法填满蜀中平原。

所以这里的百姓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没有耕地可以耕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有什么坚持的必要?

当然是直接上书归降了,而他们都是有见识的,大唐从剑南道,岭南道,林邑,青藏道等各个方向开始蚕食这片土地。

即便是他们不愿意,他们麾下的山民被蚕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第960章 我们都懂

相较于云贵之地逐步开始纳入大唐的版图,青海州纳入大唐版图的时间不多,但青海州和青藏州这两块地方已然成为了大唐最忠诚的领地之一,相较于青藏州的不同,青海州作为被李恪亲自管理过的州,这里的百姓更加的自豪。

因为其他的地方可都没有被殿下亲自管理过!

所以当大唐的政令传递到这里的时候,开完会的铁锤也是愣了一下,不收税?收税还给钱?这叫税?这不应该是叫买吗?!

愣神之余,铁锤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看,这就是他们的殿下,他们信仰的殿下!即便是殿下好几年没来了,但却依然记得他们。

至于这个政策是针对整个大唐的这件事,早就被铁锤选择性的遗忘了,或者说,殿下是怕其他州的人不平衡,才通传天下的。

虽然整个青海州原本就有五年的免税期,现在还有两年的时间,但这个政策他依然要回去跟自己的村民交代。

回到自己的村庄里面,铁锤召集了村子里面的所有牧民,等大家都过来之后,铁锤才直接大声开口道:“今天我带来了殿下的消息。”

铁锤的话一出口,瞬间整个村庄的所有人都骚动了起来。

“什么消息?铁锤你赶紧说啊。”

“就是啊,村长赶紧说,殿下说什么了?殿下是要来青海了吗?”

“殿下说什么了?你不要卖关子啊。”

听着下面人的骚动,铁锤这才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等所有人安静下来之后,铁锤才大声道:“殿下的消息不是专门给我们的,但是殿下却从未忘记我们这些人,刚刚我去开会,接到了上级的通知。”

“根据殿下签署的最新政令,从今天开始,全大唐缴纳农税的地方将会交给唐储粮商行来进行,而我们按照比例缴纳农税的时候,会受到朝廷的农税补贴。”

“什么意思呢?说的直白一点,以前假如我们一亩地缴纳10斤粮食,缴纳完毕就完事了,而现在将10斤粮食缴纳完毕之后,唐储粮商行会按照固定的价格给我们补贴10粮食的金钱。”

“虽然我们还有两年的免税期,但两年之后我们开始纳税,所有缴纳的牛羊也是如此!我们上交的牛羊崽子,唐储粮会按照市场价格给我们补贴!”

首节上一节383/49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