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58节

  “如此,青州的黄巾,皆能平定!”

  刘备顿时喜道:“显谋是孔北海的准女婿,举兵北海国,孔北海想必是不会拒绝的,只是举兵北海国,这平原郡的兵力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若是徐和来袭,又该如何?”

  “无妨!”郑平笃信而道:“算算时间,翼德应该也寻到卢尚书了。我已经令邓旭严守乐陵城,即便徐和来攻,短时间内也是难以拿下乐陵城的。”

  “待卢尚书抵达平原,徐和之兵不难退。”

  “而平原城的兵,可交给刘子平,府君只需带高唐的兵马去北海国。”

  “泰山羊是我岳丈的女婿,我准备去趟泰山,借泰山羊氏的名望,向泰山太守应劭借兵。”

  泰山太守应劭,少年时好学,博览多闻,曾参加过征讨边章韩遂的军事行动,并非是个不知兵的腐儒。

  而应劭又对汉官典职十分精通,更是著述有《汉官仪》一书。

  内容包括:汉官源流、职掌、爵秩、官佚、郊祀、封禅、上陵、籍田礼仪以及舆服、玺绶、刑制、军事等。

  有清晰明了的典职制度,应劭麾下的泰山军,即便没有太出色的将领,战斗力也不弱。

  对于郑平而言,应劭的泰山军用起来,并不会弱于平原的郡兵,甚至会更加的出色!

  “虽然泰山羊氏名望不差,但那泰山太守应劭未必肯借兵。”

  “前段时间,平原王刘硕设宴款待青州的刘氏宗亲,东莱刘氏也遣人来赴宴。”

  “兖州刺史刘岱,出身于东莱刘氏,我去寻平原王求一封书信。”

  “我等借兵去平定北海国和东莱郡的黄巾,想必刘岱也会卖几分薄面。”

  刘备思虑片刻,决定借用下平原王刘硕的影响力,跟兖州刺史刘岱也攀个交情。

  毕竟这刘岱也是青州人!

第77章 郑平借兵,张飞寻访卢植

  相对于青州,兖州五郡三国八十城,不仅人口户籍更多,各郡太守都不是泛泛之辈。

  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泰山郡太守应劭、山阳郡袁遗,济阴郡太守袁叙,济北相崔言,任城相郑遂,东平相李瓒,以及将治所迁至东平国的兖州刺史刘岱。

  这些人,不是名仕之后,就是三公之后,亦或者是名门的门生故吏,论影响力都不小。

  其中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更是同时起兵讨伐董卓。

  但相应的,兖州的局势比青州的局势更复杂。

  虽然刘焉提出了改刺史为州牧,增强由朝廷委派的刺史类官的权力,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州都间刺史改为了州牧。

  汉灵帝刘宏在任命州牧上是十分谨慎的。

  州牧权力过大,稍不注意就会滋生新的祸害。

  因此,这些刺史名义上虽然是各郡国的上官,但并不能真的从此就手握重权。

  如青州刺史焦和,就只能掌控济南国、齐国和乐安国。

  北海相孔融以及之前的平原相陈纪都不会正眼将焦和当回事。

  兖州同样如此,刘岱空降至兖州,也就东平相李瓒愿意听刘岱的号令。

  这李瓒是八骏之首、有天下楷模之称名仕李膺的儿子,汉安帝时期太尉李修曾孙,同样是当世名仕。

  只不过李瓒不怎么贪恋权势,对朝廷任命都会遵照执行,因此才会让刘岱执掌东平国。

  但其余太守国相就不怎么给刘岱面子了。

  尤其是东郡太守乔瑁,这人是太尉乔玄族子,颇为自负,在刘岱当兖州刺史前就是兖州刺史,对刘岱是很不屑的。

  陈留太守张邈,泰山太守应劭,以及袁家的两个族子,几乎都将各自的郡国权力稳稳的抓在手中,只是表面上对刘岱客气。

  而刘岱也不是个善茬,虽然兖州没有执行州牧制度,但只要将兖州的太守国相全都换成自己的亲信,同样能达到集权的目的。

  这些明争暗斗,也是讨董联盟军在酸枣迟迟不肯向前的原因之一。

  谁也不想在讨董作战中,消耗太多的兵力!

  刘备尚不明白这兖州的政治局势,下意识的认为只要让平原王刘硕给刘岱写封信,刘岱就能让泰山太守应劭借兵。

  郑平摇头:“府君,你若真让刘岱去给应劭下命令,这兵怕是一个也借不来。”

  刘备顿时疑惑:“显谋,难道这刘岱跟应劭有嫌隙?”

  郑平轻笑:“府君,且不提这刘岱跟应劭之间是否有私怨,倘若焦和让府君将云长和翼德借出去,让二人听焦和指挥,使君会同意吗?”

  刘备下意识地道:“焦和无能之辈,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让徐和聚众二十余万,让云长和翼德去听焦和指挥,那不是送死吗?”

  话音一落,刘备就明白了郑平的意思。

  这刘岱虽然名气不小,又是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但如泰山太守应劭一般的太守国相,压根就瞧不起刘岱。

  向应劭借兵,却拿刘岱的名头来借,应劭能高兴才怪了!

  “府君,兖州局势复杂,我们的目的是借兵平乱,没必要去掺和到刘岱跟各个郡国的太守国相之间的争斗。”郑平牵着缰绳,脑海中不断的对兖州各个势力进行分析对比。

  刘备轻叹:“刺史和太守国相不和,这兖州恐怕也会滋生不少的祸事。”

  郑平不置可否。

  刘岱战死兖州,虽然跟战略战术失误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各郡太守国相不愿意出兵相助。

  其实以兖州的兵力,对抗黄巾并不是一件困难事。

  单单是泰山太守应劭,面对三十万青州黄巾,前后斩首数千级,获俘虏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惧怕退却,郡内得以安宁。

  再看其余的太守,张邈、袁遗、袁叙等人,以及被袁绍表奏的新任济北相鲍信、东郡太守曹操,哪个不是公卿名仕之家、亦或者善战之人?

  这振臂一呼,当地的豪强世族都会举兵相助,若有人能聚集各方兵力、财力,又怎么可能真的敌不过黄巾。

  但刘岱没有能号令各个太守国相的手段,再加上攻杀了乔瑁导致各郡太守国相心有猜忌,最终战死沙场。

  回到平原城。

  刘子平、孙乾、刘骏等人,也纷纷来见礼。

  听闻刘备要出兵北海国助北海相孔融平乱,刘子平有些担忧:“府君,这北海国距离远,一旦平原有变,如何能抵挡?”

  刘备已经跟郑平谈妥了计划,道:“不必担心,平原的郡兵我不会动用。邓旭驻兵乐陵城,长史驻兵平原城,若遇贼寇,只需死守就行。”

  “早在来平原城之前,我就已经让翼德去幽州向伯圭兄借兵去了。”

  “若翼德能寻到恩师,恩师亦会来平原城的。”

  “待恩师来了,纵有贼兵犯境,也不足为虑!”

  刘子平吃了一惊:“府君,你说卢尚书也会来平原城?”

  卢植,不仅仅是海内名儒,更是大汉良将!

  再有自公孙瓒处借的兵马,自然不用再惧怕贼兵犯境。

  刘备点头:“家父早逝,叔父也不知所踪,我自然得请恩师来平原城,主持我的婚事了。”

  刘子平这才松了一口气:“府君不动用平原的郡兵,只用高唐县的县兵,兵力恐怕有些少。”

  刘备笑道:“少是少了点,但有显谋去泰山郡借兵,倒也不会太差。”

  刘子平看向郑平的眼神多了一丝惊讶。

  去泰山郡借兵,这兵是说借就能借的吗?

  但想到郑玄的名气,以及郑平在士林间的关系网,刘子平又打消了这个疑惑。

  郑平没有在平原城逗留,跟刘备商议了举兵北海国的时间和路线后,就跟祢衡一道前往泰山郡。

  刘备则是将平原城的军政诸事,托付给刘子平和孙乾,匆匆返回了高唐县。

  得知刘备到来,许久未见的关羽,立即放下了手头的军务,出城来见刘备。

  “兄长!”

  一见到刘备,关羽就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抱拳迎接。

  那平日里傲气十足的虎目,在见到刘备的瞬间就变得跟猫眼一般柔和。

  “云长!”

  刘备亦是激动不已,连忙下马,快步向前扶起关羽。

  这以前,刘备跟关羽张飞几乎都是同吃同住,每日都能见面。

  但自从代掌平原相后,刘备跟关羽见面的次数就很少了。

  关羽要留在高唐县,而刘备又必须待在平原城。

  刘备心情愉快,恨不得立即跟关羽促膝长谈,分享这连日来心中的喜悦。

  述说良久。

  关羽跟刘备策马并行入城。

  “兄长来高唐城,可是有什么要事?”关羽问及正事。

  毕竟刘备如今是平原相了,执掌平原九县,自然也不像以前那般闲暇了。

  亲自来这高唐城,必然有要事要商议。

  刘备微微敛容:“如今九县黄巾皆以平定,但青州其他的郡国,黄巾却是十分的猖獗。”

  “乐安国、齐国和济南国三国境内,黄巾贼首徐和聚众二十余万;北海国张饶聚众十余万;东莱郡管承聚凶恶之徒五千余人攻城略池。”

  “显谋建议我先举兵北海国,破贼首张饶。”

  “这次来高唐,就是要征调高唐的兵马。”

  关羽凝声道:“只征高唐城的兵马吗?高唐城只有千余人,除掉留守的兵马,能调动的兵马最多八百人。”

  “以八百人去救北海,兵力太少了。”

  毕竟北海国面对的不是如徐琦一般数千黄巾,而是十余万黄巾!

  哪怕去掉老弱妇孺,那张饶也有两万能征战的黄巾贼兵在!

  以八百人去打两万人,那等于是在送死!

  “无妨!”刘备轻笑:“显谋已经去泰山郡了,他是孔北海的女婿,泰山羊也是孔北海的女婿。”

  “以泰山羊氏和康成先生的名望,显谋借兵不难。”

  “届时,我等合兵一处,就不惧那北海国的黄巾贼了。”

  原来如此!

  关羽暗暗松了一口气。

  “兄长,翼德不在,这次愚弟随你一同出征吧。”关羽担心刘备忽然来一句让关羽镇守高唐城,然后独自统兵去北海国。

  毕竟刘备不是文人,这单独统兵对刘备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刘备可以不在意,关羽却不能不上心。

  万一自家兄长在战场上又中了流矢,未必会有人如上次一般,将刘备车载回来了。

  感受到关羽的担忧,刘备哈哈大笑:“若无云长同往,愚兄又如何能破这北海国的贼兵啊?只可惜翼德不在,否则我等兄弟又能并肩作战了!”

首节上一节5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