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79节

而在一次次争夺中,在胡惟庸的软磨硬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大明皇家钱庄,放弃了宝钞提举司。

宝钞提举司经历了户部,收编内廷,又被放出内廷,归于大明中央钱庄管辖,胡惟庸以滥发宝钞的危害,让朱元璋放弃了宝钞提举司直属内廷。

但天生的性格,让朱元璋对于文官的信任度,岌岌可危,虽然放弃了宝钞提举司及印刷权,但朱元璋依旧将印刷宝钞的事情,设了多条障碍。

要求户部有实际需求,呈报中书省后,中书省认为可行,呈报进宫,皇帝认为可行,加印,宝钞提举司得到皇帝用印的公文,还要经过宝钞提举司对印刷需求进行复盘。

宝钞提举司有权上奏,印刷超额,并且驳回印刷。这个最小的衙门,直接掌握了不属于他这个等级的权力。

沈京兵自从被收编后,日子愈发滋润,虽然没有品级,但他在商会的威望,一举成为最闪亮的那颗星。

毕竟,朝廷开办钱庄,依旧采用民间的运营模式,对商贾,百姓放贷,利率低了些,但商贾百姓存钱,是要付利息的,商贾付给钱庄利息。

也就只有那两次债券和基金,钱庄给予参与者高额的利息。

迅速聚敛了大量财富。

“沈庄主,怎么说?你有好办法??”陈友才开口询问道,自从沈京兵被收编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整个杭州府的钱庄业务,都把持在他手里,可以说,谁想跟朝廷借钱,杭州府没人能绕过他。

“没什么好办法,但我有个提议,或许可行,但不确定,朝廷是否愿意,如果朝廷愿意,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愿意,那我们也没办法。”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朱元璋的那份圣旨,并不是针对谁,而是针对全大明的钱庄。

沈京兵能被收编,那些没有被收编的,只有更多。

而搭上了户部这条线,沈京兵对朝廷的情况,大致也有些了解。

“说出来听听。”

曲显辅眉头拧紧,这三十辆纺织车,直接决定杭州府和苏州府的最后团战,谁胜谁负。

如果苏州府赢了,把杭州府的人从那个位置赶下来,那直接的结果就是,杭州在未来的一年,很有可能一蹶不振,长时间都发展不起来。

一步错,步步错,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川地征战,十数万大军,荡平土司,不过时间问题,我想,在坐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买入债券。”

“你们有关注过,朝廷这次战争的目的吗?”

沈京兵出声言语道。

坐在最上方的汤看了一眼下边的沈京兵,就在一众商会成员们思索为难时,汤开口说道:“朝廷消灭土司的目的,改土归流只是其一,实际是在练兵,也是在为下一次大兵团战争做准备。”

“这一次川地改土的战争,主帅傅友德,副帅王弼,左前将军沐英,右前将军蓝玉。”

“等到川地平缓下来,朝廷若是还有余力,便会携大胜之势,深入云南,一举荡平朝廷西南的威胁。”

“若是朝廷没有余力,最多不会歇息三年,必定会对云南用兵。”

汤说的虽然轻巧,但在大方向上,确实是说出了朱元璋的战略意图,十数万大军,荡平川地土司,彻底稳固后方,改土归流的同时,大军在播州厉兵秣马,随时准备进兵云南。

只要铲除了云南的元梁王,大明在南线就在也没有能和北元联合起来,对抗大明的势力了。

“嗯,问题就来了,朝廷打下来这么多土地,需要人开垦,以今上的脾性,说不好又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迁徙。”

“如果我们能征得朝廷的同意,将云贵高原,将川南改土之地,种植桑麻等物,那不就够我们用的了?”

沈京兵只是大概了解,朝廷近些时日不会消停,大举用兵会一次次的出现,而战争得到的最多的,也就是土地了。

土地用来做什么,朝廷自然是拥有决定权的,但他们商会,未必不能争取一下。

“这件事不要想了,无论是川南土司,还是云贵高原,朝廷不会改稻为桑的。”汤一口咬定了这件事不可能实现。

他在杭州府,有两个官职,杭州卫指挥佥事,但因为杭州卫没有指挥使,汤直接控制着整个杭州府的兵马。

而另一个头衔便是御史大夫,因为汤和在离开前,就兼领御史台,朱元璋似乎对汤感官很好。

丝毫不吝啬那一点点的权力集中在汤的身上。

而杭州府认识汤的人,都知道汤是东瓯郡王的次子,大半年过去了,朱元璋册封汤和东瓯郡王的诏书,早就人尽皆知了。

“那朝廷不种桑麻,我们还有的活?明明纺织车若是用好了,大明几千万人的穿衣市场,能赚的那么多,现在没有桑麻,朝廷也不管,那纺织车还有什么用武之地…”

陈友才发牢骚,抱怨着,汤摇了摇头,看向曲显辅道:“我可以给你们指条路,能不能成,就看你们的能力了。”

听到汤的声音,曲显辅,陈友才,沈京兵等一众杭州府商界的大佬,一个个翘首以盼的望着汤。

谁都知道,这个二世祖的来历,那是大明朝唯一的活着的异姓郡王,虽然如今东瓯郡王爵位只是封给了汤和。但那三代世袭,也是实打实的圣旨啊。

“请指挥大人示下。”

曲显辅向着听会团的方向躬身道。

只有无聊的汤,才会来参加商会的会议,真正的自己来听,来监督,齐盛只是委派了个师爷记录。

锦衣卫的人,并不会出现在这里。

“大明的土地是不可能种其他作物的,你们要是想获得比其他州府多的桑麻地,只能是向外开拓。”

“往北,那是蒙人的地盘,而且哪里荒漠的很,不适合种植桑麻,往西,那是高原区域,农作物很难生长。”

“唯有向南,海外开拓,比如最近张所在的吕宋北口,那边就很不错,如果种植桑麻,肯定能丰收。”

“我对商业不是很了解,具体怎么操作,你们自己思量。”

汤只是提了一嘴,杭州商会的会议室内,在短瞬间的寂静后,瞬间被燃爆,众人互相眺望着,似乎都在询问对方,这件事情是否可行。

可操作性,如何。

“老爷,老爷,户部天官来了,已经等您一刻钟了,快回去吧…”

会议室内,叽叽喳喳的声音,不绝于耳,一名老者,管家装束,迈着碎步很快便来到了沈京兵的身边,轻声说道。

“天官?天官说了什么??”

沈京兵赶忙起身,向着汤的方向躬身作揖,行礼后,这才离开,对身边的管家询问道。

“天官说,朝廷在川南的战争,大获全胜,缴获无数,朝廷正在核对数量,进行折价。”

“川南的平土司债券,获利至少翻了三倍。”

管家的话音刚落,各个买了川南平土司债券的人,笑开了花,那些没买的,又开始捶胸顿足,痛骂自己,错失良机。

“都别走,都别走,正好你们都在这,本官来宣布一件事。”齐盛忽然从门外走了进来,直接将沈京兵推了回去。

“川南大胜,杨氏反贼,已被押送进京,朝廷缴获折价近千万两,而现在朝廷又要做其他事情。”

“因为我们杭州在上次购买债券的事情上表现优异,户部天官和本官说,需要兑付的,一个月后,前往钱庄凭兑付。”

“而如果不暂时不缺钱……”

第132章 苏杭之争

就在杭州府商会高谈阔论,寻找破解之法时,远在苏州,苏州府商会内,已是喝彩声震耳发聩。

因为朱元璋的小农意识形态,让他不敢把关于吃食的东西放开,哪怕一点点,甚至推出考核法后,各州府郡县的属官,都要严格考核所管辖区的粮食产量以及耕种面积。

而这也直接导致,官府对于民间的经济作物产量严格控制,当官的想要升官发财,靠的可不是gdp,经济总量在高,单单粮食一项不达标,当地官员能平调就要烧高香了。

苏州商会。

苏州府知府,蔡中文刚刚宣布了朝廷历时四个多月,在川南地区取得大胜之后,会议室内,一片欢腾声。

“今天除了要说一下川南大获全胜的事情外,还有一点事情,需要与诸位为国贡献,如实纳税纳赋的你们,说一个让你们更振奋的消息。”

“中书省胡相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大明境内,也就是大陆板块内,原有的汉地诸行省,耕地面积不可更易,这是圣人定死的,任何人都不能更改。”

“而关于各府商会上报到大明皇家商会的原料短缺问题,胡相国三思之后,寻到了一个或可使用的方法。”

“此事经过廷推,圣人首肯,但想要真正施行,还需要诸位同心协力。”

“既然大明境内的耕地不能擅动,但诸位又缺原料的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拓,开拓出更多的土地,凡是开拓的海外之地,圣人首肯,经济作物七,农作物三。”

“但开拓原料产地,需要的不单单是军队远征,还需要迁徙民众,开荒屯垦,依次种植,而这些,朝廷都会出手解决。”

“最重要的是,钱粮供应问题,战船下水问题,如今大明福州造船厂,龙江造船厂,蓬莱造船厂,及苏州船厂等官营船厂,日夜赶工,尚且不足供应大明水师所用。”

“杭州府的海口民营船厂已经被朝廷收入兵部采购名单,如果不出意外,第一批船只交付大都督府,水师试航无问题,杭州府海口船厂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家民营转官督商营的船厂。”

“胡相国要求我们,在苏州船厂的附近,选址新建船坞,建造一个比海口船厂还要大的船厂,成为朝廷采购,民营转官督商营的船厂。”

“大家同心共力,把我们苏州的民营船厂办起来,官场上的事情,本官会替尔等摆平一切。”

“一步错,步步错,苏州府先经历张士诚的割据,损于战火之中,商会的出现,也是在杭州试行,这让苏州在速度上,慢了杭州许多。”

“船厂,必须办起来,下一轮的竞争,苏州一定要走到杭州的前边去!”

蔡中文沉声训话道,商会这个东西出现之后,整个大明画风都变了,面对小农思维的朱元璋,商会想要赚取高昂的利润,想要通过压榨内陆百姓,难度和风险都很大。

更何况,考核法更是把官员限制的死死的,除非不想当官了。

而蔡中文之所以如此做,给与自己治下商会这么多信息,苦口婆心的劝说,只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件事情。

一件未来每一个官员都可能经历的事情。

他在苏州府任职,未来若是有机会升迁,若是不进京的话,应当还是在江浙行省任职。

如果能把江浙行省的商会头领换成自己身边的苏州府出身,和他一路走来的,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11.c0m

但江浙行省下辖七府之地,单单是在江浙行省各府任职的官员,就有七个要和他竞争那个位置,而这还不算外地调派。

整个大明,目前也不过只有十几个行省罢了,其中还有一个囊括了两省的直隶地区,想要升官,那可是削尖了脑袋,都未必挣得过。

“这一年,苏州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自从商会成立后,我都不敢想,之前的营商环境是什么鸟样子。”

“交税虽然交的比以前多了,但如今朝廷至少也是把我等商籍当人看了,不似以往,我等商籍,流民不如。”

“朝廷为我们的困难,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自然要为朝廷助一份力。苏州民办船厂,我钱家包了!”

钱毅行,苏州商会会长,同时兼任江浙行省商会副会长,因为副会长属于选举机制,与会长纳税额任命不同。

“钱会长,民办船厂,还要搞个比海口更大的,海口那个船厂我看过,至少要投一万两宝钞,一切置办下来,没有一万五千两宝钞,想都不要想,你…”

蔡昆,蔡中文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但因为蔡中文的缘故,蔡昆借着蔡中文的东风,一跃成为苏州府有名有姓的大商贾。

钱毅行瞟了一眼,他钱家世代经商,自唐朝传承至今,积累财富无数,只是祖上家训,财不外露,大多数的财富都被藏了起来。

真让他出钱的话,钱毅行…

“洪武七年,三十税一,我家商铺纳税三千两,洪武八年改制商税后,同样的商铺,纳税一万六千两。”

“明年的商税缴纳,至少超过两万两,不过是投一个船厂,如果大家都有兴趣,我也可以让出一部分,大家同心同力。”

钱毅行面色淡漠,他真的很想借着这股东风,把船厂据为己有,到那时候,手里握着一个大型造船厂,日后还不是日进斗金。

更重要的是,以后和朝廷的官员有了联系,他钱家的财富也有更好的依托,不至于被人随意欺辱。

“船厂办起来,争取在洪武九年夏季试航,朝廷对船只的需求,民间对船只的需求,都会迅速增长。”

“对了,还有件事告诉你们,最近有人来苏州府视察,这一次视察,不单单是视察苏州府,而是整个江浙行省七府之地,都在视察范围内。”

“主要视察方向是经商环境,以及民众情况,至于最终的结果,将会影响在坐的每一个人。”

“哪里的商贾遵守大明律,按章纳税,考核得体的,会在洪武十一年,朝廷第一次派遣水师护航,试航南洋诸国。”

“谁能登上这次试航南洋诸国的船只,争到海商的名额,那才是实打实的财富、”

第133章 造化弄人,不遂人愿

首节上一节79/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