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78节

自从汤和连送带换的给了大祭司三十副甲,这对于明军而言,三十副甲,七十柄斩马刀,根本不会对明军造成丝毫威胁。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祭司是个野心很大的人,短短二十天,他在这里接连对外征战,抓捕奴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有了三十副甲,七十柄斩马刀的原住民勇士们,分成了三队,每队十五个人,十副甲,十五柄斩马刀。

就这样稀松,没有严格训练过的勇士,靠着装备碾压,十五个人便能横扫数百人的队伍。

冲进去杀起来,砍瓜切菜一般。

而那些被抓来的俘虏,因为肤色,发色同中原人,大同小异,并无多少差别,而俘虏中,不乏女人,这些人也有不少在和明军将士,眉来眼去。

深吸一口凉气,汤和开口道:“平安,你是陛下的义子,我给你留三百人,四百副甲,最好的环首刀给你留八百。”

“你在这里安营扎寨,我带着人返回。”

汤和也是难做,诚如平安所言,若是现在不走,再过一年半载,将士们在这里安家生子,哪怕真的重土难迁,但已经来到了这里,汉人对于融入别人,在融入的别人的过程中,将别人同化成自己的同胞,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能力。

有了女人,有了孩子,那就有了牵挂,真闹出事,鬼知道这些当兵的,会不会在这海外暴动,把他汤和砍了,也要留在这里安居。

第131章 黑的白的我都要!

吕宋岛。

营帐。

“你见过太子殿下,殿下都和你说了什么?现在,可以如实告诉我了吧…”俞通源神情沉重的看着张。

他本来就很奇怪,锦衣卫是怎么上岛的,就算上岛,他们又是怎么悄无声息的摸到这边的。

就算摸到了,锦衣卫又是怎么做到,让帅账外的士兵,视而不见的。

而直到今天,在接到让他返京的圣旨,并且了朝廷册封了张吕宋北口暂代指挥同知的圣旨时,这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张。

“俞叔,侄儿也是有苦难言,不得不如此…”

张一脸纠结,他当然也很痛苦,廖永忠那么费力的培养他,反倒最后,他明知道廖永忠要出事了,他却不敢和廖永忠通气,甚至连锦衣卫抓人时,他就在一旁看着,连阻拦都不敢。

“是你把锦衣卫带来吕宋的吧。”

俞通源语气沉重的询问道。

张点了点头,脑袋耷拉在下边,泣不成声的说道:“俞叔,您是知道的,廖爷爷他口碎的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早些年,没人会在意这些,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吕宋使者进京,把廖叔在吕宋做的事情,事无巨细的全部报给了朝廷,我们迟迟无法融入的淮西派,他们想要用这个由头,夺走我们巢湖的最后一点权力…”

“水师不能丢啊,俞叔,水师丢了,我们巢湖在朝廷上,就永远抬不起头了。”张双手抓着俞通源的手,眼泪止不住的掉在俞通源的手背上。

吧嗒,吧嗒。

俞通源苦笑一声道:“是啊,咱们兄弟,什么时候真正融入过他们淮西,但是你把廖永忠送到京师问罪,你就能守住水师了?”

“你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水师,我们有的退吗?”

想起多年征战生涯,想起父辈的荣光,兄长的威风,却不料今日,连这最后的身家性命,都要被人惦记。

甚至不惜血染刃也要夺走。

“我们没得退…但是…”

张低着头,纠结的目光看着俞通源。

“太子许你承诺了?”俞通源颅内大震,张是见过朱标之后,才发生的这些事情。

而现在,张胸有成竹,很是坚信,自己能守住巢湖水师,这个自信,有且只能有一个来源。

朱标和他说了什么?

微微点头,张叹息道:“太子说,廖爷爷多行不法,没有敬畏之心,朝廷已经忍他很久了…”

“太子还说,他也不愿意看见巢湖水师落到淮西派的手里。所以…”

张话音未落,俞通源叹息道:“所以你就把你廖爷爷卖了?”

“俞叔,我有的选吗?还是廖爷爷有的选?他如果一怒之下,聚兵反抗,巢湖,还有的活吗?”

“我也没得选,我们巢湖在朝中愈发失势,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没能走到某些核心位置,才会愈发失势。”

“如果巢湖背后有殿下护着,朝廷上,谁能把巢湖如何?”

……

“所以,你就是这样,把廖永忠抓了的?难道朝廷真的打算废弃水师?还是用陆战能人,去打海战?”

陈楚听着朱标讲的故事,一脸迷茫的反问道。

廖永忠这人,他也记不得自己见没见过了,但大可能是没见过的。

但听朱标的描述,这人好像确实有点问题…

“亏你想得出来,陆战能人,去打海战?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把大海看到那么重要,但我知道,贸易很重要,财富也很重要。”

“所以,水师是一定要发展的,民间不下海,不代表朝廷不下海,在来这里之前,我在东宫提审了几个倭寇。”

“有个不好的想法,你给参谋参谋?”

朱标对廖永忠是没什么好感的,最主要的是,廖永忠对老朱或许还有点尊敬,但对朱标的尊敬,少之又少…常常以长者自居。

一次两次的,朱标还能忍着,这次数多了,谁受他那鸟气。

原本就要废掉廖永忠的,但因为吕宋的事情,不得不用他,而去了吕宋之后,朱标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一个对自己不够尊敬的将领,统兵在外,挖矿耕耘,万一哪天…哪不是亏死了…

这才有了,朱标在巢湖派系中找寻可能成为自己心腹的人,也好给未来打好基础。

“什么想法?”

陈楚一脸狐疑的目光,看着朱标道。

“还记得我和大表哥吵得面红耳赤,为了退伍将士的恩养问题,差点断了军改嘛?”

“自从提审倭寇后,我发现个好玩的,比方说,朝廷恩养将士十五年卫国戍边,拱卫京师。”

“这样的将士,从成年开始,一直都生活在军队中,他们学不会别的东西,智能学会杀人,军阵。”

“让他们去从事其他事情吧,又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弃之不用,又可惜的很。”

“按照你的方法,躲在幕后嘛,如果有一个军队的嫡系,在士兵退伍的时候,把他们召集起来,进入一个特殊的地方,进行海上战争训练。”

“到时候,这支退伍的军队,进入大海,在海上兴风作浪,只要控制好了这支力量,我有朝廷的正规军队,也有海上的倭寇听命。”

“这不就是,我想讲理的时候,用正规军去办事,我不想讲理的时候,用海寇去办事?”

“到时候,那个偷税漏税的,被海盗抓了,人沉大海,船货全收。”

“对了,这样还能让朝廷用成破烂的海船,卖给海寇,让这些破烂海船为内帑敛财,持续发光发热!”

朱标话音刚落,陈楚吞了吞口水道:“好家伙,你讲道理是用军队和人讲道理的嘛?”

“你读书读糊涂了吧,你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皇帝说话和放屁有啥子区别?”

第131章 川南大胜

“不对,老四怎么没影了?”

看着两侧,朱标没找到朱棣的身影,狐疑的问道。

“在侧院哭呢。”

想起朱棣,陈楚便感觉让人哭笑不得,那个被朱朱合起伙来坑的体无完肤的朱棣,谁能想到,他会是未来的明太宗…

“老二老三越来越胡闹了,明日我就要启程返京了,老四留在这里,你要替我管教好他,切不可再闹出老二老三的那些事情来。”

想到朱和朱在中都的所作所为,虽然没对百姓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但毕竟是把刘家和汪家折腾的够呛。

“殿下,急报,急报。”

朱标正和陈楚说话间,门外的蒋快步冲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公文,神态焦急的来到朱标身旁。

接过公文,只是扯开瞧了一眼,朱标起身道:“这密信从哪里传来的?”

“应天。”

没有丝毫停顿,蒋直言回答道。

闻言,朱标顿了顿,神色阴沉道:“传郑国公,拔营返京!”

将密信捏在手中,只是一瞬间,原本只是几道折痕的信纸,已经被朱标捏成一团。

神色狐疑的目光望向朱标,那该死的好奇心,让陈楚七上八下的,想要问一问,这应天来的信中写了什么。

但看着朱标铁青的脸,犹豫良久,陈楚按住了躁动的好奇心,转身望向远处。()

……

杭州府。

杭州商会。

“最近的风声越来越紧了,大宗商品货物紧俏,尤其以纺织行业最为稀缺,但官府给我们批的桑麻田,越来越少,开荒出来的田,也被限制种植。”

“上个月收到消息,中都府的商会说,桑麻稀缺,应该鼓励民间种植桑麻,但皇家商会拒绝了这个提案。”

“据我所知,应该是朝廷近年来对外征伐,大明粮食短缺,朝廷对粮食的管控越发严格,湖广武昌府的商会,因为私贩粮食八千石,全家抄斩,武昌府商会被裁撤。”

“各自的辖区,都要盯严密了,如果有那颗老鼠屎想要砸我们杭州府商人的饭碗,那就是在和我们整个杭州商会对着干。”

“继续桑麻的提案,从中都府引进的三十辆纺织车,已经是目前的极限,而其他各府在得到纺织车后,都在收拢府内的桑麻原料。”

“想要向外购买,那是不可能的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各府各州的商会,都在保护自己境内的桑麻产业,有新式纺织车的,都在大力发展纺织业。”

“没有纺织车的,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纺织车的引进。”

“问题摆在这里,从哪里获得桑麻,如何获得,原料短缺的问题,如何解决。”

曲显辅站在上方,大声说着,下边站着的二十多名,杭州府内,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大商人。

听到曲显辅的话,众人都陷入沉思中,能坐在这里的,他们的商业版图,已经拓展到所能接触的极限,坐在这里的人,大多数在江浙行省商会有着一个位置。

“这种东西,想要的获得的办法只有一个,种植,除了种植,桑麻没有其他办法获取。”

陈友才率先开口说道。

直击核心,想要获得桑麻,除了种植,没有其他办法,但朝廷推出的考核法,把地方官员限制的死死的。

朝廷大力鼓励开荒屯垦,而无论开垦出多少荒田,朝廷的考核法虽然对地方经济也有考量,但无论经济好坏,只要民生律政做好,依旧可以达到优等考核。

这就直接造成一个问题,官府仍旧不把他们这些商人放在心上,对于他们的诉求,若是贴合朝廷的政策方向,官府倒是会一路绿灯。

但如今,考核法新推出对于民生考核项目的暂行办法手册中,言简意赅的说明了,地方有多少耕地,三年任期,开垦了多少耕地,耕地种植的是什么作物。

粮食种植面积,及粮食收成,才是民生考核的底层逻辑,在这基础上,官府自然不会轻易的允许商人将粮田改种经济作物。

“可现在,咱们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地给我们种桑麻,如果有地种,那谁还管其他的。”

沈京兵,那个被朱元璋一道圣旨,险些身家破灭的杭州府大商贾,自从朝廷取缔钱庄业务后,经营近百年的沈家老字号,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但毕竟沈京兵是经营过大钱庄的出身,而朝廷户部本就人手短缺,对于非京师的直属钱庄,户部都是一个选择,将民间钱庄,收编。

而这也导致大明中央钱庄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大明皇家钱庄的版图,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大明中央钱庄的招牌,已经挂到了天南地北。

首节上一节78/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