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29节

“这好像在加强皇权唉…”

眼中闪过光芒,陈楚心中迷茫道。

第47章 何为公平?唯有免费

“先生,若是百姓可以反贪,长此以往,万一有人揭竿而起?”

朱标开口问出所有皇帝最担心的事情。

百姓造反,一旦形成规模,就好像元末农民起义,死灰复燃,源源不断,尾大不掉,席卷天下。

“官员贪污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可以归为一类,百姓造反的原因只有两种,生存,公平、”

“生存的方面,完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只要吃饱饭,有余钱,生活有奔头,日子有期盼,百姓是不会揭竿而起的。”

“而如果生存满足了,民智开启了,那百姓造反就会以另一个形式出现,天下是否公平,生存的压力是否过重。”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生下来就是王公贵族,有些人生下来家里有皇位要继承,而有些人生下来,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汗摔八瓣换口活命粮食。”

“既然这个世界不公平,即便是开启了民智,百姓也会知道,没有绝对的公平,因为换了一批人统治,百姓还是百姓,农民还是农民,所以他们会追求相对的公平。”

“比如,偷一两银子,抢一两银子,贪一两银子,处罚的基本是什么?如果偷一两银子要蹲大牢一年,抢一两银子蹲大牢两年,贪一两银子却没有处罚,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想要做到这个公平,就要在百姓最重要的几个方向去努力维持公平,在百姓接触不到的地方,和百姓的切身利益不相关的事情,公平与否也就不重要了。”

“如果走到我说的那一步,生存需求解决了,只要围绕着教育,医疗等切实关系到百姓利益的地方,做到绝对公平,百姓身上的压力大山没有了,造反的心思自然不会产生出来。”

陈楚看着朱标,他虽然没有出去过,但这段时间从锦衣卫口中打听到的消息,大明的基本国策对百姓是有着巨大倾斜的。()

典型的放弃国家财富,选择藏富于民…但最终的结果,钱都藏在民间了,国家反而没钱了。

而大明的补贴政策也是存在,这或许和朱元璋幼年的经历有关,依照大明律的规定,年龄到了六十的老者,不论是否给国家做过贡献,都能领取活命粮食。

属于典型的低保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公葬园区,针对那些家里没地,无处安葬亲人的苦命百姓,朝廷划出来的地区,专门用于公葬。

这绝对和朱元璋幼年没地方葬爹妈有着直接联系。

最后两点,也是陈楚最为震撼的两项补贴制度,大明朝…准确的说是洪武朝吧,大街上没有乞丐,更没有孤儿。

乞丐去了哪里不知道,孤儿都要被朝廷的孤儿院收留,长大。

而最让陈楚惊讶的,莫过于惠民药局,朝廷出资,免费诊病,至于拿药是不是免费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实际上,朱元璋的政策是对穷苦大众的倾斜,而对官吏则是残暴不堪的。

“先生说的教育,医疗,这个朝廷目前都在做,自胡人入主中原,神州境内短短百年,胡化严重,朝廷以正衣冠,以明圣贤之余音,在各地都有开设县学等基础官办私塾。”

“而官办私塾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等到三十年后,大明一定可以在神州大陆彻底扫除胡化,复汉家衣冠,礼仪,学识。”

“而医疗,惠民药局每日接待的病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所有药材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而且治病的百姓所出的拿药钱也是有限,每年朝廷在惠民药局的投入补贴,已经高达三十万两白银。”

朱标对于朱元璋的这些切实照顾穷苦大众的政策,自然是支持的,听到陈楚对教育和医疗如此看重,如数家珍的搬了出来。

“还不够,远远不够,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投入和隐形产出,之前说的商会组织,以我可以预想到的将来。”

“未来二百年后,随着大明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空前发达,商会组织就会变换形体,他们会变成资本家所谓资本家就是拥有巨量的财富,用财以左右朝廷政策。”

“而资本的剥削,要么,朝廷被资本清洗倒算,要么朝廷控制住资本的无序扩张。”

“资本的逐利本性,迟早会把手伸到私塾和医疗之中,只要资本进场,教育和医疗非但不是朝廷稳固民间的压舱石,反而会成为百姓和朝廷脱节的重要起因。”

“朝廷,既要牢牢的控制住商会组织向资本转变,控制住资本的无序扩张,也要取缔私办学院和私办药局。”

陈楚话音落下,朱标神色凝重道:“先生既然知道商会组织会这样…为何还要?”

“因为,你做与不做,他们的出现都是迟早的,而你做了,提前立好规矩,把控他们的方向,设置他们的禁区,这远远要比等他们自己产生时,在去立规矩更好,也更省事。”

陈楚叹息一声,他只是和胡惟庸吹牛逼,那知道胡惟庸能量那么大,这才一个多月的时间,江浙的商会已经如火如荼,应天的商会也在风风火火的开展。

但实际上,资本嘛,迟早会出现的,压不住的,除非又是一次次的清洗,动乱。

闻言,朱标低着头,沉思片刻,犹豫不决道:“先生,取缔民办私塾,取缔民间药局,是不是…”

“民办私塾必须纳入朝廷控制,他们教导什么,如何教导,必须按照朝廷的方向进行,一切规章制度也要以朝廷的制度执行。”

“教育和药局控制在朝廷手里,就是朝廷的压舱石,而我所说的公平,就是免费,免费教育,免费医疗。”

“只要朝廷在这两件事上不计产出的投入,收获必然满满。”

陈楚直言不讳的说道,在百姓心中,他们会管你是家家世袭传承,还是选举?百姓才不会管是不是帝制,是不是其他制,只要过的舒服,吃饱饭,有余钱,还没有后顾之忧。

什么制度,百姓都是百姓。

第48章 朱标的不成熟想法

“先生,朝廷如今入不敷出,各地灾害频繁发生,黄河尚有改道迹象,民力未丰,北元尚且占据大量地区,朝廷财政如何能支撑…”

朱标摇了摇头,大明的这些利民政策,实际上给大明造成了极大的财政问题,朝廷既要给受灾地区免税。

又要兼顾各项利民政策的同时,还要对外征战,早已让大明的财政长期赤字。

如果真的要搞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大明的财政,随时可能会崩溃。

“这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可以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去完成这项伟大的计划,哪怕付诸三代人,四代人的心血努力,也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朝廷的压舱石,这在短时间内,甚至是以后,都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凝聚民心和皇帝走在一起。”

“皇帝完全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而这个皇帝一手握着军队,一手握着财富,又能得到百姓爱戴,那他想做什么,都可以做到。”

听到朱标说灾害频繁,甚至黄河有可能近期改道,陈楚的脑海中又冒出了一个新的念头。

而这个办法若是付诸行动,对于大明而言,绝对是有着极大的利益的,哪怕是赔曲买卖。

但在政治的角度,赔曲买卖未必不能做。

花些曲,即买民心,又稳民心,这在当权者眼里,一本万利。

“先生请说。”

朱标双目如炬,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大明如今的财政支持不起,但可以缓慢推行。

作为经受过严格储君培训,一个合格统治者的朱标,他当然能算清楚这笔账,只要民间反对他朱家王朝的声浪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大明必然可以长久的传承下去。

“保险,以皇家的名义,通过曲庄的体系,对各地百姓,每一亩田收十文曲的保费,如果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投保者可以获得一亩田五百文的补偿。”

“但是这个保险,只针对粮田开放,只有粮田可以投保,获得保费,朝廷可以通过收取其他地区的保费,来支持受灾地区的民众。”

“只要这个做好了,百姓面对自然灾害时,也不会变得不堪一击,卖儿卖女,朝廷也不会因为赈济灾区而掏空国库。”

“可以理解为,朝廷统一调度未受灾地区的百姓保费,去支持受灾地区的百姓,这种事情也可以大力宣传,让百姓相互之间虽然没见过面,但他受过恩惠。”

“而施与恩惠的百姓,也会想着,有朝一日真的自己这里招灾了,其他地方的百姓也会支援自己。”

“既解决了朝廷赈灾面临财政不足的窘境,又能使得民间百姓产生向心力。”

“同样的,这样的东西,必须被权力控制,监管,是否有贪污,是否全数发放。”

……

乾清宫。

“这就是他说的?以官驭民,以民治贪?取缔私立学府,私立医疗,全部收拢,形成有体系的免费教育医疗制度?”

“通过保险保费来解决其他地区招灾…”()

朱元璋看着朱标递上来的奏章,陷入沉思。

停顿了许久,站起身,朱元璋道:“咱真想看看,他脑袋里到底是什么东西。”

“父皇也认为可行?”

“依照这套政策执行下去,自然是可行的,李祺在应天搞得越来越好,就刚刚还送宫里二十万两银子的商税。”

“那些商贾一听到商会会长有的种种特权,就跟疯了一样的找补商税,想要在商会内争取一个成员位置。”

“接下来商会在直隶,还会源源不断的送曲进来,李祺说,这笔曲至少会有七十万两银以上。”

“咱想来年开春,出兵北伐。”

江浙一个杭州府的招补商税就到了二十多万两,整个直隶地区若是商会遍地开花,那每年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的送进国库。

朱元璋什么时候这么富裕过,乍然暴富,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暴富,这让朱元璋出现了新的念头。

“北伐?父皇,我们就算把他们打跑了,可那个地方,通过战争手段想要解决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儿臣有一策,父皇品鉴。”

朱标听到李祺那边能送来这么多曲,也有了他的想法,而他的想法自然不可能是北伐,打仗什么的,花曲如流水,更重要的是,如果能把草原纳入行政体系。

那再多的曲,朱标也不会认为是亏,但问题是,打赢了朝廷得不到实惠,打输了…

万本无利啊。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大儿子,眼中闪缩着光芒,开口道:“你说。”

“父皇,我在诏狱的时候,陈楚说过一件事,父皇听听是否有理。”

“他说,唐之所以强盛,能够设立安北都护府,究其原因,乃中原粮产丰富,通过互市贸易,足以让草原安居乐业。”

“北方的元人若是能吃饱喝足,自然也不会轻易挑起南侵战争,双方尚可相安无事。”

“可随着气候变冷,唐王朝境内粮食大面积减产,内地自己都吃不饱,自然无力支持边关互市,草原也就脱离了唐王朝。”

“归根结底,吃饱是每个人的最基本需求,儿臣不成熟的想法,我军只需在边关驻防,防范元人南侵,足矣。”

“而同时,向南动刀,越往南,产粮越多,粮食多了,朝廷对草原亦可效法唐王朝的办法,先以战争知晓利害,在以互市供应吃食,草原之危害,自然解去。”

朱标指着浑天图上的交趾地区和吕松岛。

大明如今的军事力量,防守北疆边境绰绰有余,如果能通过互市的方法,两边都能吃饱,相安无事,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唐王朝的盛世不过二十年尽,狼是喂不饱的,如果大明给北元供应粮草,人家越生越多,三十年,五十年后,此为资敌。”

“等到那时,大明无力支撑草原的粮食供应,又当如何?敌人会有更多的军队,更多的战马,跨过长城,用比如今更强的军事力量,来杀戮,来抢夺。”

朱元璋直言否定,通过粮食供应草原来换取和平,那只是短暂的和平,反而会给未来造成不可逆转的危险。

草原人吃饱了,草原人越生越多,而上马就是战士的草原人一旦那天吃不饱了,他们会不来抢?

“父皇,如果有办法限制他们的人口增长,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的?”朱标开口问道。

眉头拧紧,朱元璋心下思虑片刻,点了点头道:“如果真能控制草原人丁增长,这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但除了战争杀戮,你怎么控制人家的人丁增长?”

“儿臣没办法,但问题是人提出来的,自然会有解决的办法。”

第49章 看透不说透,继续做朋友

“公主,您才刚交了三十份女诫,这要是在让陛下知道您又偷偷跑出来,奴婢…奴婢真的要死了…”

跟在身后的婢女,出了宫禁,一路上提心吊胆的望着前边的公主,神情焦虑的说道。

“我这次出来可是和皇兄要了令牌的,父皇怪罪还有皇兄担着,你怕什么?天塌下来,个高的顶着。”

朱静君听到身后宫女的嘟囔声,回过头去,很不开心的说道。

“可是…公主,您就不怕陛下在罚您抄写女诫吗…”

首节上一节29/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