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20节

“最后十分之一,收归库房,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是活泛的经济运转。”

“如果把大量的钱藏在库房里,钱不流通,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朝廷这边把钱花出去,需要的东西建设起来了,那边通过收税在收回来,这才是良性循环。”

“所以,没救了,除非你能…”

陈楚叹息一声,用表格来决定财政使用,那肯定是一目了然的,但显然,眼前这个老哥们,他没能力做到这一步啊…

……

隔壁院墙内,朱元璋面色凝重,蹲下身子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

“五分之一做军队开支,五分之一做官员开支,二分之一做民用开支,一成入库…”

“统计明年的收入,计划明年的支出,有板有眼,一小部分用于救急,大量的钱花出去,在通过收税收回来…”

“经济的良性循环吗?”

“怪不得标儿对经济学这么痴迷,看来这确实是门大学问啊。”

朱元璋抬腿将自己画的表格擦干净,转身道:“今晚找个由头,把曹国公放出来。”

“记着,别让他看出破绽。”

给毛骧丢下一句话,朱元璋头也不回的走出了诏狱。

“商会组织,控制商贾,一个海商负责一个布政司的过剩物资海外兜售。”

“加征商税…”

“看来,一切还是要从商会组织先下手啊。”

叹息一声,朱元璋看了眼身边的朴不成说道:“李琪出京了吗?”

“圣人,驸马都尉已经出京去苏州了,想来,再有几日,就能有消息传回来了。”

“嗯,驸马都尉要是有公文送回来,第一时间送到咱面前。你帮咱记着,给驸马都尉的回文中要有海商的事情。”

“海商…必须要祖上八代都是清清白白的人。”

嘴角微微上扬,商会组织还没建立起来,朱元璋已经感觉到,商会组织对商人可以做到何等的控制程度。

第34章 杭州试点

诏狱内。

李文忠盘膝而坐,白衫的胸口处,画着一个大大的囚字,聚精会神的盯着地面杂草。

停顿了良久,李文忠抬头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能让军官也一直有新鲜血液注入吗?”

“武举和科举完全不可比拟…”

李文忠虽是学了不少经史子集,儒家学术,但毕竟他是在军中建功立业,既是皇亲国戚,又是武将勋贵。

而武人集团,最痛恶的便是文官压着武官一头。

这个情况实际到了明朝中后期尤为凸显。

见到李文忠的心情平复下来,陈楚吞了吞口水道:“科举和武举没有可比性的唯一原因就是,科举三年一次,只有加没有减。”

“而相比起来,武举没有定例,而且还没有负责培养军官的学府,想要让武官和文官一样有新鲜血液持续进入,最好的办法就是组建一个学府。”

“如果可以的话,请各大名将讲解战争,剖析战争,将自己的经验以授课的方式,传授下去。”

“另外就是提高武人的地位,从学府顺利完成学业的可以和国子监出身直接进入翰林院的一样…”

“你问这个做什么?”

陈楚疑惑的目光看着李文忠,他都免不了要在行刑场上来一刀了,还关注武人会不会被文人压制?

李文忠并没有回答陈楚的问题,站起身,他似乎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左右扫视一圈。

毛骧正带着两名锦衣卫从远处走了过来,站到李文忠的牢房门口,挥了挥手道:“这个人什么身份?他也配住诏狱?送刑部大牢去,等勾红让刑部的人砍了!”

话音落下,毛骧身边的锦衣卫上前打开牢门,拖着李文忠走出了诏狱。

站在隔壁房间的陈楚,目光呆滞的看着渐行渐远的毛骧等人,双手抓着木桩,心中挣扎道:“我什么身份,我也不配…算了,至少外边还有人照顾我。”

“刑部大牢肯定也没有什么人性化的东西…”

看了眼身边的床铺,唉声叹气道:“以后牛逼不能瞎吹啊,这人被我害死了,也不知道糊涂是不是也被我害死了…”

……

杭州。

民间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宋代以来,苏杭的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已然成为全国首当一指的超级城镇。

也正是因为苏杭富庶,张士诚来到这温柔乡后,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军队废弛。

也是应了,温柔乡,英雄冢。

一辆马车缓缓行驶,没有丝毫阻拦的进入杭州城,高耸的城墙,宽阔齐整的街道。

单论经济之发达,杭州已然在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应天城。

但因为杭州是张士诚的地盘,当年朱元璋攻灭张士诚时,苏杭士绅,商贾,无不怀念士诚先生。

这给明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威胁到了明军在苏杭的统治基础。

朱元璋什么人?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大手一挥,苏杭的赋税高于全国所有郡县,文书至处,苏杭商贾,士绅,或杀或迁,鲜有幸存。

然而大明朝取得全国性政权后,朱元璋的目光也不在苏杭身上,经过七年的发展,人杰地灵的杭州,虽不比张士诚时期的富庶。

士绅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但这里依旧渐渐繁华。

宝地,永远是宝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无力发展的地方,永远都难以为继。

“都尉,到府衙了。”

李祺的仆从,李三根站在马车旁,轻声提醒道。

“这杭州商贸还是这般兴旺,不错,不错。只是不知道,这里的商贾,愿不愿意接受。”

“他们要是不接受,可就难办咯。”

李祺掀开帘子,下了马车,杭州知府齐盛早已等候多时,迈开步子,迅速迎了上来。

作揖行礼道:“下官杭州知府齐盛,参见都尉。”

“行了,咱来这里是领了父皇的旨意,如今朝廷改制,杭州商贸发达,正适合作为试行城市。”()

“行文都你看过了吧。”

李祺摆了摆手,这天下的官吏,他见的多了,那个见了他李大公子,不都跟个哈巴狗似的。

一府知府?就是布政司来了,也得如此。无他,谁让李大公子有两个好爹。

亲爹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位极人臣,大明朝第一任中书左丞。

岳父朱元璋,大明朝的开国之君,自是不必多说。

“都尉,下官都安排好了,那些商贾们,因为商贾之流不适合在府衙谈事,下官将他们都安排在群玉楼集会。”

“就在前边不远处,还请都尉赏脸。”

齐盛连忙说道,杭州知府看似大官,实际上在大明朝建立之初,明朝的统治阶层对苏杭可谓是充满了恨意。

这就导致,苏杭在朱元璋的统治下,虽然是高等府,却…一言难尽。

“群玉楼?听名字就不是好地方,你是想让咱在杭州失身吗?这事要是传到公主耳中,咱死不死不知道,你这个知府做东,你猜你死不死?”

李祺亦是大明顶级勋亲,在没和公主成婚之前,什么地方没去过,什么场景没见过。

齐盛想安排他去群玉楼…这事要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李祺都能想到,自己万般不易得来的新职位,又要失之交臂了。

下次有公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呢。

“这…下官的错,下官的错,下官这就派人去喊,不知都尉想在何处议事…”

齐盛连忙补缺,李祺得到这个公差不容易,他得到杭州知府的位置就容易了?

更不容易啊!

“既然是朝廷改制,就在府衙里谈,咱在府衙等着他们。”

李祺迈步走进府衙,完全不给齐盛说话的机会。

这可是好不容易得到的长期公差的机会,怎么能为了一点欲望就把自己的前途毁了!

第35章 杭州商会正式成立。

杭州知府衙门。

一间议事厅内,李祺坐在上方,齐盛陪坐一旁。

下方八十多人,尽皆站着,前方的是各县知县,以知县为队长,身后跟着的都是各县的顶层商贾。

朝廷的公文下来,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迎合上意,又是好事,自然不会阻挠,也不敢阻挠。

只是这些县官,商贾,一个个站立不安,神情恍惚。

他们从自家的县令口中得知,朝廷要改制,针对商贾改制。

想起七年前的场景,商贾们心中只有恐慌,畏惧,害怕自己被稀里糊涂的砍了。

亦或者害怕自己的那点丑陋暴露出来。

更害怕被举家迁徙,客居中都。

中都可不是个好地方…

抿了一口浓茶,李祺端着茶盏道:“说说吧,都是做什么买卖的,家资多少,产业多少,每年盈利多少。”

放下茶盏,李祺话音刚落,各县知县带着各自县区内的商贾名录,经营范围等统计记录送到了李祺手中。

拿在手中打量一眼,李祺开口道:“杭州府曲显辅,在哪呢?”

“草…草民在…”

曲显辅上前两步,赶忙叩首,恭敬的跪在队列前方。

微微点头,李祺放下文书,开口道:“朝廷这次改制的事情,想必你们也听说过了,朝廷为了保护商贾合理合法合规贸易,做出的限制和承诺。”

“咱在这里再叙述一遍,你们都听着。”

“大明商会,以县衙为单位,组建各县商会,名头为大明某某布政司,某某州府下辖商会。”

“县级商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两人,其中,会长为本县纳税最多者担任,任期一年,可连任。”

“会长职责,督促维护监督本区域内商贸发展,纳税,是否存在灰黑产业,享有举报权,享有见官不跪的特权。”

“县级商会,副会长两人,由商会成员推举,任期一年,享有举报权,监督权,不享有见官不跪特权。”

“县级商会的会长,要在上一级州府商会担任成员,州府商会除县级商会职位外,另设御史大夫一人,由御史台委派。”

“负责监察,举报,奏事。”

“州府商会的会长同副会长,享有等同于县级商会的权力。”

首节上一节20/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