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109节

难道是纯粹想送羊?

以他这妹夫的善人性格也不是做不出来啊。

养羊的用意?

陈楚微微一笑,这不就是问对人了吗。

他说:“若是单纯养马,终有一天会捅出篓子来的,到时候就不是我说没有顾虑那么简单了。”

“想让百姓乖乖替朝廷养马,又不能让百姓有太大负担,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让他们牧羊的作用来了。”

“羊如今毕竟是大明最基本的牲畜,养殖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要比牧马轻松很多,而且用处极多不鸡肋。”

“到时候便可以让百姓把合格的马送往储备站,养的羊则可以用来拿去卖掉,又或是制成纺织衣物,,或者将牧羊产业做大。”

陈楚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总之它哪怕就是杀掉,那几头羊也能够一个普通家庭吃上许久的肉了。”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担保方式。

“再说了,等到能够开展畜牧的时候,中都真正的穷人还有多少呢?说不定他们还会因为畜牧过上一些好日子。”

朱他们听陈楚讲的头头是道,不禁有些认同,并且十分佩服陈楚。

但已经这样完美,陈楚却还没说完:“不过这样也还是差了点什么。”

朱棣提出想法:“也许,是不是应该再出一个养马的奖励政策?”

陈楚诧异地瞧了他一眼,“没错。”

“到时候,就让养出好马的季度减税。”

李郭当即问他:“那都尉大人,若是养不好马又该如何?”

他生怕陈楚来个暴政。

而朱朱见着他有点紧张的神情,微微一笑。

还是不了解陈楚啊,就他那性格,百姓养马养不好又如何?

不过如果这政策是他们来出,那养马若是有了奖励政策,那就得有惩罚政策才算合理。

果不其然,只见有些无语的陈楚说道:“通判别急,就算是养的马品质一般,甚至是有些不好的,也都不会有任何惩罚。”

见李郭松了口气,他耸了耸肩,笑得有些无奈。

虽然在他心里,这位通判的地位已然跟府尹差不多,但说实话,他跟这位通判大人默契并不高,还算磨合中。

“因此,我认为这是可行的,想要让百姓乖乖养马,只需要贯彻一个理念,不给百姓太多负担,让百姓从中能得到实惠,满足这两点,保证畜牧业发展无阻。”陈楚做了个最后总结。

李郭低着头,在脑海里来回思虑陈楚所说的措施,然后发现他确实找不出漏洞来。

“李通判,你有什么意见没有?”陈楚见他低头不语,于是问道。

“都尉大人,下官认为再无更好的方法了。”李郭立刻恭敬地回道。

李郭现在怎么可能有意见,他此刻完全就是陈楚说什么就做什么,让他往东绝不敢往西的心态。

李郭是没了意见,但朱不是啊。

他问道:“妹夫,这个耗费也有些大啊,成本有些许高吧?”

何止是高,简直是比买土地时还要困难。

土地毕竟有人愿意卖,有人不愿意卖。

但这养马养羊就不是了,听陈楚那意思,中都百姓必须人手一匹马,几只羊的意思啊。

陈楚心想,那能不高吗,羊还好说,毕竟能做到畜牧业八成都是它,自然是有很大的优势。

但养马就不一样了,这本来就是极不容易的工作,养一批合格战马更是如此,要不然也不会有官府像民间求助的史实。???.11.Com

但他既然能想出这个措施并且想到在不久的将来全城实施,那必然是有相应的手段去弥补漏洞。

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说:“皇兄考虑的在理,这一点我也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

“不知妹夫的应对方法是?”朱实在想不到了。

“皇兄莫不是忘记了我中都府的皇家钱庄?我们的钱庄储户足够多,可以通过让皇家钱庄对中都的畜牧业进行投资啊。”

第179章 想法颇多

“不仅如此,还可以向中央的皇家钱庄申请求助投资,若是通过,还会吸引其他地区比如苏杭两州的参与,到时候就更加无需担忧耗费的问题。”

陈楚一番话下来,简直是让人找不出问题,每当有问题出现,他也总能用三言两语轻松化解。

朱无言,撇撇嘴退回去。

李郭这时问道:“都尉大人,这政策要何时实行?”

“不急。”陈楚告诉他。

投资畜牧说简单,也确实能像他所设计的那番一样轻松,但说难,也确实很难。

一定要抓住好时机才可以,不然就是万事开头难。

“我也只是有了个想法先提出来,这毕竟是个不亚于买地的工程。”

毕竟他想要做到家家都有马跟羊,就得让官府统计好真实的人数。

“先准备准备,等入春再开始。”

而且还有农民刚准备卖土地,政策颁布太快也不行。

像过去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经典,其含义在于治理国家,就像煎烹小鱼一样,不能经常的翻动它,否则,这个鱼就被弄撒了。

一个国家的各项政策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老百姓也就会能适应它,然后按规矩做事,如果朝令夕改,百姓就会感到困惑,就连统治者也可能会迷茫。

频繁变动,虽然目的都是想往好的方向去改变,但真要是一天一个法这么搞,很容易就会成为第二个“王安石变法”。

虽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很大原因是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被整治了,而陈楚不害怕中都的达官贵族。

但是还是要考虑一下百姓的适应能力的。

不过,政策不能频繁出台,可不代表他的思绪也要跟着慢下来。

毕竟他之前可是暗自发誓要好好搞事......必须要时时刻刻为中都发展谋出路才对

所以其实陈楚现在跟众人说的只搞马羊也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在畜牧业上面了。

只是为了不一次性说出来,吓到他们怕他们吃不消,脑cpu跟不上,陈楚才这么打算一个一个地放出来。

畜牧业搞好了,没准中都还能成为农业大城。

但在此之前,还需要搞清楚中都的地况,反正城内估计是一时半会养不了其他牲畜了,只能把目光放到周边。

陈楚的养马之策无人反驳,他想了一下问李郭:“中都周围的地理环境如何?”

李郭作为一都副官,这些早已熟背于心,他立即说道:“都尉大人,中都地处平原,虽是无遮无挡,但北临淮水,东南又有濠水。”

陈楚点了点头,又问他最想问的问题:“山多不多?”

“都尉大人,中都有万岁山形势壮丽,岗峦环向。万岁山的东西两侧则有两峰对峙,一山为东日日精盛家山,另一山则是西日月华马鞍山。三山东西相联。”李郭说到此处不免有些身为中都人的骄傲自豪。

遥想当年,中都一度也是被选为营建皇城的最佳位置啊。

“妹夫,你又想干什么?”朱见陈楚没头没脑地随意一问,不禁疑惑。

陈楚笑得有些什么,说:“我暂且还不能透露,各位皇兄皇嫂可别怪我这次卖关子了。”

他看向突然陷入缅怀过去的李郭,出声道:“李通判,照你这么说,这山还是太少了点啊。”

……少了点?

李郭瞬间汗颜,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珠说道:“都尉大人,下官所说只是中都较为有名有代表性的,中都作为一城,周边的山还是有许多的。”

陈楚闻言,了然地点了点头。

虽然李郭的回答已经非常详细,可见他对中都的了解颇深,但陈楚心中的那个盘算之计必须要做到绝对没有差错。

担心有偏漏的他于是对李郭说道:“李通判,你下次再回去找人在周边的山勘测一番,我只要地理环境较为平坦安全的。”

“下臣知晓。”

“嗯……”陈楚又陷入思索。

李郭等人都不禁有些感慨,陈楚今日想法颇多,看来新的一年开始,他确实是要把中都改变一下。

“你在找些农工,在淮河的南岸挖一个水库,工钱就按照修路的标准算。”

总之陈楚一番话不讲明原因,让朱等人很是云里雾里,朱忍不住问:“妹夫,你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又是找山又是开水库的。

然而陈楚依旧是摇头,“皇兄之后就会懂我的用意了。”

他可不能说,说了这朱又要不乐意得出声反驳几句。

“对了,李通判,这扩建的书院如何了?”

“都尉大人,年前已经建了两座,过年耽误了一会儿,现在已经开工了,都尉大人,还有王爷王妃不如去转转?”李郭提议道。

“好,我毕竟也有些时日没见那帮孩子了。”陈楚指的是之前在中都府教的那帮孤儿。

这江文要说有良心吗,他那般对待前来告官的老百姓,要说没有良心,他又各处寻找孤儿,将他们送去书院免费支持学习。

………

盛鞍书院。

书院傍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之中,许是圣贤诗书的,书阁也沾染了清幽风雅的韵致。朱色大门洞开,回廊辗转曲折,建筑物错落有致。

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五十间。

有一些屋子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

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中都的地形,所以采取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庭院内林木遮掩,亭阁点缀,感觉上极具“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效。

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盛鞍书院教育的特点。

以往中都的书院小而简陋,但这第一所扩建出来的盛鞍书院可是在条件变好后出来的,可见当时江文有多重视这书院。

但也确实,中都虽然落后了些,但那是曾经,现在经济发展起来,文化方面自然也要做到最好,不能在其他州面前落了面子。

第180章 稻田蟹

陈楚他们一行人是来视察的,便随意选了一间书堂进行突击,里面有二十来个莘莘学子在尽情朗诵四书五经之一的《论语》。

而教书的先生也是满意地看着他们,没有注意到门外的陈楚等人。

陈楚在里面张望一圈,没有见到当初在中都府教经济学的那帮孩子。

对这一间的学习氛围还算满意,他们随后离开,庭院内,陈楚问李郭:“李通判还记得我以前在中都府教过的那些孤儿吗?”

“都尉大人是想见见他们吗?请跟下官往这边走。”

江文走时,盛鞍书院其实刚刚建好,所以安排学生们入院学习的工作都是李郭等官员合力操办的,所以对他们较为熟悉。

看望了那些学生,陈楚不免有些欣慰,他们走上正轨自然是最好的。

但这还不够。

首节上一节109/125下一节尾节目录